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4, Vol. 34 ›› Issue (5): 531-538.doi: 10.13249/j.cnki.sgs.2014.05.531
黄永斌1,2(), 董锁成1, 白永平3, 李俊1,2, 毛琦梁1,2
收稿日期:
2013-01-23
修回日期:
2013-09-23
出版日期:
2014-05-10
发布日期:
2014-05-1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黄永斌(1986-),男,吉林集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Yong-bin HUANG1,2(), Suo-cheng DONG1, Yong-ping BAI3, Jun LI1,2, Qi-liang Mao1,2
Received:
2013-01-23
Revised:
2013-09-23
Online:
2014-05-10
Published:
2014-05-10
摘要:
紧凑城市以提高城市效率为目的,体现在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方面。以土地利用紧凑、经济紧凑、人口紧凑、基础设施紧凑、公共服务紧凑和生态环境协同6个维度构建紧凑度综合指标体系,测算2001、2005和2009年中国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紧凑度,探讨中国城市紧凑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 在全国尺度上,中国城市紧凑度整体高降低升,中低紧凑度城市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减小,表现出日益明显的纺锤状特征。② 在区域尺度上,紧凑度空间异质性显著,呈东高西低的特征,其中东部地区高紧凑度城市呈团块状分布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低值连绵分布,高值呈斑块状。但从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紧凑度逐渐下降,中西部地区则慢慢提升。③ 城市紧凑度存在明显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超大城市高于大中城市,小城市紧凑度最低。
中图分类号:
黄永斌, 董锁成, 白永平, 李俊, 毛琦梁.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紧凑度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31-538.
Yong-bin HUANG, Suo-cheng DONG, Yong-ping BAI, Jun LI, Qi-liang Mao. Spatio-temporal Evolvement of Urban Compactness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5): 531-538.
表1
城市紧凑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要素名称 | 指标名称 | 含 义 | 权重(%) |
---|---|---|---|
土地利用紧凑 (LUC) (12%) | 市区开发利用强度(%) | 建成区面积/市区面积 | 6.7 |
用地利用率(%) |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建成区面积 | 0.8 | |
居住用地占比(%) | 居住用地面积/建成区面积 | 2.1 | |
生产用地占比(%) | (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面积/建成区面积 | 0.7 | |
基础设施用地占比(%) | (对外交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建成区面积 | 1.4 | |
土地利用结构熵 |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 0.3 | |
经济紧凑(EOC) (22.3%) | 人均GDP(万元/人) | GDP/市区总人口 | 4.5 |
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 二三产业产值/GDP | 0.5 | |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单位从业人员数 | 0.2 | |
经济增长弹性(%) | GDP增长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率 | 0.4 | |
单位面积投入强度(万元/ km2)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区面积 | 8.7 | |
单位面积产出强度(万元/ km2) | GDP/市区面积 | 8.0 | |
人口紧凑(POC) (13.1%) | 市区人口密度(人/ km2) | 市区人口/市区面积 | 4.9 |
建成区人口占市区人口比重(%) | 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市区人口 | 2.1 | |
人口就业密度指数(%) | 单位从业人员/市区面积 | 2.9 | |
人口增长弹性(%) | 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增长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率 | 0.1 | |
居住人口密度(人/ km2) | 非农业人口/居住用地面积 | 3.1 | |
基础设施紧凑 (IFC) (18.1%) | 人均道路面积(m2) | 市区道路面积/(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 | 2.9 |
建成区路网密度(km/km2) | 市区道路长度/市区面积 | 1.8 | |
公交系统效率(万人/辆) | 公共汽电车客运总数/年末实有公共营运汽电车 | 2.4 | |
用水普及率(%) | 建成区用水人口/(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 | 1.5 | |
排水管道密度(km/km2) | 建成区排水管道长度/建成区面积 | 1.9 | |
燃气普及率(%) | 建成区用气人口/(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 | 1.7 | |
基础设施运营成本(%) | 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 | 5.9 | |
公共服务紧凑 (PSC) (11.8%) | 教育服务(%) | 市区中小学在校专任教师数/市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 | 0.3 |
医疗服务(%) | 万人医院床位数(位/万人);万人医院医生数(位/万人) | 2.0 | |
文化服务(本/百人) | 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本/百人) | 4.8 | |
