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 峰,孙成权,曲建升.全球变化研究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评价报告第一工作组概要[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3):442~445. [2] 张金屯.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8,18(5):463~471. [3] IPCC.Climate Change 1995: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6. [4] 杨桂山.全球海平面上升机制和趋势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1993,13(3):250~256. [5] 袁顺全,千怀遂.能源消费与气候关系的中美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5):629~634. [6] 赵 媛,梁 中,袁林旺,等.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J].地理科学,2001,21(2):164~169. [7] David G S, Jiang Kejun, Hu Xiulian et al.Recent Reductions in Chin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Science, 2001, 294:1835~1837. [8] 林而达,李玉娥.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9] 张仁健,王明星,郑循华,等.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源现状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6(3):321~327. [10] 徐新华,姜 虹,汪大辉. 江浙沪地区交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及减排措施[J].江苏环境科技,1997,(2):41~44. [11] 张 平.英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取向[J].中国能源,2001,(2):31~32. [12] 庄亚辉,曹美秋,王效科,等.中国地区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含碳痕量气体[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4):337~343. [13] 刘 强,刘嘉麒,贺怀宇.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4):454~460. [14] 丁维新,蔡祖聪.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02,22(5):619~625. [15] 朱之鑫(主编).国际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6] 戴民汉,翟惟东,鲁中明,等.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120~130. [17] 胡予红,孙 欣,张文波,等.煤炭对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能源,2004,26(1):32~35 [18] 高树婷,张慧琴,杨礼荣,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测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1994,7(6):56~59. [19]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0] 陈 佐.城市轨道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铁道科学,2001,22(3):126~132. [21] 张 琪,刘玉麒.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突破两千万辆[J].中国统计,2003,(8):60. [22] 王明星,张仁健,郑循华.温室气体的源与汇[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1):75~79. [23] 张仁健,王明星,李 晶,等.中国甲烷排放现状[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4(2):194~202. [24] 徐振刚,张振勇.甲烷排放源及减排对策[J].洁净煤技术,1999,5(3):10~12,42. [25] 郭李萍,林而达,李少杰.大气氮化物的源汇及气候与环境效应[J].农业环境保护,1999,18(5):193~199. [26] 王少彬,苏维瀚.中国地区氧化亚氮排放量及其变化的估算[J].环境科学,1993,14(3):42~46. [27] José Goldemberg.Science and the climate convention [J] .Science & Global Security, 1994, 4: 407~424. [28] 王少彬.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源、汇和环境效应[J].环境保护,1994,(4):23~27. [29] 杨玉峰,刘 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计算的不确定性及对清洁发展机制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20(2):75~77. [30] 叶长春.燃烧污染物N2O的形成及其抑制[J].电站系统工程,1995,11(1):32~36. [31] 王晶红,刘 皓,陆继东,等.生物质燃料与煤混燃时NOx/N2O排放的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26(1):72~74. [32] Lim B, Boileau P, Bonduki Y et al.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1999,(2):335~346. [33] 高广生.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本质和中国应对策略[J].中国能源,2002,(7):4~8,12. [34] 王庆一.中国与世界能源数据[J].煤炭经济研究,2004,(274):73~79. [35] 金 晶.世界及中国能源结构[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3,19(1):20~26. [36] 周总瑛,康跃刚.从油气资源状况论中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210~214. [37] 郭廷杰.对"十五"期间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的探讨[J].中国能源,2001,(1):20~22. [38]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基础产业发展司(编).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1999白皮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9]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J].信息产品与节能,2001,(2):36~42. [40] 马舒曼,吕永波,韩晓雪.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4,(1):22~24. [41] 浦树柔.三大领域节能前景[J].瞭望新闻周刊,2004,(18):24~26. [42] 鲍云樵.中国能源和节能形势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1999,(3):7~9. [43] 王 灿.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探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J].中国能源,2001,(4):20~22. [44] 黄晓丽.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J].石油规划设计,2004,15(1):11~12. [45] 何宏舟.改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J].节能与环保,2002,(11):9~12. [46] 李曙光.浅谈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03,(1):1~3. [47] 中国提出未来20年能源战略构想.浙江日报,2003-11-17. [48] 阎长乐(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9] 新华社.应对全球变暖任重而道远——中国气候专家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OL].新华网,http://:www.xinhua.org, 2001-11-15. [50] 何建坤,张阿玲,刘 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中国能源战略[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1,(2):40~44. [51] 李京京,庄 幸.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能源,2001,(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