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4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30
      

  • 全选
    |
  • 陈鹏鑫, 何金廖, 曾刚, 李炜, 杨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空间分析与网络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全球顶尖人才教育和工作流动网络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全球AI顶尖人才流动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教育阶段流动空间范围相较于工作阶段更为广泛。② 全球AI顶尖人才教育和工作流动网络均具等级层次性和社团结构,教育流动网络中社团以单中心组织模式为主,工作流动网络中社团以多中心组织模式为主。③ 国家(地区)边界与AI顶尖人才教育和工作流动均显著正相关;区域性国际组织仅与AI顶尖人才工作流动显著正相关;地理邻近性与AI顶尖人才教育和工作流动均不显著相关,这表明国际顶尖人才流动几乎不受地理距离的限制。

  • 金万富, 周春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讨2003—2019年276个城市以及不同行政等级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和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时序变化和差异基础上,本文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实证检验行政等级、土地市场水平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并用门槛效应模型进一步验证土地市场化水平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① 样本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和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总体在上升,一级行政级别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上升较明显,二级和三级行政级别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上升则较明显;② 一级行政级别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总体低于二级和三级行政级别城市,但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一直高于其他行政级别城市;③ 行政等级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积极关系,土地市场化水平仅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行政等级与土地市场化水平的交互项并未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提高产生协同作用,而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存在显著的积极关系。④ 若以土地投资强度作为门限变量,土地市场化水平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存在显著双门槛作用。

  • 田里, 孟帅康, 王桀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为案例地,在梳理边境旅游与国家安全研究基础上,构建边境旅游与国家安全关系的分析框架,探索边境旅游与国家安全关系演化的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① 边境旅游与国家安全关系的演化受到边境旅游(空间跨境、主体多元、活动敏感)和国家安全(安全威胁、安全能力、安全研判)共同作用,包含权利让渡与利益分歧主路径、社会放大辅路径;② 在主导力量变化中,边境旅游与国家安全关系形成风险累积模式、完全对立模式和协同发展模式,对应打洛镇边境旅游发展的快速攀升阶段、全面停滞阶段和重新发展阶段;③ 空间跨境通过权利让渡形成安全威胁来源,主体多元通过利益分歧削弱安全治理能力,社会放大通过放大权利让渡和利益分歧来扰乱安全主体研判。基于此,边境旅游发展与国家安全治理需从权利让渡考量、主体利益协调和社会放大抑制开展系统治理,为处理边境地区旅游发展与国家安全关系提供思路。

  • 王腾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以中国城市知识密集型产业授权发明专利大数据为核心的多源数据库,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知识跨区域流动的隐形壁垒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知识存在跨区域流动现象且愈加显著,但流动网络呈现非均衡性空间特征,且较强的知识流动同时存在于邻近和远距离区域间;② 在控制交通距离前提下,地方社会文化、制度和认知距离对知识跨区域流动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成为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的隐形壁垒;③ 社会文化壁垒和制度壁垒通过影响区域间信任关系对知识跨区域流动产生显著的阻碍效应,而认知壁垒通过影响知识学习和吸收能力显著阻碍知识跨区域流动。研究结果为区域创新联动及其多重隐形壁垒的破除策略提供参考。

  • 宓泽锋, 傅竞萱, 傅仲森, 朱振宁, 邱志鑫, 戚姚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浙江省2003—2019年原26个欠发达县的专利及相关数据,通过社会网络、空间格局以及计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 浙江山区26县的创新网络构建呈现以都市圈尺度为主体的网络形态。欠发达地区创新基础薄弱,本地尺度缺乏足够的创新知识,而全国尺度的创新联系受到自身基础和地理距离的双重限制,因此本地和全国尺度的创新联系均不发达。② 都市圈尺度是对浙江山区26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且稳定的尺度,省内乃至全国尺度创新网络均不能显著促进山区26县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见基于地理邻近的创新网络构建策略更加适合欠发达地区。③ 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联系主要集中于高校及民营企业之间,并且高创新能级企业存在严重缺位,科研院所及国企的作用有待挖掘。