社会保障完善程度(%) | 社会福利业从业人员数/(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 | 1.5 | |
社会福利水平(万元/人)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 | 3.2 | |
生态环境协同 (EEC) (22.7%)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 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人口+建成区暂住人口) | 2.7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建成区面积 | 1.1 | |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 | 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污水排放量 | 13.4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清运量 | 5.5 |
表2
中国城市紧凑度综合得分统计性描述"
排名 | 2001(年) | 2005(年) | 2009(年) | ||||
---|---|---|---|---|---|---|---|
城市 | 得分 | 城市 | 得分 | 城市 | 得分 | ||
前5名 | 1 | 佛山 | 13.59 | 深圳 | 10.88 | 深圳 | 9.99 |
2 | 深圳 | 12.15 | 长沙 | 10.01 | 石家庄 | 9.04 | |
3 | 上海 | 11.78 | 莆田 | 9.42 | 合肥 | 8.55 | |
4 | 衡水 | 10.84 | 石家庄 | 9.07 | 上海 | 8.35 | |
5 | 海口 | 9.53 | 上海 | 8.81 | 长沙 | 8.24 | |
后5名 | 276 | 安康 | 0.95 | 商洛 | 1.11 | 七台河 | 1.38 |
277 | 安顺 | 0.88 | 安顺 | 1.07 | 伊春 | 1.36 | |
278 | 巴中 | 0.82 | 亳州 | 1.03 | 崇左 | 1.35 | |
279 | 固原 | 0.81 | 绥化 | 1.01 | 安康 | 1.30 | |
280 | 广安 | 0.76 | 黑河 | 0.90 | 绥化 | 0.94 | |
中位数 | 3.01 | 3.05 | 3.20 | ||||
偏度 | 1.28 | 1.07 | 1.21 | ||||
标准差 | 2.20 | 1.19 | 1.53 |
[1] | Dantiz G, Satty T.Compact city: a plan for a liveable urban environment[M]. San Francisco: Freeman Company, 1973. |
[2] | Ewing R H. Characteristics, causes, effects of sprawl: a literature review[J]. Environment and Urban Issues, 1994,Winter:1-15. |
[3] | Burton E.Measuring urban compactness in UK towns and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2002, 29:219-250. |
[4] | Glaster G, Hanson R, Ratcliffe M, et al.Wrestling sprawl to the ground: Defining and measuring an allusive concept[J].Housing Policy Debate, 2001, 12(4):681-717. |
[5] | Mubareka S, Koomen E, Esterguil C, et al.Development of a composite index of urban compactness for land use modeling application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103(3-4):303-317. |
[6] | Ewing R H. Characteristics, causes,effects of sprawl: a literature review[J].Environment and Urban Issues, 1994, Winter:1-15. |
[7] | Gaigne C, Riou S, Thisse J F.Are compact cities enviromentally friendly?[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2, 72(2-3):123-136. |
[8] | Dempsey N, Brown C, Bramley G.The key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UK cities? The influence of density on social sustainability[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2,77:89-141. |
[9] | Thinh X N, Arlt G, Heber B, et al.Evaluation of urban land-use structures with a view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2,22(5):475-492. |
[10] | 韩笋生,秦波.借鉴“紧凑城市”理念,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2004,(6):23~27. |
[11] | 李琳. “紧凑”与“集约”的并置比较[J].城市规划,2006,30(10):19~22. |
[12] | 方创琳,祁巍峰.紧凑城市理念与测度研究进展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7,4:65~73. |
[13] | 李琳. 紧凑城市中“紧凑”概念释义[J].城市规划学刊,2008,3:41~45. |
[14] | 马丽,金凤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紧凑度评价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 1014~1020. |
[15] | 仇保兴. 紧凑度与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J].城市规划,2012,10:11~18. |
[16] | 仇保兴. 紧凑型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6,30(11):18~26. |
[17] | 郭腾云,董冠鹏.基于GIS和DEA的特大城市空间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分析[J].地理信息科学学报,2009,11(4):482~492 |
[18] | 郑蔚,梁进社,张华.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11~17. |
[19] | 曹广中,白晓.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12~18. |
