地理科学 ›› 2014, Vol. 34 ›› Issue (2): 205-210.doi: 10.13249/j.cnki.sgs.2014.02.205
收稿日期:
2013-01-02
修回日期:
2013-05-18
出版日期:
2014-02-10
发布日期:
2014-02-1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董安祥(1944-),男,江苏南京市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An-xiang DONG(), Yao-hui LI, Yu ZHANG
Received:
2013-01-02
Revised:
2013-05-18
Online:
2014-02-10
Published:
2014-02-10
摘要:
分析了1942年中国北方八省市大旱的的旱情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1942年中国北方出现一次以河南为中心的极端干旱事件,以夏季和冬季最严重,它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背景下。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暖位相是1942年大旱重要的海洋背景。1940~1942年南方涛动指数为负位相是1942年大旱重要的热带环流年际变化的背景。强度为1级的厄尔尼诺事件,东亚夏季风偏弱和登陆台风偏少可能是1942年北方大旱的重要原因。由于河南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前期旱涝灾害频发,加上当年多灾并发,致使1942年河南省的旱灾最为严重。
中图分类号:
董安祥, 李耀辉, 张宇. 1942年中国北方八省市大旱的成因[J]. 地理科学, 2014, 34(2): 205-210.
An-xiang DONG, Yao-hui LI, Yu ZHANG. Reasons of Serious Drought in Eight Cities or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1942[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2): 205-210.
表1
1942年中国北方八省市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省 | 市 | 降水量 距平百分率 | 平均 |
---|---|---|---|
甘肃省东南部 | 平凉 | -52.1 | |
天水 | -36.2 | ||
武山* | -16.2 | ||
华亭* | -81.1 | -46.4 | |
山西 | 太原* | -1.2 | |
龙门* | -11.5 | -6.4 | |
陕西 | 府谷** | -57.3 | |
黄陵* | -65.7 | ||
榆林 | 12.3 | ||
武功 | -20.9 | ||
华山 | -10.6 | ||
商州 | -10 | -25.4 | |
京津唐 | 北京 | -17.2 | |
天津 | -23.5 | ||
承德 | -29.5 | ||
唐山 | -1.3 | -17.9 | |
山东 | 张周 | -13.5 | |
济南 | -44.3 | ||
淄博 | -13.5 | ||
青岛 | -31.2 | ||
兖州 | -30.4 | -266 | |
河南 | 三门峡** | -27.2 | |
洛阳** | -35.2 | ||
偃师** | -41.8 | ||
内乡 | -23.6 | ||
禹县 | -47.1 | ||
临汝 | -53.9 | ||
周口 | -53.3 | ||
项城 | -59.6 | -42.1 |
表2
1942年河南省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三门峡** | 洛阳** | 偃师** | 内乡 | 禹县 | 临汝 | 周口 | 项城 | 遂平 | 平均 | |
---|---|---|---|---|---|---|---|---|---|---|
1月 | -100 | -100 | -100 | -73.6 | -58 | -43.3 | -100 | -37.7 | -19.3 | -70.2 |
2月 | -22.1 | -85.7 | -100 | -75 | -100 | -100 | 12.6 | 77.1 | -18.7 | -15.8 |
3月 | 52.2 | 137.9 | 6.9 | 104.3 | 26.8 | 18.2 | -24.7 | 114.8 | -51.9 | 42.7 |
4月 | -61.5 | -32.1 | -23.2 | -74.2 | -40 | -88.2 | -17.4 | 1.8 | -39.5 | -41.6 |
5月 | 60.7 | 158.6 | 71.3 | -2.4 | -27 | -12.4 | 24.8 | -43.8 | -0.1 | 25.5 |
6月 | -93.7 | -85.2 | -99.3 | -76.5 | -75.9 | -95.4 | -95.2 | -81.8 | -80.1 | -87 |
7月 | 12.9 | -44.2 | -52 | -67 | -63.4 | -86.2 | -62.8 | -94.2 | -70 | -58.5 |
8月 | -75.5 | -83.7 | -39.5 | -28.8 | -65.5 | -59 | -90.8 | -94 | -49.3 | -65.1 |
9月 | -3.3 | -71.8 | -48.8 | -19.1 | -41.8 | -37.6 | -65.3 | -66.1 | -6.4 | -40 |
10月 | -51.8 | -35.1 | -35.7 | 180.2 | 32.2 | -1.9 | -4.7 | -100 | 66.1 | 14.4 |
11月 | -85.6 | -66.5 | -87.4 | -92.4 | -28.1 | 18.9 | -18.7 | 27.3 | -35.4 | -40.9 |
12月 | -100 | -100 | -100 | -34.4 | -100 | -100 | -84.4 | -100 | -95.8 | -90.5 |
表3
1939~1942年厄尔尼诺3、4区海温指数(℃)"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
---|---|---|---|---|
1月 | -0.96 | 1.39 | 1.99 | 1.3 |
2月 | -0.83 | 1.53 | 2.18 | 1.13 |
3月 | -0.62 | 1.67 | 2.21 | 0.78 |
4月 | -0.37 | 1.51 | 2.1 | 0.49 |
5月 | 0.01 | 1.21 | 1.96 | 0.22 |
6月 | 0.26 | 1.06 | 1.75 | -0.15 |
7月 | 0.47 | 0.86 | 1.57 | -0.64 |
8月 | 0.36 | 0.8 | 1.43 | -1.04 |
9月 | 0.42 | 0.82 | 1.49 | -1.35 |
10月 | 0.32 | 1.12 | 1.61 | -1.59 |
11月 | 0.64 | 1.3 | 1.56 | -1.66 |
12月 | 0.89 | 1.65 | 1.48 | -1.69 |
[1] | Fu C B.Unscrambling the regional dry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 warming[J].China Meteorological News,2009,27(1):2-11. |
[2] | 张德二. 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旱灾—1784~1787年典型灾例[J].地理学报,2000,55(增刊):106~112. |
[3] | 郝志新,郑景云,伍国凤,等.1876~1878 年华北大旱:史实、影响及气候背景[J].科学通报,2010,55(23):2321~2328. |
