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5, Vol. 35 ›› Issue (11): 1347-1356.doi: 10.13249/j.cnki.sgs.2015.011.1347
• • 下一篇
收稿日期:
2014-11-05
修回日期:
2015-05-07
出版日期:
2015-11-20
发布日期:
2015-11-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徐维祥(1963-),男,浙江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空间计量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Wei-xiang XU(), Cheng-jun LIU(
)
Received:
2014-11-05
Revised:
2015-05-07
Online:
2015-11-20
Published:
2015-11-20
摘要: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及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与县域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了其空间特征以及驱动力。得到以下结论:2006~2012年,产业集群创新、县域城镇化、耦合度以及协调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协调度整体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协调度呈现出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呈倒“V”型的变化态势,形成了杭州湾地区的显著热点区,浙西南的显著冷点区;影响产业集群创新与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驱动力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驱动力作用强度按经济基础、对外开放、市场力量、信息化、政府行为以及工业化依次递减。
中图分类号:
徐维祥, 刘程军. 产业集群创新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力 —— 以浙江为实证[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347-1356.
Wei-xiang XU, Cheng-jun LIU.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 of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County Urbanization Coupled Coordin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1): 1347-1356.
表1
浙江省产业集群创新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自相关情况"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
---|---|---|---|---|---|---|---|
Moran’s I | 0.3066 | 0.3847 | 0.6262 | 0.5499 | 0.4411 | 0.3723 | 0.3547 |
Z(I) | 3.7805 | 4.6959 | 7.5467 | 6.6336 | 5.3988 | 4.6474 | 4.4271 |
P(I) | 0.0002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G(d) | 0.0033 | 0.0034 | 0.0037 | 0.0037 | 0.0035 | 0.0034 | 0.0033 |
Z(d) | 3.8307 | 4.5546 | 6.4908 | 5.8929 | 4.9583 | 4.0856 | 3.9616 |
P(d) | 0.0001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1 |
[1] | 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70~81. |
[2] |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4):4~17. |
[3] | 白重恩,蔡洪滨,黄海洲,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2013,(7):59~78. |
[4] |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2. |
[5] | 辜胜阻,刘江日.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J].人口研究,2012,36(6):3~12. |
[6] |
程开明. 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26(5):40~46.
doi: 10.3969/j.issn.1002-4565.2009.05.006 |
[7] |
沈体雁,郭洁.以人为本、集聚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22~25.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13.12.023 |
[8] | 徐维祥.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
[9] | 张贵先.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
[10] |
岳芳敏. 从产业集群到区域创新系统——产业组织视角下的集群升级方向[J].岭南学刊,2013,(3):93~100.
doi: 10.3969/j.issn.1003-7462.2013.03.017 |
[11] |
胡振亚,汪荣.工业化城镇化与科技创新协同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0(6):5~8.
doi: 10.3969/j.issn.1004-115X.2012.06.002 |
[12] |
Roland Andersson, John M. Quigley,Mats Wilhelmsson.Urbanization,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66(2):2-15.
doi: 10.1016/j.jue.2009.02.004 |
[13] | 孟德友,沈惊宏,陆玉麒.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J].经济地理,2012,32(6):7~14. |
[14] | 洪开荣,浣晓旭,孙倩.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2):7~14. |
[15] | 张新峰. 空间自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2009. |
[16] | 李强,王士君,梅林.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空间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5): 553~561. |
[17] | 王海江, 苗长虹. 城市经济区位时空变异分析[J].城市问题, 2009, (4): 39~45. |
[18] |
吴玉鸣, 李建霞. 省域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 2009, 29(1): 31~35.
doi: 10.3969/j.issn.1000-0690.2009.01.005 |
[19] |
Stuart Brown, Vincent L, Versace et al. Assessment of spatiotemporal vary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infall, land cover and surface water area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J].Environmental Modeling & Assessment, 2012, 17(3):241-254.
doi: 10.1007/s10666-011-9289-8 |
[20] | 陆国庆. 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1,(2):138~148 |
[21] | 蒋天颖.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6): 22~29. |
[22] | Peter J Sher,Phil Y.Yang.The effect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R&D clustering on firm performance: the evidence of Taiwan’s semiconductor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5,25(1): 33-43. |
[23] |
马晓冬,沈正平.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07, 27(5): 783~786.
doi: 10.3969/j.issn.1000-8462.2007.05.017 |
[24] | 尚正永,张小林,卢晓旭.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4):584~590. |
[25] | 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浙江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2013. |
[26 ]张杰, 龚新蜀.西北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26 ]张杰, 龚新蜀.西北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5): 81~87. | |
[27] |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 2008, 27(5): 993~1022.
doi: 10.3321/j.issn:1000-0585.2008.05.003 |
[28] |
牛品一,陆玉麒,彭倩.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江苏省城市化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3, 32(3):372~380.
doi: 10.11820/dlkxjz.2013.03.006 |
[29] |
白景锋,张海军.基于EOF和GWR模型的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 2014,33(7): 1230~1238.
doi: 10.11821/dlyj201407004 |
[1] | 李雪铭,郭玉洁,田深圳,白芝珍,刘贺.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208-1218. |
[2] | 丛小丽, 黄悦, 刘继生. 吉林省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96-505. |
[3] |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2): 305-315. |
[4] | 汪德根, 孙枫. 长江经济带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镇化空间耦合协调度[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089-1097. |
[5] | 赵雪雁, 高志玉, 马艳艳, 陈欢欢, 薛冰. 2005~2014年中国农村水贫困与农业现代化的时空耦合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17-726. |
[6] | 盖美, 张福祥. 辽宁省区域碳排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64-772. |
[7] | 赵传松, 任建兰, 陈延斌, 刘凯. 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2): 214-222. |
[8] | 于洪雁, 刘继生.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耦合协调发展[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374-1381. |
[9] | 魏璐瑶, 陈晓红. 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绩效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以哈长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7): 1032-1039. |
[10] | 戢晓峰, 姜莉, 陈方. 云南省县域城镇化与交通优势度的时空协同性演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75-1884. |
[11] | 徐维祥, 张凌燕, 刘程军, 杨蕾, 黄明均. 城市功能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为实证[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59-1667. |
[12] | 王伟, 孙雷. 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铜陵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04-212. |
[13] | 余菲菲, 胡文海, 荣慧芳. 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16-1122. |
[14] | 尹鹏, 刘继生, 陈才.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01-1108. |
[15] | 高源, 韩增林, 杨俊, 管超. 中国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及其协调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46-9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