  • 陈晓红, 马雪菲, 王颖, 谷岳, 刘海涵, 李启才, 潘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韧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探索其空间韧性的动态演变规律,对区域空间高质量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哈长城市群63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暴露-抵御-适应”维度,运用空间自相关、VAR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其2000—2020年空间韧性的动态变化及响应机制。研究表明:① 2000—2020年,哈长城市群空间韧性指数有所上升,但县域整体空间韧性不强,始终以较低韧性为主。② 哈长城市群空间上整体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式”格局,其中,低韧性区以抱团状分布于哈长城市群中部地区,中韧性区与高韧性区呈“聚点式”位于哈长城市群东西两侧。③ 哈长城市群县域空间韧性不同等级韧性区域间空间差异性显著,同等级韧性区域间有明显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趋势减弱。④ 经济基础对哈长城市群县域空间韧性的冲击最为强烈,与空间韧性间形成显著的动态响应关系;哈长城市群县域空间韧性对社会需求与环境管控的响应具有时滞性,波动起伏较小,对空间韧性起推动作用。

  • 李秋萍, 马若飞, 邹丹, 张云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客运与货运是城市和区域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及区域间关联体系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基于湖南省客、货运车辆GPS轨迹数据构建了基于县级行政单元的客流和货流空间交互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比了客、货运空间交互网络的统计特征、节点竞争力、社区组团结构,探究了研究区内各区县之间客流和货流的移动模式差异。研究发现:① 客、货运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通能力基本一致,每个节点平均与周边约40个区县单元有客运或货运联系,但客运网络各节点之间流量更大,其平均加权度是货运网络的2.5倍;② 客运网络呈现出一条串联长株潭、益阳、常德、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西方向客流廊道,而货运网络则显现出以长沙为中心,北至岳阳、南到郴州的南北货运廊道;③ 客运、货运网络均具有清晰的内部组团结构,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客、货运空间组团格局。

  • 谭俊涛, 徐雨珠, 仇方道, 王仲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本研究基于微观企业数据,对新冠疫情冲击下江苏省工业韧性行业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探究,并利用二值Logit等计量模型从产业结构、区域环境等角度分析工业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不同行业的工业韧性表现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整体工业韧性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的格局。③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和整体工业韧性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工业韧性的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苏北地区。④工业韧性的影响因素中,专业化对劳动密集型工业韧性有负向影响,非相关多样化对劳动密集型工业韧性有促进作用;相关多样化和产业关联密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工业韧性;外贸依存度会对工业韧性产生抑制作用。

  • 张峰, 陈嘉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京沪高铁沿线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态势有助于诠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也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提供新思路。本文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京沪高铁沿线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并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刻画空间关联网络格局,结合Converse断裂点、最大引力线和场强模型分析节点城市及其辐射特征,而后采用二次指派程序法探讨关联网络形成机制。研究表明:① 京沪高铁沿线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先后经历增长期与稳定期两个阶段,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② 空间关联网络总体呈“两端密,中间疏”的格局分布,网络关系数量与网络密度呈现波动性增长,且具有显著的网络小世界性;③ 北京、上海等节点城市辐射范围呈现扩张趋势并且辐射强度持续加强,合理引导优势领先区的辐射效应是提升京沪高铁沿线装备制造业绿色协同创新网络整体水平的关键;④ 对外开放水平差异、经济开放水平差异、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差异、地理邻近性差异对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 张广海, 刘二恋, 董跃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中医药资源的面板数据及中医药旅游景点POI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及统计方法,从中药、中医、旅游3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中国中医药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类型特征,并提出中国中医药资源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①中药资源市场规模大且呈稳定增长趋势,其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明显,云南、四川、湖北、甘肃、河南是主要的道地药材集聚区;②中医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山西、河北等省份中医资源分布较多,而天津、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则较少,且省域间差异逐渐扩大;③中医药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呈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占总量的76.2%;④根据“药–医–游”匹配关系,可将31个省份划分为匹配最优区、匹配次优区、匹配非平衡区3类,并基于“推–拉”理论进行机理分析,提出了中医药资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专项开发等3大旅游开发模式,明确各地区中医药资源旅游开发优势与路径。

