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5, Vol. 35 ›› Issue (5): 583-592.doi: 10.13249/j.cnki.sgs.2015.05.583
收稿日期:
2014-01-10
修回日期:
2014-04-02
出版日期:
2015-05-20
发布日期:
2015-05-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发曾(1947-),男,河南开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学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4-01-10
Revised:
2014-04-02
Online:
2015-05-20
Published:
2015-05-20
摘要: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具有生态调控、经济社会与文化景观等3项功能,可通过评价功能强度、测度满意程度与优化系统功能等分别实现学者、市民与政府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认知。三类认知构成了研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独特知识体系,为该系统的功能优化提供了执行线索,进而对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以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为例,在评价功能强度、测度满意程度并对比分析二者异同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学者与市民的意见,提出优化系统功能的方案。
中图分类号:
王发曾, 邱磊.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认知研究——以连云港市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5): 583-592.
Fa-zeng WANG, Lei QIU. The Cognitive Research on Functions of Urban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Lianyungang Urban Distrct[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5): 583-592.
表1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强度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
---|---|---|---|---|
O绿色开放 空间系统 功能强度 | O1生态调控功能强度 | 绿地均匀度 | X1 | % |
建成区绿地率 | X2 | % |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X3 | % |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X4 | m2 | ||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对城市空间活动的影响程度 | X5 | % | ||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 | X6 | hm2 | ||
O2经济社会功能强度 | 市区农用绿地产值 | X7 | 亿元 | |
居民绿色开放空间使用率 | X8 | % | ||
建成区绿地生态经济价值量 | X9 | 万元 | ||
旅游业产值占GDP比重 | X10 | % | ||
O3文化景观功能强度 | 特色文化绿地使用率 | X11 | % | |
人均科教投资 | X12 | 元 | ||
居住区绿视率 | X13 | % | ||
绿地景观设计适宜度(1~5) | X14 | - | ||
绿地类型多样性指数(0~1) | X15 | - |
表2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满意度测度指标体系"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1~5分) | 指标解释 |
---|---|---|---|
O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满意度 | O1生态调控 功能满意度 | X1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 反映绿色开放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 |
X2绿色开放空间的数量与分布 | 反映绿色开放空间的人均占有水平和空间分布 | ||
X3用地置换的成效 | 反映绿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置换的成效 | ||
X4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对空间活动的影响 | 反映绿色开放空间对城市内部的空间活动以及内部、外部交流的空间活动的影响 | ||
O2经济社会 功能满意度 | X5绿色开放空间的吸引力 | 反映绿色开放空间的经济社会价值等 | |
X6居民的介入程度 | 反映绿色开放空间的经济社会服务效益等 | ||
O3文化景观 功能满意度 | X7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效果 | 反映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水平 | |
X8建设绿地文化平台的效果 | 反映绿地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和水平 | ||
X9营造绿地文化氛围的效果 | 反映绿地文化环境的营造与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
[1] | Hildebrand F.Designing the City: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Urban Form[M]. London: Routledge, 1999:97-118. |
[2] | 吴人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J].环境导报,2001,(3):39~41. |
[3] | 余琪.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J].城市规划汇刊,1998,(6):49~56. |
[4] |
王发曾. 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J].人文地理,2005,20(1):1~9.
doi: 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01 |
[5] | 郝凌子.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
[6] | 沈德熙,熊国平.关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J].城市规划汇刊,1996,(6): 7~11. |
[7] |
才燕. 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结构布局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32~1034.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09.03.055 |
[8] | 连云港市统计局.连云港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0. |
[9] |
周晓娟. 西方国家城市更新与开放空间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01,(1):62~64.
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01.01.022 |
[10] | 王发曾,王胜男,李猛.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与功能优化[J].地理研究,2012,31(7):1209~1223. |
[11] | 李锋,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527~531. |
[12] |
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
doi: 10.3969/j.issn.1000-3363.2002.02.007 |
[13] |
邓小军,王洪刚.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J].新建筑,2002,83(6):75~76.
doi: 10.3969/j.issn.1000-3959.2002.06.024 |
[14] |
Salvador del Saz-Salazar, Pau Rausell-Koester. A Double-Hurdle model of urban green areas valuation: Dealing with zero respons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84):241-251.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07.08.008 |
[15] |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5.08.037 |
[16] |
宋冬梅,肖笃宁,申元村.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80~86.
doi: 10.11820/dlkxjz.2004.04.010 |
[17] | 陈爽,王丹,王进.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的居民认知度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4):55~59,151. |
[18] |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doi: 10.3321/j.issn:0375-5444.2009.04.001 |
[19] | 王云才. 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J].地理研究,2003,22(3):324~334. |
[20] | 毛卫东,黄震方,沈正平等.边缘型旅游城市的旅游开发探讨——以连云港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6):124~128. |
[21] |
陈爽,王进,詹志勇.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 23(5):67~77.
doi: 10.3969/j.issn.1007-6301.2004.05.008 |
[22] | 杨保东. 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
[1] | 张衔春, 胡国华, 单卓然, 李禕. 中国城市区域治理的尺度重构与尺度政治[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00-108. |
[2] | 张景奇, 史文宝, 修春亮. POI数据在中国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40-148. |
[3] |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
[4] | 胡语宸, 刘艳军, 孙宏日. 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50-1459. |
[5] | 王成新, 窦旺胜, 程钰, 刘凯. 快速城市化阶段济南城市空间扩展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513-1521. |
[6] | 王波, 甄峰, 孙鸿鹄. 基于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的城市居民暴雨洪涝响应时空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543-1552. |
[7] | 庄德林, 王鹏鹏, 许基兰, 张菂. 中国创业投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256-1265. |
[8] | 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00-1309. |
[9] | 姜莉莉, 袁家冬, 邸玉双, 刘永琪. 吉林省城市空间结构及地方中心城市腹地范围界定[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19-1327. |
[10] | 王富喜. 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测度与协调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45-1354. |
[11] | 郭建科, 吴陆陆, 李博, 秦娅风. 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结构及耦合类型[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50-1061. |
[12] | 仇方道, 张春丽, 郭梦梦, 郑紫颜, 单勇兵. 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92-1103. |
[13] | 赵儒煜, 许军. 东北地区要素空间集聚与不平衡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104-1113. |
[14] | 夏函, 张万顺, 彭虹, 李琳, 黄攀攀, 夏晶晶.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评估[J]. 地理科学, 2020, 40(6): 882-889. |
[15] | 彭文英, 王瑞娟, 刘丹丹. 城市群区际生态贡献与生态补偿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80-9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