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1998, Vol. 18 ›› Issue (4): 301-311.doi: 10.13249/j.cnki.sgs.1998.04.301
•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专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朱颜明, 何岩, 刘景双
出版日期:
1998-07-20
发布日期:
1998-07-20
Zhu Yanming, He Yan, Liu Jingshuang
Online:
1998-07-20
Published:
1998-07-20
摘要: 为庆祝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对环境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介绍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区域环境质量与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与健康关系、环境化学物质迁移循环规律、全球变化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总结了28年来环境地理研究的成果,提出今后重点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中图分类号:
朱颜明, 何岩, 刘景双. 环境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J]. 地理科学, 1998, 18(4): 301-311.
Zhu Yanming, He Yan, Liu Jingshuang. REVIEW AND PROSPECT OF STUDY ON ENVIRONMENTAL GEOGRAPH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18(4): 301-311.
[1] 黄锡畴,王稔华,张学林.环境科学研究的实践.地理科学,1988,8(2) [2] 王稔华.水体汞污染的恢复技术的研究.环境科学情报资料,1977(1) [3] 王书海等.沉积物中甲基汞释放速度试验研究,环境科学.1978(2) [4] 王书海.巯基棉气相色谱法分析水、土、生物样品中的甲基汞.环境科学,1979(4) [5] 潘云舟.松花江畔甲基汞中毒问题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82,2(2) [6] 郝天潮,王稔华,王书海.对第二松花江鱼类汞污染的研究.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46~52 [7] 富德义,王书海,王稔华.影响汞的生物甲基化作用的环境因素.中国环境科学,1982,2(4) [8] 吴敦虎,佘中盛等.第二松花江水中若干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83,3(2) [9] 王书海等.第二松花江甲基汞污染特征.中国环境科学,1983,3(4) [10] 佘中盛.松花湖及入湖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与污染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84,4(3). [11] 王书海等.氯碱厂(汞极法)中甲基汞来源的模拟实验研究.环境科学,1984,5(6). [12] 王书海等.松花江水中甲基汞污染程度的评价.环境科学情报,1984(9) [13] 吴敦虎等.影响金属汞、氧化汞、硫化汞溶解度因素的研究.环境科学,1984,5(1) [14] 王起超等.第二松花江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分布.环境污染与防治,1985,1(11) [15] 王书海等.淡水河流沉积物甲基汞释放规律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85,5(3) [16] 佘中盛,孟宪玺,朱颜明等.对第二松花江水系水质污染现状与特点分析.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33~45 [17] 朱颜明.第二松花江流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梁志强主编.《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香港大学出版社,1989 [18] 周鸣等.第二松花江环境质量研究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9] 王稔华,王书海,郝天潮.对第二松花江沉积物汞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的探讨.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53~62 [20] 王稔华等.第二松花江汞的污染与迁移过程历史分析.地理科学,1986,6(3).229~240 [21] 王起超,王书海,王稔华.松花江吉林扶余江段沉积物中汞释放速率的模拟研究.地理科学,1990,10(4).365~371 [22] 王书海,王稔华,刘景双.贵州清镇地区甲基汞污染现状研究.地理科学,1990,10(2).168~176 [23] 朱颜明,佘中盛,富德义,等.长白山天池水化学.地理科学,1981,1(1).58~65 [24] 黄锡畴,朱颜明,孟宪玺,等.长白山地区环境背景值研究.见:《环境科学》编辑部编环境中若干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及其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9 [25] 朱颜明,富德义,吴敦虎.关于环境背景值研究的几个问题.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9 [26] 佘中盛,孟宪玺,朱颜明等.对第二松花江流域环境背景值的研究.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24~33 [27] 佘中盛,朱颜明,富德义等.第二松花江源头区天然水中微量元素含量研究.见:佘中盛主编.区域环境研究文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107~110 [28] 佘中盛,刘玉清等.松花江水系水体环境背景值研究.见:佘中盛主编.区域环境研究文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 [29] 佘中盛,王晓君,等.长白山天池、长白湖湖水的化学特征及水体元素背景含量.见:佘中盛主编.区域环境研究文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117~119 [30] 闫百兴.我国东北地区火口湖、堰塞湖水体环境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理科学,1997,17(4).329~335 [31] 佘中盛主编.长江中下游典型水域水体环境背景值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2] 闫百兴,何岩.