[20] |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3):392~400. |
[21] | 程开明. 城市紧凑度影响能源消耗的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7):1107~1112. |
[22] | 毛广雄,丁金宏,曹蕾.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5):627~633. |
[23] | 张晓青,李玉江.山东省城市空间扩展和经济竞争力提升内在关联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173~181. |
[24] | 方创琳,祁巍峰,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10):1011~1021. |
[25] |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31(9):1025~1034. |
[26] | 白永平,狄保忻,王鹏龙,等.陇海-兰新-北疆铁路沿线城市紧凑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2,23(7):37~42. |
[27] | 杨永春,伍俊辉,杨晓娟,等.1949年以来兰州城市资本密度空间变化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2):189~201. |
[28] | 余颖,扈万泰.紧凑城市——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66(4):59~63. |
[29] | 陈海燕,贾倍思, Ganesan S.“紧凑住区”:中国未来城郊住宅可持续发展的方向?[J].建筑师,2004,(2):4~11. |
[30] | 王新生,刘纪远.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J].资源科学,2005,27(5):20~25. |
[31] | 乔林凰,杨永春,向发敏,等.1990年以来兰州市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8,23(3):59~63. |
[32] | 杨振山,蔡建明,文辉.郑州市2001~2007年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用地景观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4):600~605. |
[33] |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0. |
[34]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报)(2001~2009)[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2009. |
[35] |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J].地理研究,2001,20(2):146~152. |
[36] |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
[1] | 谭雪兰, 王振凯, 蒋凌霄, 安悦, 雷济华, 任辉.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55-1364. |
[2] | 湛东升, 虞晓芬, 吴倩倩, 金浩然, 张文忠. 中国租赁住房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90-1999. |
[3] | 纪小美, 王超, 赵晓迪.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的时空演变——地理监视的应用[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24-432. |
[4] | 吕拉昌, 廖倩, 黄茹. 基于期刊论文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知识专业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245-1255. |
[5] | 王成, 彭清, 唐宁, 李颢颖. 2005~2015年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协同与权衡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590-599. |
[6] | 马勇, 童昀, 任洁, 刘军.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799-1808. |
[7] |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阿荣. 东北三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5): 709-717. |
[8] | 甘静, 郭付友, 陈才, 刘继生, 李正. 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5): 565-574. |
[9] | 席广亮, 甄峰, 张敏, 尹罡, 蒋金亮. 网络消费时空演变及区域联系特征研究——以京东商城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372-1380. |
[10] | 刘海猛, 石培基, 潘竟虎, 曹智, 谢作轮.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80-1287. |
[11] | 张子龙, 鹿晨昱, 陈兴鹏, 薛冰.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以庆阳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4): 472-478. |
[12] | 柯文前, 陆玉麒, 俞肇元, 王晗, 陈伟, 马颖忆. 基于流强度的中国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特征[J].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05-1312. |
[13] | 王耕, 王嘉丽, 龚丽妍, 苏柏灵, 刘秋波. 基于GIS-Markov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8): 957-964. |
[14] | 严小兵. 中国省域刑事犯罪率的时空演变及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5): 529-537. |
[15] | 刘军胜, 马耀峰, 李振亭. 1997~2010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散时空动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4): 450-4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