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5, Vol. 35 ›› Issue (2): 129-136.doi: 10.13249/j.cnki.sgs.2015.02.129
• • 下一篇
韩增林1(), 彭飞1,2, 张耀光1, 刘天宝2, 钟敬秋2
收稿日期:
2014-04-14
修回日期:
2014-07-16
出版日期:
2015-02-15
发布日期:
2015-02-1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山东商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地理及海洋经济地理等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Zeng-lin HAN1(), Fei PENG1,2, Yao-guang ZHANG1, Tian-bao LIU2, Jing-qiu ZHONG2
Received:
2014-04-14
Revised:
2014-07-16
Online:
2015-02-15
Published:
2015-02-15
摘要:
通过梳理西方100多a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 1890s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海洋地缘环境”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多尺度转向”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海洋地缘环境”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 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 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 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 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韩增林, 彭飞, 张耀光, 刘天宝, 钟敬秋.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J]. 地理科学, 2015, 35(2): 129-136.
Zeng-lin HAN, Fei PENG, Yao-guang ZHANG, Tian-bao LIU, Jing-qiu ZHONG. Updated Progress of Marine Geopolitics and Research of the Marine Geo-setting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2): 129-136.
[57] | 张耀光. 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8] | 吴传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调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0(2):1-3. |
[59] | 胡志丁,曹原,刘玉立,等.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缘环境探索[J].人文地理,2013, 28(5):123-128. |
[60] | 韩增林,李博.中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J].海洋经济,2013,3(2):2-6. |
[61] | Briguglio L, Cordina G, Farrugia N, et al.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9, 37(3): 229-247. |
[62] | 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3):751-760. |
[1] | 张文奎,刘继生,闫越.政治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
[2] | 肖星. 政治地理学概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
[3] | 王恩涌. 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4] | 王恩涌. 政治地理学近来在我国的发展与成就[J].人文地理,1996,11(S1):36-43. |
[5] | 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地理学报,2013,68(6):723-727. |
[6] | 刘云刚. 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展望[J].人文地理,2009,24(2):12-28. |
[7] | 韩增林,刘桂春.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探讨[J].地理科学,2007,27(6):761-767. |
[8] | 毛汉英.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 2014,33(3):290-301. |
[9] | 刘玉立,葛岳静,胡志丁,等.国际安全研究的转向及对中国地缘安全研究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12-21. |
[10] | 卢兵彦. 从地缘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南沙的海洋经济发展方略[J]. 新经济,2014,(10):86-91. |
[11] | 胡志丁,刘玉立,李灿松,等.权力、地缘环境与地缘位势评价——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J].热带地理,2014,34(1):50-57. |
[12] | 胡志丁,骆华松,葛岳静,等.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研究视角及其对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理论的启示[J].热带地理,2014,34(2):184-190. |
[13] | 彭飞,韩增林.东海问题的周边地缘环境解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2):35-42. |
[14] | 李同昇,龙冬平.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3): 303-314. |
[15] | 王友为,段蕾,梁金,等.地缘理论的形成及发展[J].地球, 2014,(1): 291-291, 224. |
[16] | 张怀志,武友德,王源昌,等.滇中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16-19,176. |
[17] | 张赫名,孙晓光. 21世纪初期东亚地缘环境与中国海洋战略应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111-112. |
[18] | 葛汉文. 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J].国际观察,2010,(4):42-48. |
[19] | Gearoid O T, John A.Geopolitics and Discourse: Practical Reasoning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J]. Political Geography, 1992. 11(02): 190-204. |
[20] | Aristotélēs.政治学[M]. 吴寿彭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5. |
[21] | 张耀光. 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
[22] | Mackinder.J H.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A Study in the Politics of Reconstruction[J].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42:13-20. |
[23] | 刘从德. 地缘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24] | 国玉奇,丘德诺夫.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
[25] | 黄平. 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特征[J].人文地理,1996,11(2):51-55. |
[26] | Cohen S B.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严春松译.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
[27] | Saul B C.Geopolitics: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2009. |