  • 安俞静, 袁丰, 孙伟, 陈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创新平台的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有助于优化创新经济布局。通过梳理1984—2020年长三角地区高等级创新平台的发展脉络,从基础研发、产业技术和服务类创新平台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并采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类型创新平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在时序发展方面,长三角创新平台的培育走在全国前列,随创新政策演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创新平台体系日益多元和开放;② 在空间演变方面,长三角创新平台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空间格局由单中心、轴线集聚向多中心、线面发展转变,总体呈现“中心-外围”梯度扩散的演变态势;③ 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分布模式具有显著异质性,基础研发平台凸显“点-极”式分布形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聚于以南京、上海、杭州为端点形成的“>”型区域,服务类创新平台整体呈现“四主一副”的“Z”字型空间格局;④ 创新平台的空间布局是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子因创新平台的类型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其中,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人力资本和创新投入是影响创新平台分布的主要因素。

  • 马海涛, 张雪莹, 梁源钊, 刘蕴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东北黑土区内县级单元2020年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经济与社会)和黑土保护情况(数量与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类型,并分类型对东北地区黑土保护利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研究表明:① 黑土区内大量区域发展水平较低的县级单元在东北地区中部形成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塌陷区,表明黑土资源的利用并没有成为东北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② 东北地区的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耦合度水平较高,表明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较强,有必要重视二者关系的协调;2/3的县级单元处于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过程中的失调阶段,表明分类型协调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关系的任务非常紧迫。③ 基于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综合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认为东北黑土区可划分为:区域发展弱-黑土保护弱、区域发展弱-黑土保护好、区域发展弱-黑土保护强、区域发展好-黑土保护弱、区域发展好-黑土保护好、区域发展好-黑土保护强、区域发展强-黑土保护好7种类型区,有必要依据类型区特征分类分区协同推动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作。

  • 任卓然, 徐青文, 贺灿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社会和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各国迅速陷入停工停产并采取口岸防疫等政策,使得世界贸易一度暂停,出口韧性开始受到各界关注。本文使用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分析疫情时期中国出口贸易格局演化以及中国在世界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探讨疫情背景下中国区域和产业韧性。主要结论如下:① 从韧性指标和产业结构变化等来看,疫情时期中国出口贸易表现出较强的韧性,恢复力强,但抵抗力较弱,且具有产业和区域异质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产业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全球供应链依赖程度、防疫政策和贸易壁垒等因素。② 中国较强的出口韧性来自于目的国对防疫物资等商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快速控制疫情和较强的转产能力等带来的供给能力等方面。③ 中国出口目的地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出口额分布与目的地疫情防控积极程度正相关。④ 疫情后中国在世界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尤其是在防疫物资方面,形成了以中国为高通量中心节点的世界贸易网络格局。最后,本文还探讨了疫情背景下和金融危机下区域经济韧性的差异,认为疫情背景下,城市外向型经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影响以及政策因素对韧性影响更为明显。

