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肇义,杨东寿.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城市规划, 2001, 25(1): 59~66. [2] Register R. The Eco-city Movement Deep History, Movement of Opportunity. Village Wisdom/Future Citie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co-city and Eco-village Conference, Eco-city Builders, Oakland, CA, USA., 1996. 26~29. [3] 王如松. 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68~269. [4] 马世俊,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 4(1): 1~9. [5] 吴 琼,王如松,李宏卿,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生态学报, 2005, 25(8):2090~2095. [6] 薜怡珍,赖明洲,张小飞,等. 台湾地区生态城市发展评价案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4(3):243~248. [7] 罗文斌,吴次芳,汪友洁,等. 基于物元分析的城市土地生态水平评价——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 (12): 31~38. [8] 吴华军,刘年丰,何 军. 基于物元分析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6, 23(1):527~531. [9] 张虹波,刘黎明,张军连.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物元模型构建及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33 (2): 222~229. [10] 聂 艳,周 勇,于 婧,等.基于GIS和模糊物元分析法的农用地定级评价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5): 297~300. [11] 关 涛,余万军,慎勇扬,等. 基于可拓评价方法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决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1): 71~75. [12] 徐保根,郧文聚.土地资源配置的可拓目标规划模型及其应用初探[J]. 农业工程学报,2005, 21 (1): 32~35. [13] 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14] 刘建州. 实用数学建模教程[M].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