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虎男.断块型三角洲[J].地理学报,1980,35(1):58~67. [2] 钟建强,聂颂平.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与区域稳定性分析[J].热带海洋,1991,10(4):29~36. [3]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岩石地层[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212. [4] 余素华,杨晓强,周厚云,等.深圳湾北岸新民孔的Q33-Q41气候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4):109~113. [5] 张玉兰,余素华.深圳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2):109~114. [6] 吴正,吴克刚,黄山,等.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岸沙丘研究[J].中国科学(B),1995,25(2):211~218. [7] 吴正,等.华南海岸风沙地貌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8~118. [8] 黄镇国.中国、日本晚更新世海岸古沙丘之比较[J].热带地理,1993,13(1):1~12. [9] 李平日.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8(4):21~29. [10] 王建华.华南沿海全新世海滩岩的特征及其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1):111~122. [11] 刘以宣,詹文欢,陈欣树.南海晚近海平面变化与构造升降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3):24~33. [12] 黄玉昆,夏法,邹和平,等.从顺德北窖ZK3钻孔资料看珠江三角洲的演变[J].热带地貌,1995,16(2):22~30. [13] 王绍鸿,杨建明.闽江下游及临近地区冰后期海平面变动[J].海洋学报,1990,12(1):64~74. [14] 杨建明,郑晓云.福建沿岸6000年来的海平面波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4):67~75. [15] 曾从盛,杨建明.福建古牡蛎礁与海面海岸线变动[J].热带海洋,1991,10(4):22~27. [16] 江大勇,杨守仁.浙江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动物群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14(4):53~59. [17] 张伟强,黄镇国.台湾沿岸全新世海平面波动[J].热带地理,1996,16(3):226~235. [18] 王开发,蒋辉,张玉兰,等.南海及沿岸地区第四纪孢粉藻类与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32~44,80~101. [19] 陈木宏,赵焕庭,温孝胜,等.伶仃洋L2和L16孔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14(1):11~21. [20] 郑卓,李前裕.韩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古气候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1):161~172. [21] 杨作升.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中粘土的矿物组合、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区气候环境关系[J].海洋与湖沼,1988,19(4):336~346. [22]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3] 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等.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38~57,127~165. [24] 吴志峰.华南花岗岩红色风化壳崩岗侵蚀研究[J].热带地貌,1997,12(2):23~52. [25] 李平日.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