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5, Vol. 35 ›› Issue (9): 1130-1139.doi: 10.13249/j.cnki.sgs.2015.09.1130
收稿日期:
2014-05-08
修回日期:
2014-07-25
出版日期:
2015-09-25
发布日期:
2015-09-2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 平( 1964-) ,女,吉林长春人,正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日本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Ping CHEN1(), Zhu-jun TIAN2(
), Zhao LI1, Peng LIU1
Received:
2014-05-08
Revised:
2014-07-25
Online:
2015-09-25
Published:
2015-09-25
摘要: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日本通过制定并修订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颁布《生物多样性基本法》等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008年,日本成立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委员会,应用DPSIR概念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14项原因评价指标和16项状态评价指标构成,共计30项评价指标;使用行政统计、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科学研究等104种数据,对1950s以来50 a间日本全境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日本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管理特征和综合特征十分突出。评价方式是利用已有调查和监测数据(定量数据),分析因果关系,得出趋势结论,提出相应对策,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趋势分析之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区域分为森林、农田、城市、陆地水域、沿岸和海洋、岛屿(离岛)六大生态系统类型区,分析了造成日本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四次大的危机。探讨了其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的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
陈平, 田竹君, 李曌, 刘朋. 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概况及启示[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30-1139.
Ping CHEN, Zhu-jun TIAN, Zhao LI, Peng LIU. An Overview on Comprehensive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in Japan and Its Enlightenment[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9): 1130-1139.
表 1
日本沿岸、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价评价指标和使用数据关联表"
评价指标 | 原因指标 | 状态指标 | 使用数据[ | 数据来源 |
---|---|---|---|---|
指标27: 沿岸生态系统的质量和规模 |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第1次危机影响程度较大;第3次危机和全球温暖化危机将在目前和将来造成威胁 | 1) 沿岸生态系统规模缩小,生物多样性损失。表现:人类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影响:由于沿岸开发(填海造陆、沿岸城市地带和工业地带的建设)海岸人工化、滩涂缩小、海藻场减少、珊瑚礁减少等; 2) 环境污染。表现:河流水质污染、港湾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使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 | 27-①浅海填海造陆面积变化趋势 | 国土地理院,国土面积调查 |
27-②沙石采取量变化趋势 | 经济产业省调查数据 | |||
27-③ 人工防护堤等延长数据 | 国土交通省 海岸统计数据 | |||
27-④天然、半天然、人工海岸带长度变化趋势;27-⑤滩涂面积变化趋势;27-⑥东京湾及濑户内海滩涂面积变化趋势;27-⑦海藻场面积变化趋势;27-⑧珊瑚礁面积变化趋势等。 | 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数据 | |||
27-⑨东京湾、伊势湾、濑户内海赤潮和青潮发生件数;27-⑩闭锁性海域环境质量标准达标率变化趋势 | 环境省监测、调查数据和报告 | |||
指标28: 浅海海域可利用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 28-① 候鸟迁徙数目趋势分析 | Tatsuya Amano, Kazuo Koyama, Hitoha Amano, Tamás Székely 和 William J Sutherland | ||
28-② 文蛤类捕获量变化趋势 | 农林水产省:渔业、养殖业统计年报 | |||
指标29: 可利用渔业资源状况 | 29-① 日本周边水域渔业资源评价 | 水产厅 水产综合研究中心:日本周边水域渔业资源评价 | ||
29-② 捕鱼量与海洋食物链指数(MTI) | 水产厅:海面渔业种类的捕鱼量历年统计(日本全国) | |||
29-③捕鱼量长期变化趋势 |
[1] | 李俊生,李果,吴晓莆,等.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研究.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14~30. |
