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5, Vol. 35 ›› Issue (5): 658-664.doi: 10.13249/j.cnki.sgs.2015.05.658
• • 上一篇
收稿日期:
2014-01-16
修回日期:
2014-04-10
出版日期:
2015-05-20
发布日期:
2015-05-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许 艳(1986-),女,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Yan XU1(), Li-jie PU1,2(
), Ming ZHU1
Received:
2014-01-16
Revised:
2014-04-10
Online:
2015-05-20
Published:
2015-05-20
摘要:
江苏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基地之一,气候生产潜力能够反映该地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小。考虑作物不同生长期光温水协调程度,对现有气候生产潜力模型基于作物生长期进一步改进,估算江苏沿海地区14个县市三大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基于作物生长期的气候生产潜力模型具有可行性。江苏省沿海地区水稻和小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受太阳有效辐射、温度和降水因素共同影响;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太阳有效辐射和温度影响,不受降水因素限制。从地域分布特征看,江苏沿海地区水稻和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南北方向呈现梯度递增规律;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南北方向差异不大。
中图分类号:
许艳, 濮励杰, 朱明. 基于作物生长期的江苏省沿海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估算[J]. 地理科学, 2015, 35(5): 658-664.
Yan XU, Li-jie PU, Ming ZHU. Calculation of Climat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t Coastal Zone of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Crop Growing Period[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5): 658-664.
表1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公式参数意义及取值[19~21]"
参数 | 意义 | 水稻 | 小麦 | 玉米 |
---|---|---|---|---|
Ω | 作物光照强度利用效率(%) | 90 | 85 | 100 |
ε | 光合有效辐射比率(%) | 49 | 49 | 49 |
φ | 光量子转化效率(%) | 22 | 22 | 22 |
α | 植物群体反射率(%) | 6 | 10 | 8 |
β | 植物群体透射率(%) | 8 | 7 | 6 |
ρ | 作物非光合器官截获辐射比率(%) | 10 | 10 | 10 |
γ | 超过光饱和点的光的比率(%) | 5 | 5 | 1 |
ω | 呼吸消耗占光合产物比重(%) | 33 | 33 | 30 |
f(L) | 作物叶面积动态变化订正值 | 0.56 | 0.50 | 0.58 |
η | 成熟作物的含水率(%) | 14 | 14 | 15 |
δ | 作物灰分率(%) | 8 | 8 | 8 |
q | 单位干物质的含热量(MJ/kg) | 16.9 | 17.58 | 17.20 |
[1] | 宋小青,欧阳竹,柏林川.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强度及其演化阶段[J].地理科学,2013,33(2):135~142. |
[2] | 王千,金晓斌,周寅康.江苏沿海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与驱动机制[J].生态学报, 2011,31(20):5903~5909. |
[3] |
周生路,吕蕾.江苏沿海耕地资源量空间分布态势评价[J].土壤, 2006,38(6):794~799.
doi: 10.3321/j.issn:0253-9829.2006.06.023 |
[4] | 龙斯玉. 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区划的研究[J].地理科学,1985,5(3):218~226. |
[5] |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37(4):563~569.
doi: 10.3321/j.issn:0479-8023.2001.04.019 |
[6] |
陶波,李克让,邵雪梅,等.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模拟[J].地理学报,2003,58(3):372~380.
doi: 10.11821/xb200303006 |
[7] | 韩荣青,戴尔阜,吴绍洪.中国粮食生产力研究的若干问题与展望[J].资源科学, 2012,34(6):1175~1183. |
[8] | 陈长青,类成霞,王春春,等.气候变暖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10):1272~1279. |
[9] | 黄秉维.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光合潜力[J].地理集刊,1985, (17).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5~22. |
[10] | 邓根云,冯雪华.我国光温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J].自然资源, 1980,(4):11~16. |
[11] |
邓祥征,姜群鸥,战金艳.中国土地生产力变化的情景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835~1843.