汉水沉积物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理科学,1996,16(4).312~316 [33] 何岩,佘中盛等.长江下游典型水域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见:佘中盛主编.区域环境研究文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131~135 [34] 闫百兴,等.汉水水中元素背景含量的季节变化.见:佘中盛主编.区域环境研究文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55~66 [35] 王稔华,王书海,吴敦虎.松花江水系主要污染特征的探讨.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主编.松花江流域环境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6] 王稔华.第二松花江水体汞污染研究.见:陈静生主编.中国水环境重金属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7] 王瑞林.第二松花江沉积汞浓度预测模型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1 [38] 俞穆清.疏基棉富集冷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水中痕量有机汞和无机汞.环境科学,1979(5) [39] 吴敦虎等.巯基棉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中超痕量镉.分析化学,1981(1) [40] 王书海等.巯基纱布旋转富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痕量甲基汞.分析化学,1981(5) [41] 俞穆清等.巯基棉富集分离氢化物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水中的三价砷与五价砷.分析化学,1982(12) [42] 刘桂琴等.巯基棉富集分离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痕量的三价锑和五价锑.分析化学,1982(11) [43] 俞穆清等.巯基棉富集分离氢化物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水中痕量的不同价态的硒.环境化学.1982(6) [44] 俞穆清等.巯基棉纤维对多种微量元素吸附性能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81(2) [45] 俞穆清.溶剂萃取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水中微量三价铬和六价铬.环境科学,1979(1) [46] 俞穆清.含汞水样和底质的取样与保存.环境科学丛刊,1980(4) [47] 朱颜明.天然水中锶和钡的光谱定量测定.理化检验,1982,18(1) [48] 吴敦虎.导数脉冲极谱溶出法测定水中三价和五价锑.中国环境科学,1983(6) [49] 俞穆清等.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水中痕量四价硒和总硒.分析化学,1983(3) [50] 汪淑哲.巯基棉富集荧光法测定土壤、水中可溶态硒.土壤通报,1981(2) [51] 俞穆清等.巯基棉富集氢化化物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水中痕量的四价碲和六价碲.环境化学,1983(6) [52] 吴敦虎等.巯基棉阳极溶出法测定水中痕量镉.理化检验,1983,19(1) [53] Muqin Yu and Guiqin Liu:Determination of Trace Arsenic,Antimony,Selenium and Tellurium in Various Oxidation States in Water.Talanta,1983,30(4) [54] 俞穆清等.环境水样中多种微量元素现场巯基棉富集的实验研究.环境化学,1985(2) [55] 吴敦虎.极谱法测定水中痕量的黄腐酸.分析化学,1985(4) [56] 朱颜明,王稔华,卢学强等.图们江地区水环境质量研究.地理科学,1996,16(3).215~223 [57] 何岩,邓伟,周德民.图们江地区水资源现状、潜力及其对区域开发的影响.地理科学,1997,17(2).134~140 [58] 李为,朱颜明,何岩主编.图们江地区资源开发,建设布局与环境整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59] 田卫,俞穆清,刘桂琴.图们江地区水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开发的影响研究.地理科学,1998,18(2).169~175 [60] 殷兴军,朱颜明.图们江陆源污染物输入日本海通量研究.地理科学,1997,17(4).336~341 [61] Zhu Yanming.Li Jinsong,Lu Xueqiang.Astudy on quality of quatic environment in Tumen River Are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8,8(2) [62] 刘景双,于君宝,闫百兴等.第二松花江水体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环境科学,1997,18(1) [63] 俞穆清,田卫,王国平.城市河流水域功能合理分类的研究.环境科学,1998,19(3) [64] 田卫,俞穆清,王国平等.吉林省主要河流指定标准功能可达性分析.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 [65] 闫百兴,何岩.燃烧法处理酚醛废水实验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20(1).21~22 [66] 刘玉清,佘中盛等.CIG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见:佘中盛主编.区域环境研究文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174~180 [67] 孟宪玺,张养贞,王其存.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见:中国土地退化防治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8] 孟宪玺,吕宪国,王其存.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对策.地理科学,1991,11(4).353~360 [69] 黄锡畴,孟宪玺主编.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70] 张学林,任淑芬,T.Rex.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见:黄锡畴,等主编.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8~66 [71] 吕宪国,王其存,张晓平.松嫩平原西部景观生态结构及生态建设.见:黄锡畴,等主编.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88~93 [72] 刘治彦,王其存.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生产能力估测及其增进过程分析.