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5, Vol. 35 ›› Issue (6): 725-732.doi: 10.13249/j.cnki.sgs.2015.06.725
收稿日期:
2014-03-05
修回日期:
2014-12-01
出版日期:
2015-06-20
发布日期:
2015-06-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林李月(1985-),女,福建霞浦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迁移和社会政策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4-03-05
Revised:
2014-12-01
Online:
2015-06-20
Published:
2015-06-20
摘要:
基于福建省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使用多种流动指标分析和生存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性别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城市间流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空间特征上,遵循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在距离上由近及远、在城市等级上由小到大的规律,且流动距离相对于初次流动趋于缩小,流动的就近性特征显著;在时间特征上,大多数城市间流动发生在流动生涯的前期,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流动状态趋于稳定;在性别差异上,女性城市间流动的强度大于男性,地域选择具有明显的大城市导向,而男性的流动空间活动范围大,地域选择则是大城市和小城市同时兼顾并重。
中图分类号:
林李月, 朱宇. 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时空结构特征及其性别差异: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6): 725-732.
Li-yue LIN, Yu ZHU. The Space -time Paths of the Migrants’ Mobility Across Cities and Their Gender Difference: Based on A Survey in Fujia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6): 725-732.
表1
被调查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指标 | 男性样本 | 女性样本 | 指标 | 男性样本 | 女性样本 |
---|---|---|---|---|---|
文化程度 | 婚姻状况 | ||||
小学及以下 | 25.9 | 40.7 | 未婚 | 33.9 | 28.8 |
初中 | 49.2 | 41.6 | 已婚 | 65.3 | 69.8 |
高中/中专 | 19.3 | 12.7 | 其他 | 0.8 | 1.4 |
大专及以下 | 5.6 | 5.0 | 户口性质 | ||
年龄结构 | 农业 | 89.8 | 91.7 | ||
15~19岁 | 7.3 | 8.5 | 非农业 | 10.2 | 8.3 |
20~24岁 | 19.6 | 20.2 | 样本城市分布 | ||
25~29岁 | 18.6 | 19.2 | 福州市 | 17.6 | 17.6 |
30~34岁 | 17.8 | 17.3 | 龙岩市 | 4.3 | 4.6 |
35~39岁 | 16.3 | 17.6 | 南平市 | 4.4 | 4.5 |
40~44岁 | 11.7 | 11.9 | 宁德市 | 4.3 | 4.4 |
45~49岁 | 4.3 | 4.1 | 泉州市 | 36.4 | 37.5 |
50~54岁 | 3.3 | 1.0 | 厦门市 | 27.4 | 27.0 |
55~64岁 | 1.1 | 0.3 | 漳州市 | 5.4 | 4.4 |
表3
不同性别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流动范围变化(%)"
流动次数 (次) | 县外市内 | 市外省内 | 省外国内 | 合计 | ||||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
1 | 14.3 | 16.6 | 20.6 | 21.2 | 65.1 | 62.2 | 100 | 100 |
2 | 12.8 | 14.2 | 21.1 | 23.2 | 66.1 | 62.7 | 100 | 100 |
3 | 12.2 | 11.9 | 23.2 | 25.5 | 64.6 | 62.6 | 100 | 100 |
4 | 9.3 | 9.7 | 21.1 | 19.1 | 69.6 | 71.1 | 100 | 100 |
5 | 5.4 | 7.7 | 21.7 | 20.5 | 72.8 | 71.8 | 100 | 100 |
6+ | 3.3 | 5.8 | 14.8 | 13.0 | 82.0 | 81.2 | 100 | 100 |
合计 | 12.4 | 14.3 | 25.9 | 27.7 | 61.8 | 58.0 | 100 | 100 |
表 4
不同性别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城镇规模变化(%)"
流动次数 (次) | 大城市 | 中等城市 | 小城镇 | 合计 | ||||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
1 | 46.8 | 46.4 | 20.5 | 20.2 | 32.6 | 33.4 | 100 | 100 |
2 | 50.7 | 48.0 | 23.1 | 21.8 | 26.2 | 30.2 | 100 | 100 |
3 | 46.8 | 47.7 | 22.9 | 21.0 | 30.3 | 31.3 | 100 | 100 |
4 | 42.2 | 46.2 | 26.5 | 18.8 | 31.4 | 35.0 | 100 | 100 |
5 | 41.3 | 53.8 | 20.7 | 18.8 | 38.0 | 27.4 | 100 | 100 |
6+ | 39.3 | 50.7 | 14.8 | 20.3 | 45.9 | 29.0 | 100 | 100 |
合计 | 46.8 | 47.0 | 22.1 | 20.7 | 31.1 | 32.3 | 100 | 100 |
表5
女性流动人口历次流动的时间分布(%)"
流动时间 | 第1次流动 | 第2次流动 | 第3次流动 | 第4次流动 | 第5次流动 | |||||
---|---|---|---|---|---|---|---|---|---|---|
比例 | 累积比例 | 比例 | 累积比例 | 比例 | 累积比例 | 比例 | 累积比例 | 比例 | 累积比例 | |
1 a以内 | 25.0 | 25.0 | 3.5 | 3.5 | 0.4 | 0.4 | 0.0 | 0.0 | 0.0 | 0.0 |