[4] | 马柱国,邵丽娟.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30(3): 464~474. |
[5] | 荣艳淑,段丽瑶,徐明.1997~2002年华北持续性干旱气候诊断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8,25(6): 842~850. |
[6] | 周连童. 引起华北持续干旱的环流异常型及其与西北干旱区热力变化的关联[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 |
[7] | 郭妮,李栋梁,蔡晓军,等.1995年中国西北东部特大干旱的气候诊断与卫星监测[J].干旱区地理,1997,20(3):69~74. |
[8] | 王鹏祥. 西北地区干湿演变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
[9] | 丁一汇.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
[10] |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331~332. |
[11] | 白虎志,董安祥,郑广芬,等.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221. |
[12] | 苏新畄.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和河南乡村社会[M].上海:复旦大学,2003. |
[13] | 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等.近百年中国年气温序列的建立[J].应用气象学报,1998,9(4):392~401. |
[14] | 杨修群,朱益民,谢倩,等.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4,28(6):979~992. |
[15] | 马柱国,邵丽娟.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J].大气科学, 2006, 30(3):464~474. |
[16] | 唐民,吕俊梅.东亚夏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异模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J].气象,2007,33(10):88~95. |
[17] | 石伟,王绍武.1857~1987年南方涛动指数[J].气象,1989,15(5):29~33. |
[18] | 唐佑民,郭岚.我国旱涝影响因子探讨[J].地理科学,1990,10(1):77~85. |
[19] | 李月洪. 近400 a来南方涛动与我国东部旱涝的关系[J].海洋科学,1992,(4):37~40. |
[20] | 王绍武,龚道溢.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J].气象,1999,25(1):8~13. |
[21] | 龚道溢,王绍武.近百年ENSO对全球陆地及中国降水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9,44(3):315~320. |
[22] | 龚道溢,王绍武.ENSO对中国四季降水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1998,7(4):44~52. |
[23] | 许武成,马劲松,王文.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J].气象科学, 2005,25(1): 212~220. |
[24] | 施能,鲁建军,朱乾根.东亚冬、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 19(2):168~177. |
[25] | 王绍武, 龚道溢, 陈振华.近百年来中国的严重气候灾害[J].应用气象学报, 1999, 10(增刊):43~53. |
[26] | 崔铭. 河南省1942~1943年旱、风、蝗灾害略考[J].灾害学,1994,9(1):74~78. |
[1] | 王兆峰, 刘庆芳. 产业融合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及形成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10-1318. |
[2] | 王彬燕, 田俊峰, 施响, 王士君. 基于HLM和GWR的汪清县农村贫困成因探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3): 409-418. |
[3] | 刘玉英, 李宇凡, 张婷, 徐洁. 吉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8): 1060-1066. |
[4] | 刘玉英, 李宇凡, 张婷, 徐洁. 吉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2): 250-256. |
[5] | 楚纯洁, 赵景波. 开封地区宋元时期洪涝灾害与气候变化[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150-1156. |
[6] | 张冲, 赵景波, 张淑源. 渭河流域汉代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9): 1151-1156. |
[7] | 陈兴长, 游勇, 柳金峰, 陈慧. 四川省安县千佛山景区震后泥石流灾害及其判识[J]. 地理科学, 2011, 31(12): 1500-1505. |
[8] | 朱诚, 彭华, 欧阳杰, 张广胜, 李兰, 俞锦标, 朱光耀, 李中轩, 钟宜顺, 朱青, 吕文, 胡永起, 周日良, 郑朝贵, 吕振荣, 胡昶, 武弘麟.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成因与特色研究[J]. 地理科学, 2009, 29(2): 229-237. |
[9] | 叶玮, 杨立辉, 朱丽东, 李凤全, 王俊荆. 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与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08, 28(1): 40-44. |
[10] | 李阳兵, 邵景安, 周国富, 龙健.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异性定量研究——以贵州省盘县典型石漠化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7, 27(6): 785-790. |
[11] | 何慧, 覃志年, 庞芳, 李艳兰. 邕江洪水的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4): 506-511. |
[12] | 殷书柏, 吕宪国. “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J]. 地理科学, 2006, 26(3): 321-327. |
[13] | 李冬环, 吴正. 浙江普陀山岛老红砂的成因与环境[J]. 地理科学, 2005, 25(6): 716-719. |
[14] | 高红山, 潘保田, 邬光剑, 李吉均, 李炳元, Douglas Burbank, 业渝光. 祁连山东段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与机制探讨[J]. 地理科学, 2005, 25(2): 197-202. |
[15] | 张祖陆, 辛良杰, 聂晓红. 山东地区黄土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 2004, 24(6): 746-7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