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1999, Vol. 19 ›› Issue (4): 349-352.doi: 10.13249/j.cnki.sgs.1999.04.349
徐建华
收稿日期:
1999-01-08
修回日期:
1999-04-13
出版日期:
1999-07-20
发布日期:
1999-07-20
Xu Jianhua
Received:
1999-01-08
Revised:
1999-04-13
Online:
1999-07-20
Published:
1999-07-20
摘要: 近几年来,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这一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究竟何时到来,学者们虽有争议,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恰当地概括了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将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知识经济所引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地理学家的关注[1~5],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学有关问题。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学的几个问题:①知识经济的由来及地理学家的贡献;②知识经济对于传统地理学理论的冲击;③地理学怎样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中图分类号:
徐建华.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学[J]. 地理科学, 1999, 19(4): 349-352.
Xu Jianhua. ON THE GEOGRAPHY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 19(4): 349-352.
1 刘燕华,刘毅,李秀彬.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学问题思索.地理学报,1998, 53(4). 2 刘燕华,李秀彬.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地理学的视角.地理研究,1998, 17(3). 3 杨勤业,李双成.知识经济与地理综合研究.地理研究,1998, 17(3). 4 孙尚俭,朱友文,张占仓,等.专家笔谈:知识经济与地理学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 17(4). 5 林炳耀.知识经区域可持续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 17(4). 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7 徐建华,方创琳,白新萍.遥感分析方法与GIS技术.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 M. Castells. High Technology, Space and Society. Urban affairs annual review sage, 1985, 28. 9 M. Castells. The information city. Oxford, 1989. 10 J. Brotchic, P. Newton, P. Hall & P. Hijkamp. The Future of urban form-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y.l Croom helm, Nichols Public, 1985. 11 M. Castells & P. Hall.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21st 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Landon routledge, 1994. 12 魏心镇,王辑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3 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8. 14 顾朝林.中国高技术园类型及发展方向.经济地理,1996, 16(1). 15 阎小培.信息产业的区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 1996, 16(1). 16 阎小培.信息网络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经济地理,1996, 16(3). 17 徐建华.区域开发理论与研究方法.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8 World bank. Symposium on sicence and technolog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oronto, Canada, 1997, 6, 23-25. |
[1] | 张春梅, 李雪铭. 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J]. 地理科学, 2021, 41(1): 92-99. |
[2] | 阮一晨, 刘声, 李王鸣, 章明宇. 城市社区中心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1): 74-82. |
[3] | 黄莘绒, 管卫华, 陈明星, 胡昊宇.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64-73. |
[4] | 洪学婷, 黄震方, 陈晓艳, 徐冬.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1): 55-63. |
[5] | 郑殿元, 文琦, 黄晓军. 干旱风沙区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49-156. |
[6] | 黄亚平, 郑有旭.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21-128. |
[7] |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
[8] |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27-2036. |
[9] | 赵臣, 陈扬乐, 张凯, 申文灿. 三亚市季节性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64-2072. |
[10] |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55-2063. |
[11] | 白雪, 乔观民, 李加林, 梅思雨, 马仁锋. 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0-2018. |
[12] | 黄洁, 杜德林, 王姣娥, 周健, 金凤君. 基于城市群尺度的高铁列车与长途汽车网络结构比较[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58-1966. |
[13] | 刘逸, 孟令坤, 曹轶涵, 谢芷莹. 扩散性危机影响下公众心理韧性空间特征初探[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63-1773. |
[14] | 李伯华, 徐崇丽, 郑始年, 王莎, 窦银娣. 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84-1794. |
[15] | 王伟, 王成金.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95-18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