doi: 10.3969/j.issn.1674-5906.2009.05.045 |
[12] | 杨恒山,王芳,张冬梅,等.哲里木盟4种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及对比分析[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9,9(2):19~24. |
[13] | 张强,杨贤为,黄朝迎.近30年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1995,16(6):19~23. |
[14] | 尹海霞,张勃,张建香,等.近50年来甘肃省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2, 34(12):2347~2355. |
[15] | 周生路,李如海,王黎明,等.江苏省农用地资源分等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
[16] |
梁佳勇,谢振文,何昆明,等.广东水稻生产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4,24(4):63~66.
doi: 10.3969/j.issn.1671-962X.2004.04.022 |
[17] | 蔡承智. 基于AEZ 模型的我国农区小麦生产潜力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5):182~184. |
[18] |
丁德峻,张旭晖.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潜力探讨[J].气象科学,1993,13(1):83~89.
doi: 10.3969/2012jms.00** |
[19] |
廉丽姝,李志富,李梅,等.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12,40(6):1030~1038.
doi: 10.3969/j.issn.1671-6345.2012.06.027 |
[20] | 马树庆. 吉林省农业气候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
[21] |
杨重一,庞士力,孙彦坤.黑龙江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估算[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3):75~78.
doi: 10.3969/j.issn.1005-9369.2010.03.016 |
[22] | 林文鹏,陈逢珍,陈霖婷,等.GIS支持下的漳州市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1):30~36. |
[23] | 曹卫星. 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24] |
陈建文,贺安乾,杨碧轩,等.陕北、渭北及关中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与分布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1):112~117.
doi: 10.3321/j.issn:1000-7601.1999.01.021 |
[25] | 侯光良,刘允芬.我国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分区[J].自然资源,1985,(6):52~59. |
[26] | 尹钧,苗果园.山西省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评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12(3):276~282. |
[27] | 郑剑非,卢志光.北京市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及干旱期间最佳灌水方案[J].中国农业气象,1982,(4):18~32,29. |
[28] |
李春云,戴玉杰,宋玉红,等.蒸发势的一种计算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01,12(1):91~96.
doi: 10.3969/j.issn.1001-7313.2001.01.011 |
[29] |
周利民,罗怀彬,古璇清.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试验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2,(2):22~24.
doi: 10.3969/j.issn.1008-0112.2002.02.009 |
[30] | 任美锷. 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
[31] |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
[1] | 韩刚,袁家冬,张轩,冯学良.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能耗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47-1154. |
[2] | 李飞, 曹可, 赵建华, 宋德瑞. 典型海岸线指标识别与特征研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6): 963-971. |
[3] | 张春梅, 张小林, 徐海英, 卢中辉, 刘传明.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区域经济极化结构演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557-563. |
[4] | 许昕, 赵媛, 张新林, 张秀改.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59-1866. |
[5] | 车冰清, 朱传耿, 李敏. 江苏省银行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67-1874. |
[6] | 杨清可, 段学军, 李平星, 王磊. 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96-1704. |
[7] | 陈洪全, 张云峰.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83-288. |
[8] |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马晓冬. 江苏文化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850-1859. |
[9] | 柯文前, 陆玉麒, 朱宇, 陈伟, 杨青. 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特征解析——基于张量分解方法视角[J].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679-1687. |
[10] | 毛广雄, 钱肖颖, 曹蕾, 刘传明. 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 72-80. |
[11] | 杨林, 韩科技, 陈子扬. 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与海洋灾害损失的动态关系研究:1989~2011年[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69-975. |
[12] | 李平星, 陈诚, 陈江龙. 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7): 845-851. |
[13] | 车冰清, 仇方道. 基于镇域尺度的江苏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381-1387. |
[14] | 叶磊, 段学军, 欧向军. 基于交通信息流的江苏省流空间网络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30-1237. |
[15] | 李博. 辽宁沿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 地理科学, 2014, 34(6): 711-7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