第2年 | 19.7 | 44.8 | 14.6 | 18.1 | 6.3 | 6.6 | 3.5 | 3.5 | 0.0 | 0.0 |
第3年 | 13.7 | 58.4 | 15.4 | 33.6 | 7.4 | 14.0 | 6.1 | 9.6 | 2.2 | 2.2 |
第4年 | 9.5 | 67.9 | 11.1 | 44.6 | 11.8 | 25.7 | 7.0 | 16.5 | 8.9 | 11.1 |
第5年 | 6.6 | 74.6 | 10.6 | 55.2 | 11.8 | 37.5 | 4.3 | 20.9 | 8.9 | 20.0 |
第6~10年 | 19.4 | 94.0 | 30.7 | 85.9 | 42.6 | 80.1 | 46.1 | 67.0 | 44.4 | 64.4 |
10 a以上 | 6.0 | 100 | 14.1 | 100 | 19.9 | 100 | 33.0 | 100 | 35.6 | 100 |
表6
男性流动人口历次流动的时间分布(%)"
流动时间 | 第一次流动 | 第二次流动 | 第三次流动 | 第四次流动 | 第五次流动 | |||||
---|---|---|---|---|---|---|---|---|---|---|
比例 | 累积比例 | 比例 | 累积比例 | 比例 | 累积比例 | 比例 | 累积比例 | 比例 | 累积比例 | |
1 a以内 | 25.8 | 25.8 | 3.6 | 3.6 | 0.5 | 0.5 | 0.0 | 0.0 | 0.0 | 0.0 |
第2年 | 20.4 | 46.3 | 14.3 | 17.9 | 3.0 | 3.5 | 1.1 | 1.1 | 0.0 | 0.0 |
第3年 | 15.2 | 61.5 | 13.3 | 31.2 | 11.9 | 15.4 | 3.3 | 4.4 | 0.0 | 0.0 |
第4年 | 9.3 | 70.8 | 12.8 | 44.0 | 11.9 | 27.4 | 8.8 | 13.2 | 2.5 | 2.5 |
第5年 | 7.3 | 78.1 | 11.0 | 55.0 | 7.5 | 34.8 | 8.8 | 22.0 | 7.5 | 10.0 |
第6~10年 | 15.0 | 93.1 | 29.7 | 84.7 | 37.3 | 72.1 | 34.1 | 56.0 | 37.5 | 47.5 |
10 a以上 | 6.9 | 100 | 15.3 | 100 | 27.9 | 100 | 44.0 | 100 | 52.5 | 100 |
[1] |
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山.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J]. 人口研究, 2007, 31(9): 9~19.
doi: 10.3969/j.issn.1000-6087.2007.05.002 |
[2] |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等.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 地理学报, 2005, 60(1): 106~114.
doi: 10.3321/j.issn:0375-5444.2005.01.012 |
[3] | 段成荣,杨舸.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变动趋势研究[J]. 人口研究, 2009, 33(6): 1~12. |
[4] | 刘家强,王春蕊,刘嘉汉. 农民工就业地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研究, 2011, 35(2): 73~81. |
[5] | 刘盛和,邓羽,胡章.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10,65(10): 1187~1197. |
[6] | 王桂新.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
[7] | 王桂新,潘泽翰,陆艳秋.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2, (5): 2~13. |
[8] |
Liang Z.The age of migration in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1, 27(3): 499-524.
doi: 10.1111/j.1728-4457.2001.00499.x |
[9] |
Fan C C.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990 and 2000 census comparisons[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5, 57(2): 295-311.
doi: 10.1111/j.0033-0124.2005.00479.x |
[10] |
Liang Z, Ma Z D.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New evidence from the 2000 censu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4, 30(3): 467-478.
doi: 10.1111/j.1728-4457.2004.00024.x |
[11] | 蔡昉. 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 社会学研究, 2001, (4): 44~51. |
[12] | 朱宇,林李月. 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 地理科学, 2011, 31(3): 264~271. |
[13] | 林李月. 女性流动人口流迁的时空过程与其分异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
[14] | 林李月,朱宇. 流动人口初次流动的空间类型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调查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39~546. |
[15] |
Hare D.‘Push’ versus ‘pull’ factors in migration outflows and returns: 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status and spell duration among China's rural population[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9, 35(3): 45-72.
doi: 10.1080/00220389908422573 |
[16] |
Zhao Y H.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turn migration: Recent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 30(2): 376-394.
