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4, Vol. 34 ›› Issue (4): 438-446.doi: 10.13249/j.cnki.sgs.2014.04.438
收稿日期:
2013-06-05
修回日期:
2013-09-20
出版日期:
2014-04-10
发布日期:
2014-04-1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红波(1983-),男,河南民权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区域方面的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Hong-bo LI(), Xiao-lin ZHANG, Jiang-guo WU, Bin ZHU
Received:
2013-06-05
Revised:
2013-09-20
Online:
2014-04-10
Published:
2014-04-10
摘要:
基于苏南地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对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层面探讨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形成的驱动力,初步构建了驱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苏南地区乡村聚落分布整体较为集聚,苏锡常地区村庄密度较高,宁镇地区呈稀疏化分布,村庄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规模面积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县域单元乡村聚落用地总体较低。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因子,包括政府调控、城镇化、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等,并基于社会发展角度构建了驱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李红波, 张小林, 吴江国, 朱彬. 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 地理科学, 2014, 34(4): 438-446.
Hong-bo LI, Xiao-lin ZHANG, Jiang-guo WU, Bin ZHU.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Southern Jiangsu[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4): 438-446.
表1
解释变量的选取"
解释变量 | 变量的说明 |
---|---|
X1城镇化率(%) | 城市化的带动及 城乡差距 |
X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 | |
X3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城市经济以及 工业化的带动 |
X4工业增加值(亿元) | |
X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
X6第一产业比重(%) | |
X7第二产业比重(%) | |
X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 | 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及交通引导 |
X9公路里程(km) | |
X10耕地面积(103hm2) | 农业的发展 |
X1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 |
X12粮食产量(×104t) | |
X13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万人) | 农村经济社会的 发展 |
X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
X1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元) | |
X1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m2) | |
X17乡村户数(万户) |
表2
乡村聚落用地的影响因素"
Variable(变量) | 系数 | 标准误差 | t检验 | F检验 |
---|---|---|---|---|
X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 | 353.4248 | 82.05642 | 4.307095 | 0.0003*** |
X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0.459031 | 0.168637 | 2.722 | 0.0122** |
X6第一产业比重(%) | 2877.477 | 864.1749 | 3.329739 | 0.0029*** |
X9公路里程(km) | -556.653 | 191.8 | -2.90226 | 0.008*** |
X10耕地面积(×103hm2) | 116.3712 | 42.84591 | 2.716039 | 0.0123** |
X1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 102.4529 | 56.03956 | 1.828225 | 0.0805* |
X13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万人) | 3.423177 | 0.825347 | 4.14756 | 0.0004*** |
X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4.67471 | 2.322563 | -2.01274 | 0.056* |
X17乡村户数(万户) | 49506.94 | 10360.99 | 4.778204 | 0.0001*** |
R-squared | 0.981898 | Mean dependent var | 44167.94 | |
Adjusted R-squared | 0.969305 | S.D. dependent var | 11901.47 | |
S.E. of regression | 2085.13 | Akaike info criterion | 18.41966 | |
Sum squared resid | 99998640 | Schwarz criterion | 19.13744 | |
Log likelihood | -351.393 | F-statistic | 77.97324 | |
Durbin-Watson stat | 2.067856 | Prob(F-statistic) | 0.000000 |
表4
因子正交旋转后的负载矩阵"
指 标 | 公因子1 | 公因子2 | 公因子3 |
---|---|---|---|
X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0.940 | -0.127 | 0.044 |
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0.926 | -0.151 | 0.109 |
X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 -0.889 | -0.259 | 0.036 |
X1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m2) | 0.810 | -0.070 | 0.318 |
X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元) | 0.798 | -0.031 | -0.239 |
X9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亿元) | 0.000 | 0.965 | 0.132 |
X8乡村户数(户) | 0.047 | 0.925 | -0.108 |
X10农林牧副渔从业人员(万人) | -0.378 | 0.879 | -0.099 |
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0.473 | 0.829 | 0.133 |
X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 0.271 | -0.824 | -0.018 |
X3工业增加值 | 0.621 | 0.716 | 0.085 |
X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 | 0.115 | 0.160 | -0.862 |
X6城镇化率(%) | 0.196 | 0.231 | 0.755 |
[9] | 严钦尚. 西康居住地理[J].地理学报,1939,(6):43~58. |