见:黄锡畴,等主编.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94~113 [73] 王其存,刘景双.霍林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整治对策.见:黄锡畴,等主编.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0~57 [74] 刘治彦.松辽平原西部生态交错带自然资源优化匹配模式研究,见:黄锡畴,等主编.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76~87 [75] 刘景双,王其存,康淑莲.东北地区西部脆弱生态环境典型区生态化学分析.见:黄锡畴,等主编.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2~59 [76] 王德王宣,富德义.武城县旱涝周期分析.见:许越先主编.鲁西北平原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06~108 [77] 刘晓风.松花江流域经济活动污染效应研究.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主编.松花江流域环境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2~54 [78] 郝凌云,朱颜明,王稔华.松花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解析.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主编.松花江流域环境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0~20 [79] 王本琳,朱颜明,肖笃宁主编.东北区北水南调工程对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80] 王稔华.黑龙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对江水水质的影响.见:孙广友等主编.黑龙江干流梯级开发对右岸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1] 孟宪玺等.长白山地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土壤,1983,14(6) [82] 化学地理研究室.长白山土壤中十种微量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土壤通报,1981(1) [83] 孟宪玺等.第二松花江流域土壤中若干元素的自然背景值.环境科学学报,1983,3(1) [84] 富德义,朱颜明,黄锡畴,等.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化学环境背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4),1984 [85] 富德义等.三江平原土壤中微量元素背景值的研究.土壤通报,1982(2) [86] 富德义,吴敦虎,朱颜明,等.三江平原地区环境背景值的研究.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等编.环境质量研究进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295~307 [87] 孟宪玺等.东北地区中部主要农业土壤中若干金属元素的背景值.生态学报,1985,5(2) [88] 孟宪玺,张丽萍.东北平原中部地区土壤环境中若干元素的群分析.科学通报,1987(7) [89] 张晓平.西藏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究.地理科学,1994,14(1).49~55 [90] 张晓平.西藏土壤中汞的含量及分布.环境科学,1994(4) [91] Zhang Xiaoping.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in the soil of Tibet.China Environmetn Science,1994,5(3). [92] 孟宪玺,李生智主编.吉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93] 富德义,王德王宣,徐宁.武城县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及其含量影响因素分析.见:许越先主编.鲁西北平原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0~69 [94] 王德王宣,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评价,见:许越先主编.地理学与农业持续发展.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92~95 [95] 吕宪国,王其存,张晓平.松嫩平原西部景观生态及生态建设.环境科学,1990 [96] 富德义,等.增效多元微肥的研制与应用.见:赵其国主编.黄淮海平原土壤肥料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4~72 [97] 赵魁义,孟宪民,富德义.武北盐碱洼地综合改良技术研究.见:许越先主编.鲁西北平原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54~59 [98] 王德王宣,富德义,徐宁等.农作物多元微肥的研制与应用.见:裘善文主编.松辽平原低洼易涝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5~122 [99] 富德义,等.大安市土壤微量元素研究.见:裘善文主编.松辽平原低洼易涝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61~170 [100] 俞穆清,田卫,刘桂琴等.我国环境影响报告的深度分类及最佳完成时段研究.环境科学,1996,增刊. [101] 俞穆清,田卫,刘桂琴等.试论环境影响报告的优化选址与公众参与作用.环境科学1996,增刊 [102] 王国平,佘中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见:佘中盛主编.区域环境研究文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269~272 [103] 王国平,佘中盛等.温带季风区内河航运及建港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见:佘中盛主编.区域环境研究文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181~183 [104] 田卫,俞穆清,刘桂琴等.区域环境与单项建设项目环评协调关系的研究.环境科学,1998,增刊 [105] 俞穆清,田卫等.环境影响评价中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初探.环境科学,1998,增刊 [106] 闫百兴,刘景双.高速公路建设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以吉长高速公路为例.农村生态环境,1997,13(4),20~24 [107] 俞穆清,孟宪玺,刘桂琴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现状评价纲要刍议.