  • 郑滋椀, 林喆, 姜超, 陈鹏, 周俊俊, 刘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浙江省海宁市性犯罪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强奸、猥亵2类性犯罪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受人口和场所类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强奸、猥亵犯罪均高发于19时至次日3时的夜间时段;强奸犯罪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猥亵犯罪则呈现7—8月高发的单峰形态。强奸、猥亵犯罪均在商业区和住宅区集聚,前者空间集聚程度更高。人口密度、网吧、旅馆、KTV、足浴按摩店等是强奸、猥亵犯罪共同的驱动因素,而当人口与城市功能场所交互后,能更好地解释强奸、猥亵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可为2类性犯罪的深入研究和公安机关的打防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李凯, 王根绪, 孙向阳, 张鑫玉, 李金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整理了2009—2018年西南地区森林冠层、枯落物站点研究结果,并结合3种模型(冠层截留、枯落物截留和土壤蓄水模型),从林冠截留、枯落物截留以及土壤蓄水量3方面综合评估西南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最后分析水源涵养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① 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2009—2018年)年均水源涵养为(1101.54×108 ±313.15) m3,其中,林冠截留占24.57%、枯落物截留占1.61%、土壤蓄水量占73.82%。② 西南地区混交林面积最大,水源涵养贡献率高达44.04%;单位面积上落叶阔叶林水源涵养最大[(4228.57 ± 2325.71) t/hm2]。③ 随着海拔升高,水源涵养先增大后减小,在海拔1000~1500 m达到最大。本研究结果可以服务于未来的西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 刘焕才, 刘真玲, 秦翔, 段克勤, 陈记祖, 石培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评估和订正后的高亚洲精细再分析数据集(HAR v2),利用COSIMA单点能量-物质平衡模型系统分析了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区4550 m自动气象站处2012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首次重建了1991—2020年能量和物质平衡序列。研究结果表明:① HAR v2数据集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由此驱动的COSIMA模型显示2012年冰川消融区模拟年累积物质平衡为-2333 mm w.e.。净短波辐射是冰川消融的主要能量来源(90.1%),净长波辐射是能量的主要输出项(58.6%);② 该冰川物质平衡对降水变化总体保持线性响应,但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表现出非对称性和非线性响应特征;③ 近30 a冰川表面能量收入项中净短波辐射、感热通量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89.2%、10.8%,而能量支出项中净长波辐射、消融耗热、潜热通量和地热通量多年平均占比依次为58.6%、26.5%、12.4%和2.5%。该冰川消融区长期处于物质高亏损状态,多年平均消融量为-2392 mm w.e.。在云量以及相对湿度、风速等其它气象因素影响下,净短波辐射的变幅大大超过感热通量、净长波辐射和潜热通量等能量项的变幅是该冰川消融强、弱年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固态降水也是制约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因素。

  • 张克新, 赵莉, 彭娇婷, 纪燕, 罗佳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河西地区1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逐月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公式计算河西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C值),对河西地区气候侵蚀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河西地区C值的年际变化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03/10a,年C值呈现出上升-下降-略微上升的状态;该地区季节C值呈现出秋季开始逐渐变大、次年春季达到最大、到夏季又迅速减小的变化特征。② 河西地区多年平均C值范围8.7~132.9,整体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研究区C值最大值位于西北部的马鬃山,中部地区C值相对较小,最小值出现在研究区东部的武威。③ 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年C值在1984年发生突变,而春、夏、秋、冬四季C值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83年、1984年、1987年和1988年;突变前和突变后C值差异明显;④ 河西地区气候因子对C值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平均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其中风速是首要驱动因子。

  • 范亚伟, 杜鹤强, 卢善龙, 刘秀帆, 韩致文, 唐海龙, 周晋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碎屑物质的堆积,干涸湖盆和河道往往会成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的沙尘源区。目前关于干涸湖泊沙尘释放过程的研究多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由于其气候和下垫面特点,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其沙尘释放过程。然而近年来受暖湿化趋势的影响,青藏高原降雨增多,洪水事件频发,从而导致地表可蚀性沉积物增多,在其高风能环境影响下极易导致沙尘事件的发生。为了提出科学的风沙防治对策,需明确沙尘释放的时空分布过程。因此,研究以长江源卓乃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气象、遥感、陆面同化等数据,利用综合风蚀模拟系统(Integrated Wind-erosion Modelling System, IWEMS)和沙尘释放与沉积模型(Dust Entrainment and Deposition, DEAD),模拟了卓乃湖流域2000—2020年的沙尘释放过程。结果显示:① 卓乃湖流域沙尘释放年内变率较大,高值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低值多在夏秋季节。湖泊溃堤前沙尘释放年际波动较大,溃堤之后,沙尘释放呈显著上升趋势,说明溃堤后,退水湖岸为沙尘释放提供了丰富的物源。② 就空间分布而言,卓乃湖沙尘释放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湖泊沿岸的沙尘释放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湖泊溃堤之后,沙尘释放的高值区逐渐由湖泊北岸向东南岸迁移。③ 湖泊溃堤之后,风速对沙尘释放的影响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沙尘释放过程更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