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9, Vol. 29 ›› Issue (6): 840-845.doi: 10.13249/j.cnki.sgs.2009.06.840
孙艺惠1,2, 陈田1, 张萌3
收稿日期:
2009-03-16
修回日期:
2009-08-19
出版日期:
2009-11-20
发布日期:
2009-11-20
作者简介:
孙艺惠(1977- ),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E-mail:Sunyh.06b@igsnrr.ac.cn
基金资助:
SUN Yi-hui1,2, CHEN Tian1, ZHANG Meng3
Received:
2009-03-16
Revised:
2009-08-19
Online:
2009-11-20
Published:
2009-11-20
摘要: 近年来,伴随旅游市场生态、文化诉求的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乡村景观遗产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空间中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遗产资源,正在成为推动现阶段特色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遗产地过度商业化、超负荷接待等问题,威胁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在借鉴传统开发模式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实现保护前提下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孙艺惠, 陈田, 张萌. 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J]. 地理科学, 2009, 29(6): 840-845.
SUN Yi-hui, CHEN Tian, ZHANG Meng. Protective-oriente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Rural Heritage Site:—A Case Study of Longmen Ancient Town, Zhejia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29(6): 840-845.
[1] Prideaux B,Kininmont L J.Tourism and heritage are not strangers:A study of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heritage museums to maximize tourism visit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7(3):299-304. [2] Fisher D G.The Potential for R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the Clarence Valley of Northern New South Wales[J].Australian Geographer,2006,37(3):411-424. [3]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4. [4]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106-111. [5] 黄 芳.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2002,17(5):54~57. [6] 杨载田,刘沛林.南岭山区传统聚落景观资源极其旅游开发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1):35-39. [7] 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4):56-61. [8] 朱桃杏,陆 林.徽州古村落群旅游差异性开发的竞合分析[J].人文地理,2006,21(6):57-61. [9] 杨效忠,张 捷,唐文跃,等.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及影响因素——西递、宏村、南屏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3):445-451. [10] 马晓京.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5):23-28. [11]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39-46. [12]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13] 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14] 王云才,陈 田,郭焕成.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709-712. [15] 王云才,杨 丽,郭焕成.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6,24(4):466-472. [16] 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27(6):85-90. |
[1] | 王绍博, 罗小龙, 郭建科, 张培刚, 顾宗倪. 高铁网络化下东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68-577. |
[2] | 任唤麟.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以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10): 1560-1568. |
[3] | 张宏, 侯国林, 黄震方, 方叶林, 涂玮. 古镇旅游地废弃物的环境影响研究——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周庄、锦溪、千灯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419-1428. |
[4] | 虞虎, 陆林, 李亚娟. 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特征、类型划分及其提升路径[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47-1255. |
[5] | 王群, 吴春柳, 邓洪波, 杨兴柱. 旅游地水足迹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4): 448-455. |
[6] | 丁蕾, 吴小根, 王腊春, 章锦河. 水体旅游地游客感知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453-1461. |
[7] | 程海峰, 胡文海. 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75-1280. |
[8] |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蔡碧凡. 不同时空尺度下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演化[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25-1032. |
[9] | 陈耀华, 黄丹, 颜思琦. 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J]. 地理科学, 2014, 34(3): 257-264. |
[10] | 张海霞, 周玲强. 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幸福感的因素构成与差异分析——以杭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074-1081. |
[11] | 杨效忠, 冯立新, 张凯. 交通方式对跨界旅游区景区可达性影响及边界效应测度 ——以大别山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6): 693-702. |
[12] | 潘竟虎, 从忆波. 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空间可达性测度[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21-1327. |
[13] | 周永博, 沙润, 卢晓旭, 侯兵, 丁正山. 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空间扩散研究——以苏州园林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11-1320. |
[14] | 朱付彪, 陆林, 於冉, 鲍捷. 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70-576. |
[15] | 王朝辉, 陆林, 夏巧云, 刘玲玉. 重大事件网络演绎中浏览者感知态度、评价及其影响——以上海网络世博会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62-5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