doi: 10.1006/jcec.2002.1781 |
[17] |
Wang W W, Fan C C.Success or failure: Selectivity and reasons of return migration in Sichuan and Anhui, Chin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6, 38(5): 939-958.
doi: 10.1068/a37428 |
[18] |
Zhu Y.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settlement intention in the cities: Beyond the Hukou reform[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7, 31(1): 65-76.
doi: 10.1016/j.habitatint.2006.04.002 |
[19] |
Zhu Y, Chen W Z.The settlement intention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cities: Recent changes and multifaceted individual-level determinants[J].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10, 16(4): 253-267.
doi: 10.1002/psp.544 |
[20] | 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07, (6): 86~114. |
[21] | 任远. “逐步沉淀”与“居留决定居留”——上海市外来人口居留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3): 67~72. |
[22] | 张翼. 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 中国人口科学, 2011, (2): 14~26. |
[23] | 刘于琪, 刘晔,李志刚.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14, 34(7): 780~787. |
[24] |
杜鹏,张航空. 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实证研究[J]. 人口学刊, 2011, (4): 14~20.
doi: 10.3969/j.issn.1004-129X.2011.04.002 |
[25] | 田明. 中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间横向迁移规律[J]. 地理研究,2013, 32(8):1486~1496. |
[26] |
符平,唐有财. 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 2009, (12): 41~47.
doi: 10.3969/j.issn.1004-2253.2009.12.006 |
[27] | 田明. 进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及其解释[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8(5): 69~80. |
[28] | 石智雷,徐映梅. 城乡女性就业流动性及其决定机制[J]. 经济评论, 2010,(4): 56~65. |
[29] |
杨肖丽,张广胜,杨欣. 农民工城市间流动的影响因素及流动后果研究——对沈阳市农民工的实证调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 392~396.
doi: 10.3969/j.issn.1008-9713.2010.04.002 |
[30] |
林李月,朱宇. 流动人口初职时间间隔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基于生存分析的视角[J]. 南方人口, 2014, 29(1): 39~46.
doi: 10.3969/j.issn.1004-1613.2014.01.005 |
[31] | 宋月萍. 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审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J]. 经济学(季刊),2007, 6(2):630~650. |
[32] | Fan C C.China on the move: Migration, the state, and the household[M]. New York: Rout ledge, 2008. |
[33] | 郑真真. 中国流动人口变迁及政策启示[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1):36~45. |
[34] | de Vaus D A. Surveys in Social Research (4th Edition)[M]. St Leonards NSW: Allen & Unwin, 1995: 60-79. |
[35] | 唐盛明.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M]. 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3: 134-158. |
[36] |
郭志刚. 历时研究与事件史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01, (1): 67~72.
doi: 10.3969/j.issn.1000-7881.2001.01.011 |
[37] | 杜本峰. 事件史分析及其应用[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
[38] | 劳伦斯•汉密尔顿著.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M]. 郭志刚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39] | 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95, 48(2):1885-1889. |
[40] |
Massey D S, Arango J, Hugo G, et al.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review and appraisal[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93, (19): 431-466.
doi: 10.2307/2938462 |
[41] |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M].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3. |
[1] | 陈嘉,韦素琼,陈松林. 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时空扩散的格局、路径与机制——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57-966. |
[2] | 朱竑,张博,马凌.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议题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9, 39(1): 1-11. |
[3] | 张春霞, 柳林, 周素红. ZG市非接触型诈骗被害相对发生概率的性别差异[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218-1226. |
[4] | 田明. 地方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7): 997-1005. |
[5] | 闫东升, 杨槿. 中国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时空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7, 37(10): 1486-1496. |
[6] | 徐姗, 邓羽, 王开泳. 中国流动人口的省际迁移模式、集疏格局与市民化路径[J].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637-1642. |
[7] | 韩增林, 杜鹏, 王利, 于洋, 赵东霞, 丛迎雪, 任启龙. 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方法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7): 803-809. |
[8] | 林李月, 朱宇. 流动人口初次流动的空间类型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调查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39-546. |
[9] | 严小兵. 中国省域刑事犯罪率的时空演变及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5): 529-537. |
[10] | 陈松林, 陈进栋, 韦素琼. 福建省综合交通可达性格局及其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7): 807-815. |
[11] | 兰宗敏, 冯健. 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 ——基于北京若干典型城中村的调查[J]. 地理科学, 2012, 32(4): 409-417. |
[12] | 朱宇, 林李月. 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 地理科学, 2011, 31(3): 264-271. |
[13] | 李婷婷, 伍世代, 李永实, 王强, 骆骐. 福建省经济空间增长变异特征及驱动机制[J]. 地理科学, 2010, 30(6): 847-853. |
[14] | 骆培聪, 张明锋. 福建丹霞地貌旅游景区客流时间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0, 30(3): 377-383. |
[15] | 伍世代, 王强. 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4): 493-4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