农村生态环境,1996(2) [108] 朱颜明,王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见:第五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文集.1998.1180~1185 [109] 张学林等.我国某些地区饮水中若干微量元素背景值.见:《环境科学》编辑部编.环境中若干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及其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31~135 [110] 张学林等.吉林省原生环境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69~78 [111] 永寿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组.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12] 王宗义等.吉林省原生环境中的钼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分区.地理科学,1986,6(1).83~89 [113] 朱振源等.大骨节病克山病的地理病因研究.地理科学,1984,4(4).365~373 [114] 张学林等.乾安平原类型大骨节病区医学综合研究.环境科学,1984,5(5) [115] 文圣君,王忠义等.吉林省地方病与自然环境地图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16] 张学林,任淑芬.吉林省生态系统中硒等生命元素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中国地方病防治,吉林省克山病监测论文专辑,1990 [117] Zhang Xuelin,Ren Shufen,Li Wencheng.Selenium in drinking wat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ealthin China.Ediedby Tan Jianan,P.J.Peterson.Science Press.Beijing,191-194. [118] 朱颜明.环境中的钡与克山病,地方病通讯,1979(2) [119] 任淑芬等.吉林省土壤腐殖酸中硒、钼的分布特征与大骨节病病因探讨.地方病通讯,1984(2) [120] 吴敦虎等.吉林省土壤中腐殖酸和水溶性富里酸分布特征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87,7(2) [121] 张学林,李文呈,任淑芬等.我国大骨节病区生态环境特征.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0,5(2) [122] 任淑芬,张学林.腐殖酸与硒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1,5(1) [123] Zhang Xuelin,Ren Shufen,Li Wencheng,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humicacid and selenium in kaschin-Beck diseasearea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China)1991,3(4) [124] 孟宪玺,张丽萍等.松嫩平原西南部生态环境中的氟.生态学报,1988,8(4) [125] 杨凤山,陈志,张学林.吉林省西部平原低氟潜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5,10(2) [126] 张学林,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技术研究.见:裘善文主编.松辽平原低洼易涝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72~76 [127] 孟可等.京津市区大气四乙基铅污染状况与分布规律的研究.地理科学,1982,2(4).385~394 [128] 孟可等.吉林省中部几个工业城市大气的烷基铅污染.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主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63~68 [129] 霍文毅.长春市区土壤和灰尘中的铅污染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硕士学位论文,1994. [130] Zhang Xuelin.Level of lead content in urban soil in China.J.Anal.A tom.Spectron,1990,5(8) [131] 王德宣,孟可,张学林.我国大城市铅污染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4(2) [132] 黄锡畴,朱颜明,孟宪玺,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化学结构.地理学报,1982,37(1) [133] 富德义,朱颜明,黄锡畴,等.长白山优势植物中微量元素研究.地理科学,1982,2(3).264~272 [134] 朱颜明,富德义,佘中盛,等.长白山几种优势植物微量元素的组成.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7~23 [135] 富德义,朱颜明,孟宪玺,等.长白山岩石化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编.第二松花江环境科学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0~16 [136] 富德义,朱颜明,黄锡畴,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中几种微量元素的垂直循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3),1983 [137] 富德义,朱颜明,黄锡畴,等.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中微量元素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2),1981 [138] 刘景双.长白山高山苔原主要植物群落物质循环的研究.青年地理学家,1987,3(2) [139] Liu Jingshuang.Features of Ecology of Tundra Landscape of Changbai Mts.Restoration and Vegetation Succession in Circumpolar Lands.Conference of the Comomite Arictqus internations,1986 [140] 朱颜明,黄锡畴,刘景双.长白山高山苔原植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地理科学,1991,11(3).244~252 [141] 刘景双.长白山高山苔原牛皮杜鹃群落物质循环研究.生态学报,1993,13(1).96~99 [142] 刘景双,朱颜明,黄锡畴等.长白山岳桦林化学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分析.