[10] | 金其铭. 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
[11] | 张小林. 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12] | 徐雪仁,万庆.洪泛平原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定量研究及应用探讨[J].地理研究,1997,16(3):47~48. |
[13] | 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5):1~4. |
[14] | 朱彬,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人文地理,2011,26(4):66~72. |
[15] | 杨山. 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 |
[16] | 王跃,陈亚莉.苏州城郊村镇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2):229~236. |
[17] | 周婧,杨庆媛,信桂新,等.贫困山区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居民点用地形态——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J].地理研究,2010,29(10):1767~1779. |
[18] | 李全林,马晓冬,沈一.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2,31(1):144~154. |
[19] |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
[20] |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2012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2. |
[21] | 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
[22] | 张晓峒. 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9~136. |
[23] | 张小林. 苏南乡村城市化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6,16(3):21~26. |
[24] | 房艳刚,刘继生.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4):968~977. |
[25] | 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等.县域尺度下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1):110~115. |
[26] | Keith Hoggart, Angel Paniagua.The restructuring of rural Spain?[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1, 17(1):63-80. |
[27] |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56~62. |
[28] | 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等.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123~128. |
[29] | 贾高建.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五种主要机制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5(3):23~29. |
[1] | 金其铭. 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J].地理学报,1988,43(4):10~11. |
[2] | 曾辉,郭庆华,喻红.东莞市风岗镇景观人工改造活动的空间分析[J].生态学报,1999,19(3):298~303. |
[3] | 卢金发. 中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动态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215~221. |
[4] | 王成,武红,徐化成,等.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1,21(2):170~176. |
[5] | 角媛梅,肖笃宁,马明国.绿洲景观中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生态学报,2003,13(10):2093~2100. |
[6] |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等.欠发达地区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安徽省宿州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6):711~716. |
[7] | 李红波,张小林.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J].人文地理,2012,27(4):103~108. |
[8] | 朱炳海. 西康山地村落之分布[J].地理学报,1939,(6):40~43. |
[1] | 黄亚平, 郑有旭.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21-128. |
[2] | 方远平, 陆莲芯, 毕斗斗, 彭婷. 珠江三角洲港资服务业企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21-1428. |
[3] | 曾冰. 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湘鄂赣省际交界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00-907. |
[4] | 吴媛媛, 宋玉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5): 768-775. |
[5] | 屠爽爽, 龙花楼.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09-517. |
[6] | 李红波.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启示[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56-562. |
[7] | 曲衍波. 论乡村聚落转型[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72-580. |
[8] | 李欣, 方斌, 殷如梦, 许昕, 陈添悦. 村域尺度“三生”功能与生活质量感知空间格局及其关联——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99-607. |
[9] | 蒋自然, 曹卫东, 王成金, 朱华友. 基于势能联系模型的区域潜在经济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67-1977. |
[10] | 于洪雁, 王群勇, 张博, 刘继生. 中国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89-1898. |
[11] | 王若宇,黄旭,薛德升,刘晔. 2005~2015年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199-1207. |
[12] | 马仁锋,周小靖,李倩. 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小镇地域类型及其适应性营造路径[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12-919. |
[13] | 王绍博, 罗小龙, 郭建科, 张培刚, 顾宗倪. 高铁网络化下东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68-577. |
[14] | 蔡善柱, 陆林.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基于地级及以上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15-423. |
[15] | 侯纯光, 杜德斌, 段德忠, 桂钦昌, 焦美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演化[J]. 地理科学, 2019, 39(11): 1711-17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