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0, Vol. 30 ›› Issue (1): 75-79.doi: 10.13249/j.cnki.sgs.2010.01.75
赵震宇, 宋冬林
收稿日期:
2009-03-10
修回日期:
2009-10-16
出版日期:
2010-01-20
发布日期:
2010-01-20
作者简介:
赵震宇(1983- ),男,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领域研究。E-mai:zyzhao07@mails.jlu.edu.cn
基金资助:
ZHAO Zhen-yu, SONG Dong-lin
Received:
2009-03-10
Revised:
2009-10-16
Online:
2010-01-20
Published:
2010-01-20
摘要: 进入1990年代,中国经济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轨道,而化石能源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却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双刃剑。采用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和Wackernagel共同发展的生态足迹模型,对1990~2006中国化石能源使用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该时期中国化石能源使用已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的评估结果。而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的CO2排量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和森林覆盖率没有明显的增长是造成该时期中国化石能源使用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的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
赵震宇, 宋冬林. 中国化石能源使用可持续性评估——基于1990~2006年数据[J]. 地理科学, 2010, 30(1): 75-79.
ZHAO Zhen-yu, SONG Dong-lin.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Chinese Fossil Energy on EcologicalFootprint Model (1990-2006)[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1): 75-79.
[1] 蒋依依.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13~23. [2] 刘 淼.生态足迹方法及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25(3):334~339. [3] 刘宇辉.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219~222. [4] 王玉梅,尚金城.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146~150. [5]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618~626. [6] 徐中民.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 [7] 杨开忠,杨 咏,陈 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8] 赵跃龙.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1):73~79. [9] 周 嘉,尚金城.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3):333~338. [10] REES W.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1992,4(2):100 -105. [11] Richard Schmalensee,Thomas M Stoker Ruth A Judson.Wor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1950-2050[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80(1):15-27. [12] William D. Nordhaus.Resources as a Constraint on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2):22-26. [13] William D. Nordhaus.Economic Growth and Climate: The Carbon Dioxide Probl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67(1):341-346. [14] 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61-83. |
[1] | 李汝资, 宋玉祥, 李雨停, 于婷婷.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及其特征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1): 90-98. |
[2] | 王宜强, 赵媛. 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演变与内部空间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153-1160. |
[3] |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陈发奎. 1996~2011年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测度与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117-1124. |
[4] | 郑德凤, 臧正, 赵良仕, 孙才志. 中国省际资源环境成本及生态负荷强度的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6): 672-680. |
[5] | 黄悦, 刘继生, 张野. 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资源诅咒效应国内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 2013, 33(7): 873-877. |
[6] | 赵媛, 沈璐. 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57-561. |
[7] | 赵媛, 沈璐. 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 地理科学, 0, 0(): 0-0. |
[8] | 哈斯巴根, 李百岁, 宝音, 乌敦. 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2): 189-194. |
[9] | 张郁, 吕东辉, 秦丽杰. 基于合约化的水权交易市场分析[J]. 地理科学, 2003, 23(1): 118-121. |
[10] | 张德震, 陈西庆. 我国水价的变化过程及其区域特征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4): 483-488. |
[11] | 冯昌中, 宋佳波, 曾尊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储备及其模式选择[J]. 地理科学, 2002, 22(3): 288-293. |
[12] | 陈浮, 彭补拙. 农用土地价格初步研究——温州市农用地案例分析[J]. 地理科学, 2000, 20(1): 65-71. |
[13] | 陈浮, 彭补拙. 区域城镇土地价格体系研究——南京市域城镇案例分析[J]. 地理科学, 1998, 18(5): 449-456. |
[14] | 吴殿廷, 刘小勇. 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发展——以陕西省为例[J]. 地理科学, 1998, 18(2): 176-1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