地理科学,1998,18(5) [143] Wang Qichao.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laws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coalash and cinder.ⅩⅧPacific Science Congress,Beijing,1995.5 [144] Wang Qichao.Study on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trace elements in coal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Eastern Innermongolia,Pacific Science Congress.Beijing,1995,5 [145] 康淑莲,王起超.煤飞灰和炉渣中砷的分析.中华微量元素科学,1995,2(2.3.4) [146] 王起超,邵庆春,康淑莲等.煤中15种微量元素在燃烧产物中的分配.燃料化学学报,1996,24(2) [147] 王起超,等.燃煤灰渣中微量元素分布规律研究.环境化学,1996,15(1) [148] 王起超,康淑莲,陈春等.东北、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规律.环境科学,1996,15(1) [149] 王起超.粉煤灰环境效应研究进展.环境科学进展.1996,4(2) [150] 王起超.邵庆春,康淑莲等.层煤炉燃煤中9种微量元素的迁移.环境科学,1996,17(4) [151] 金泰龙.三江平原沼泽生态系统的化学结构.地理科学,1986,6(1).95~98 [152] 金泰龙.三江平原沼泽生态环境的化学特征.生态学报,1987,7(4) [153] 王德瑄.我国东北地区大气CO2含量和降尘量趋势分析.第二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154] 窦森,王其存.土壤有机培肥对微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和活性的影响.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1,13(2).43~48 [155] Zhu Yanming,Li Jinsong,Huo Wenyi.On artificial change in chemical structure of biosphere,Pacific Science Congress.Beijing,1995.5 [156] 闫敏华,马学慧.三江平原沼泽贴地气层CO2特征.地理科学,1997,17(增刊).434~440 [157] 157马学慧,吕宪国,闫敏华等.简述沼泽生态系统的CO2流.见:陈刚起主编.三江平原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58] 吕宪国,何岩,杨青.湿地碳循环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8~72 [159] 崔保山.三江平原沼泽地CH4排放规律及估算.地理科学,1997,17(1).93~96 [160] 崔保山.影响沼泽地CH4排放若干因子初探.地理科学,1997,17(增刊).419~426 [161] 朱颜明,霍文毅,陈定贵.大兴安岭泥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地理科学,1997,17(2).158~162 [162] 朱颜明,杨爱玲.大气环境变化的泥炭地球化学监测研究.地理科学,1997,17(增刊).441~444 |
[1] | 姚李忠, 王中华, 徐圣友. 山岳型酒店能源强度与碳排放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65-972. |
[2] | 钟聪, 李小洁, 何园燕, 邱微文, 李杰, 张新英, 胡宝清. 广西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3): 478-485. |
[3] | 张向敏, 罗燊, 李星明, 李卓凡, 樊勇, 孙健武. 中国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2): 190-199. |
[4] | 王来健, 张绍良, 尹鹏程, 王腊春, 彭山桂. 采煤沉陷湖人工湿地对周边土地价格的溢出效应研究——以徐州市九里湖湿地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34-1242. |
[5] | 孙朋, 巩杰, 贾珍珍, 谢余初. 基于通径分析的酒金盆地绿洲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6): 902-909. |
[6] | 王莉雯, 卫亚星. 基于减小叶片水分影响的湿地芦苇氮浓度高光谱反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 135-141. |
[7] | 陈利顶, 贾福岩, 汪亚峰. 黄土丘陵区坡面形态和植被组合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76-1182. |
[8] | 张永领, 董玉龙, 张东. 在三门峡水库影响下黄河有机碳的输送特征[J]. 地理科学, 2015, 35(7): 912-918. |
[9] | 赵雪雁, 薛冰.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户对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及适应 ——以石羊河中下游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12): 1622-1630. |
[10] | 廖芳均, 赵东升.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与动态模拟[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99-1107. |
[11] | 郗敏, 孔范龙, 吕宪国, 姜明, 李悦. 三江平原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养分特征及效应[J]. 地理科学, 2014, 34(3): 358-364. |
[12] | 李枫, 吴立, 朱诚, 孙伟, 王晓翠, 孟华平, 刘辉, 齐士峥, 龚琪岚, 朱光耀, 周凤琴, 李溯源, 欧阳杰. 江汉平原12.76 cal. 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7): 878-884. |
[13] | 杜会石, 哈斯, 李明玉. 1977~2008年延吉市城市景观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1, 31(5): 608-612. |
[14] | 刘德燕, 丁维新.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1, 31(2): 136-142. |
[15] | 徐明星, 周生路, 王晓瑞, 吴绍华, 曹伟, 张红富. 长江三角洲典型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0, 30(6): 880-8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