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8, Vol. 28 ›› Issue (4): 559-564.doi: 10.13249/j.cnki.sgs.2008.04.559
李胜利, 黄春长, 庞奖励, 葛本伟
收稿日期:
2007-07-09
修回日期:
2007-11-08
出版日期:
2008-07-20
发布日期:
2008-07-20
作者简介:
李胜利(1977- ), 陕西榆林人, 讲师, 博士,主要从事环境变迁研究。E-mail: lishengli@snnu.edu.cn
基金资助:
LI Sheng-Li, HUANG Chun-Chang, PANG Jiang-Li, GE Ben-Wei
Received:
2007-07-09
Revised:
2007-11-08
Online:
2008-07-20
Published:
2008-07-20
摘要: 淮河支流颖河上游嵩山东麓丘陵台地与河流阶地一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粒度成分和 >0.1 mm粒级百分比含量分析结果显示, 该地黄土磁化率明显偏低, 粒度比黄土高原地区粗, 表明该地黄土具有不同的粉尘源区, 由不同风力系统形成。深入论证分析揭示出颖河上游黄土是近源风尘沉积物, 粉尘主要来源于孟津以东黄河冲积、洪积扇的松散河流沉积物。黄河下游的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沉积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形成风沙活动的动力是东北风。3 100 a B.P.以后气候趋于干旱, 黄河下游泛滥频率增加, 风沙活动范围扩大, 沙尘暴活动强烈。
中图分类号:
李胜利, 黄春长, 庞奖励, 葛本伟. 颖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物质来源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4): 559-564.
LI Sheng-Li, HUANG Chun-Chang, PANG Jiang-Li, GE Ben-Wei. Material Source of the Holocene Aeolian Loess-Paleosol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inghe River[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4): 559-564.
[1] 黄春长. 渭河流域3100 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J]. 地理科学, 2001, 21 (2) :30~35. [2] 毛龙江, 黄春长, 庞奖励. 泾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4): 478~483. [3] 周群英, 黄春长. 西周沣镐遗址全新世土壤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 (3) : 310~315. [4] 胡雪峰, 周 杰, 孙有斌. 黄土高原古土壤形态特征的差异及成因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20(1): 39~44. [5] 贾蓉芬, 彭先芝. 西峰剖面有机质记录的黄土高原L6 - L1古湿度演变[J]. 地理科学, 24(6): 693~697. [6] 赵景波. 西安和宝鸡第5层古土壤铁质粘土结核的发现与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 (4) : 420~425. [7] 庞奖励, 黄春长. 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4): 448~453. [8] 宋豫秦, 虞 琰. 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J]. 中原文物, 2006, (3): 41~51. [9] 黄春长, 庞奖励, 陈宝群, 等. 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环境和水土资源退化及其社会影响[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 (4): 404~414. [10] Huang C C, Pang J L, Chen S E. Holocene Dust Accumu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Policyclic Cinnamon Soil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J].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03, 28(12): 1259-1270. [11] Huang C C, Pang J L, Zhou Q Y, et al. Holocene Pedogenic Change and the Emergence and Decline of Rain-fed Cereal Agriculture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4, 23(23-24): 2525-2535. [12] 施雅风, 孔昭宸, 王苏民, 等.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M].// 见: 施雅风.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2:1~18. [13] 黄 润, 朱 诚, 王升堂. 天堂寨泥炭地层的磁化率、Rb /Sr值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意义[J]. 地理科学, 2007, 27(3): 385~389. [14] 刘东生. 黄土与环境[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1~412. [15]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河南省地理志(第三卷) [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63~73. [16] 马程远. 豫东、豫北风沙问题的初步分析[J]. 中国沙漠, 1982, (2): 17~25. [17] 朱江玲,刘鸿雁,王红亚.河北坝上地区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中全新世干旱气候[J].地理科学,2007,27(3):380~384. [18] 史 威,朱 诚,王富葆,等.宁镇及宜溧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典型沉积相与5 700 a B.P.前后的气候突变事件[J].地理科学,2007,27(4):512~518. [19] 叶 玮,杨立辉,朱丽东,等.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与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1):40~44. [20] Huang C C, Zhao S C, Pang J L, et al. Climatic aridity and the dislocations of the Zhou Culture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Climatic Change, 2003, 61(3): 361-378. |
[1] | 袁方, 谢远云, 詹涛, 康春国, 迟云平, 马永法. 地球化学组成揭示的杜蒙沙地化学风化和沉积再循环特征及其对风尘物质贡献的指示[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85-1893. |
[2] | 赵红艳, 杨倩楠, 王爱霞, 常帅, 杨露. 泥炭记录的晚全新世大气铅沉降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5, 35(8): 1014-1020. |
[3] | 李拓宇, 莫多闻, 胡珂, 张翼飞, 王建军. 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环境与文化背景[J]. 地理科学, 2013, 33(4): 443-449. |
[4] | 舒强, 陈晔, 张茂恒, 赵志军. 苏北平原周庄镇浅钻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2, 32(2): 238-243. |
[5] | 杨林海, 赖忠平, 周杰, 隆浩, 张静然. 光释光测年和孢粉分析揭示的晚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演化过程[J]. 地理科学, 2011, 31(6): 695-701. |
[6] | 胡珂, 莫多闻, 毛龙江, 李水城, 王辉, 曹炜, 张翼飞. 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1, 31(4): 415-420. |
[7] | 刘晓清, 赵景波, 于学峰. 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3): 445-448. |
[8] | 高玄彧. 地貌形态分类的数量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1): 109-114. |
[9] | 周春林, 袁林旺, 刘泽纯, 张惠. 南京汤山地区的地貌与岩溶发育演化[J]. 地理科学, 2006, 26(1): 47-51. |
[10] | 贾蓉芬, 彭先芝. 西峰剖面有机质记录的黄土高原L6-L1古湿度演变[J]. 地理科学, 2004, 24(6): 693-697. |
[11] | 庞奖励, 黄春长. 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4): 448-453. |
[12] | 凌申. 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J]. 地理科学, 2001, 21(5): 474-479. |
[13] | 杨永兴, 黄锡畴, 王世岩, 孔昭宸. 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J]. 地理科学, 2001, 21(3): 242-249. |
[14] | 许清海, 阳小兰. 根据冲积物孢粉恢复冀北山地古植被的意义[J]. 地理科学, 1998, 18(5): 486-492. |
[15] | 张冲, 赵景波, 张淑源. 渭河流域汉代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9): 1151-11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