[28] | Bruce M R.International Reg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logy[M]. Chicago: Rand Mcnally,1967. |
[29] | Taylor P J.1993. Political Geography: World-economy, Nation-state and Locality 3th ed[M]. London: Longman. |
[30] | Robert K, Joseph N.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M]. Men H H, Trans. Beijing,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
[31] | Prescott J R V. Ocean political geography[M]. Liverpool:University of Liverpool Press,1975. |
[32] | Brzezinski Z.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
[33] | O'Loughlin J.Political geography: tilling the fallow field[J]. Human Geography, 1986, 10(1): 69-83. |
[34] | Dodds K.Political geography I: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8,22(4): 595-606. |
[35] | Samuel H P.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2002. |
[36] | Moisi D.The geopolitics of emotion: How cultures of fear, humiliation, and hope are reshaping the world[M]. New York: Doubleday, 2010. |
[37] | 王恩涌. 政治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38] | 梁昱庆,邱道持.建立中国政治地理学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14(4):19-24. |
[39] | 张耀光. 中国的海疆与我国海洋地缘政治战略[J].人文地理,1996,11(2):43-46. |
[40] | 李金明. 南海争端与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
[41] | 陈迎春. 论海外利益与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J].发展研究,2013,(3):19-24. |
[42] | 贺鉴,汪翱.国际海洋法视野中的南海争端[J].学术界, 2008,(1):254-259. |
[43] | 刘新华,秦仪.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J].社会科学,2004,(3):73-79. |
[44] | 刘中民.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J]. 太平洋学报,2013,21(8):74-83. |
[45] | 王荣. 中国海洋安全及其战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
[46] | 郭焕成,张继宏.国际地缘经济板块及其内在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1994,14(2):1-5. |
[47] | 阎学通,周方银.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J].中国社会科学,2004,(6):90-103. |
[48] | 潘峰华,赖志勇,葛岳静.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地缘政治领域的应用[J].经济地理,2013,33(7):15-21. |
[49] | 杨吾扬. 论中国发展的地缘环境[J].大自然探索,1995,14(51):7-10. |
[50] | 姚晓瑞. 论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9,14(2):69-72. |
[51] | 卢兵彦. 面向海洋的地缘战略选择——世界、中国、广州三个层面的地缘政治分析[J].新经济,2009,(3):56-59. |
[52] | 邵秀英. 我国东部沿海地缘安全态势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25(1):10-13. |
[53] | 王肇钧. 图们江地区地缘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领域与制约因素探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3):103-109. |
[54] | 胡浩,葛岳静,胡志丁,等.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地缘环境[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3):36-44. |
[55] | 王圣云, 张耀光.南海地缘政治特征及中国南海地缘战略[J].东南亚纵横,2012,(1):67-69. |
[56] | 王旭. 中朝海洋领域冲突与合作——由朝鲜扣押中国渔船引发的思考[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
[63] | 苏飞,陈媛,张平宇.基于集对分析的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地理科学,2013,33(5):538-544. |
[1] | 程利莎,王士君,杨冉. 中国东北地区地缘关系演化过程及区域效应[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284-1292. |
[2] | 齐庆华,蔡榕硕,郭海峡. 中国东部气温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340-1350. |
[3] | 朱晓华,高春东. 中文权威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价值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351-1360. |
[4] | 胡志丁,陆大道. 地缘结构:理论基础、概念及其分析框架[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045-1054. |
[5] | 沈石,袁丽华,叶思菁,程昌秀,高剑波,宋长青. 近40年中美地缘政治关系波动及背景解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063-1071. |
[6] | 潘峰华,方成,李仙德. 中国城市网络研究评述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093-1101. |
[7] | 杨勇,邓祥征. 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11-1118. |
[8] | 任梅,王小敏,刘雷,孙方,张文新. 中国沿海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19-1128. |
[9] | 刘建国,张妍,黄杏灵. 中国人文地理学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展望[J]. 地理科学, 2019, 39(6): 874-885. |
[10] | 马双,曾刚. 网络视角下中国十大城市群区域创新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05-911. |
[11] | 陈嘉,韦素琼,陈松林. 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时空扩散的格局、路径与机制——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57-966. |
[12] | 杨昆, 时燕, 罗毅, 夏典. 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变化的时空特征[J]. 地理科学, 2019, 39(4): 654-662. |
[13] | 蔺雪芹, 郭一鸣, 王岱. 中国工业资源环境效率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9, 39(3): 377-386. |
[14] | 余玲, 刘家明, 姚鲁烽, 李涛. 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时空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3): 394-404. |
[15] | 蔡善柱, 陆林.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基于地级及以上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15-4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