[2] | 環境省.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10[EB/OL].平成22 年3月16日閣議決定. [2013-03-22]. . |
[3] | 環境省,生物多様性総合評価検討委員会.生物多様性総合評価報告書[EB/OL].平成22年5 月10 日[2013-03-22]. . |
[4] | 平成20年度生物多様性総合評価検討委員会(第1回)資料1 生物多様性の評価に関する国内外の動きについて[EB/OL].2008-11 [2013-06-11] .. |
[5] | 平成21年度生物多様性総合評価検討委員会(第1回)資料1-2 生物多様性総合評価に関連する国内外の動き[EB/OL].2009-12[2013-06-11]. . |
[6] | 環境省.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12-2020~豊かな自然共生社会の実現に向けたロードマップ~[EB/OL].平成24 年9月28日閣議決定[2013-03-22]. . |
[7] | 環境省.第三次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EB/OL].平成19年11月27日閣議決定. [2013-09-22]. . |
[8] | 環境省. 新·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EB/OL]. 平成14年3月27日地球環境保全に関する関係閣僚会議決定. [2013-09-22].. |
[9] | 環境省.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EB/OL]. 平成7年10月31日地球環境保全関係閣僚会議決定. [2013-09-22].. |
[10] | 環境省. 第四次環境基本計画[EB/OL].平成24年4月27日閣議決定. [2013-09-16]. . |
[11] | 環境省.第三次計画「環境基本計画–環境から拓く 新たなゆたかさへの道–」[EB/OL].平成18年4月7日閣議決定[2013-09-16]. . |
[12] | 環境省. 環境基本計画–環境の世紀への道しるべ–[EB/OL]. 平成12年12月22日閣議決定[2013-09-16]. . |
[13] | 環境省. 環境基本計画[EB/OL].平成6年12月16日閣議決定[2013-09-16]. . |
[14] |
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宏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68~72.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04.05.015 |
[15] | 王海滨,陈晓文,于婧. DPSIR框架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1(19):4~5. |
[16] | 曹红军. 浅评DPSIR模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增刊):110~111. |
[17] |
高波,王莉芳,庄宇.DPSIR模型在西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2007,26(1):33~35.
doi: 10.3969/j.issn.1001-3644.2007.01.007 |
[18] | 香坂玲. 名古屋市立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准教授. 都市における生物多様性指標の世界的動向の把握~生物多様性COP10 への提言~[EB/OL[2013. |
[19] | 平成20年度生物多様性総合評価検討委員会(第3回)参考資料2 指標の評価の基準. [EB/OL]. 2009-02[2013-06-11].. |
[20] | 環境省.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12-2020概要 [EB/OL]. 平成24年9月. [2013-06-11]. . |
[21] |
李果,吴晓莆,罗遵兰,等.构建我国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体系[J].生物多样性 2011, 19(5): 497~504.
doi: 10.3724/SP.J.1003.2011.08068 |
[22] |
柴立伟,曹晓峰,张洁清,等.“爱知目标”后《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趋势分析和对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1):7~11.
doi: 10.3969/j.issn.1673-4831.2015.01.002 |
[23] | 環境省.平成24年版環境·循環型社会·生物多様性白書[EB/OL].平成24年5月[2013-02-13 p171 ].. |
[24] | 中静透. 生物多様性総合評価と今後のモニタリング. [EB/OL[2013. |
[25] |
万本太,徐海根,丁晖,等.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生物多样性. 2007, 15(1): 97~106.
doi: 10.1360/biodiv.060132 |
[26] | 曹铭昌,乐志芳,雷军成,等.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1):8~16. |
[27] |
薛达元,武建勇,赵富伟.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年:行动、进展与展望[J].生物多样性,2012, 20(5): 623~632.
doi: 10.3724/SP.J.1003.2012.10131 |
[28] | 武建勇,薛达元,赵富伟,等.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2): 146~151. |
[29] |
陈平,李曌,程洁.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概况及其启示[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184~191.
