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井英也.日本旅游地理研究院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译报,1999,(1):2~6. [2] 张 红,李九全.桂林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 20 (4): 350~354. [3] 国家统计局.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 [4]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3):121~124. [5] 马耀峰,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 [6] 张 红,李九全.桂林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 20 (4): 350~354. [7]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 2001,16 (6) : 44~46. [8] 涂建军.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 (4)∶338~342. [9] 李悦铮,姜廷宏,俞金国.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J]. 经济地理,2004,24 (3):426-429. [10] 卞显红,沙 润,杜长海.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J].人文地理,2007,22 (2)∶32~38. [11] 刘宏盈,马耀峰.旅沪入境客流西向扩散转移特征及预测[J].旅游论坛,2008,(2)∶265~269. [12] 刘宏盈,马耀峰.口岸入境旅游流扩散转移特征研究——以上海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8,(1)∶99~103. [13] 刘宏盈,马耀峰.基于旅游流转移视角的云南入境旅游发展历程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 (7)∶23~27. [14] 刘宏盈,马耀峰.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转移特征研究[J].城市问题,2008,(5)∶59~63. [15] 赵 伟.福建省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6):85~102. [16] 刘宏盈,马耀峰,张 娟,等.入境旅游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36~42. [17] 张佑印,马耀峰,马红丽,等.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平衡点转移规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35~31. [18] Hsin-YuShih.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 tourism destinations:Anapplication of network analysis in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029-1039. [19] Yeong-Hyeon Hwang,Ulrike Gretzel and Daniel Fesenmaier. Multicity trip patterns:tourism to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105-1078. [20] Migués J I L, Mendes J F E. Travel and tourism:Into a complex network[J].Physica A,2008,387:2963-2971. [21] 刘 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2] 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 Burt Ronald.Structure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4] 杨兴柱,顾朝林,王 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6(62):609~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