doi: 10.3969/j.issn.1002-6002.2013.06.034 |
[30] | 環境省.平成25年版環境白書 循環型社会白書·生物多様性白書[EB/OL].平成25年6月[2013-08-13] p170 ]. . |
[31] | 環境省自然環境局生物多様性センター. 自然環境調査目録2013年版(平成25年3月時点とりまとめ)p5[EB/OL]. [2013-06-26]. |
2013_all.pdf. | |
[32] | 李菁,骆有庆,石娟.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与保护[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3):26~31 |
[33] | 朱万泽,范建容,王玉宽,等.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以县城为评价单元[J].生态学报,2009,29(5):2603~2611. |
[34] |
林金兰,陈彬,黄浩,等.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确定[J].生物多样性 2013, 21(1):38~46.
doi: 10.3724/SP.J.1003.2013.09180 |
[35] |
俞炜炜,陈彬,周娟,等.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在泉州湾的应用[J].台湾海峡,2011,30(3):430~436.
doi: 10.3969/J.ISSN.1000-8160.2011.03.020 |
[36] |
刘吉平,吕宪国,殷书柏. GAP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学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41~51.
doi: 10.11820/dlkxjz.2005.01.005 |
[37] | 赵淑清,方精云,雷光春. 全球200: 确定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一种方法[J].生物多样性,2000,8(4):435~440. |
[38] | 陈圣宾,蒋高明,高吉喜等.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10):5123~5132. |
[39] |
田贵全,宋沿东,刘强,等.山东省生物多样性试点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13, 29(3):84~90.
doi: 10.3969/j.issn.1002-6002.2013.03.017 |
[40] |
胡莹莹,王菊英,刘亮,等.近岸海域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实例[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2):1~5.
doi: 10.3969/j.issn.1002-6002.2012.01.001 |
[41] |
王业耀,李俊龙,刘方.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5):118~123.
doi: 10.3969/j.issn.1002-6002.2013.05.024 |
[42] | 环境保护部等编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02014;2030)》[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4. |
[43] | 刘绍峰,袁家冬. 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J].地理科学,2012,32(4):393~400. |
[1] | 张姗姗, 朱晓东, 张磊, 朱钰. 苏锡常地区制造业污染减排综合分析与评价[J]. 地理科学, 2020, 40(2): 238-247. |
[2] | 朱晓华,高春东. 中文权威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价值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351-1360. |
[3] | 王勇, 邹晴晴, 李广斌. 基于活力特征分析的城市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研究——以苏州城区6个安置社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47-754. |
[4] | 张苏文, 杨青山. 哈长城市群核心-外围结构及发展阶段判断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99-1706. |
[5] | 高家骥, 李雪铭, 张峰, 杨俊, 席建超. 南四湖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预警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8): 1219-1226. |
[6] | 狄乾斌, 计利群. 地域认同视角下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分析与评价[J].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688-1696. |
[7] | 王岩, 方创琳. 大庆市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47-555. |
[8] | 孙才志, 于广华, 王泽宇, 刘锴, 刘桂春. 环渤海地区海域承载力测度与时空分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13-521. |
[9] | 张国俊, 周春山, 许学强. 广东省市际金融排斥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409-1417. |
[10] | 胡志丁, 葛岳静, 鲍捷, 于伟. 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6): 685-692. |
[11] | 梁发超, 刘黎明, 许瑾璐. 闽北典型盆地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研究——以周宁县狮浦盆地为例[J]. 地理科学, 2011, 31(4): 447-452. |
[12] | 日野正辉, 刘云刚. 1990年代以来日本大都市圈的结构变化[J]. 地理科学, 2011, 31(3): 302-308. |
[13] | 孙宝明. 辽宁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6): 868-873. |
[14] | 刘云刚, 周雯婷, 谭宇文. 日本专业主妇视角下的广州城市宜居性评价[J]. 地理科学, 2010, 30(1): 39-44. |
[15] | 韩增林, 王泽宇. 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 地理科学, 2009, 29(2): 147-1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