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10): 1249-1253.doi: 10.13249/j.cnki.sgs.2011.010.1249
金石柱, 刘志锋
收稿日期:
2010-08-19
修回日期:
2011-03-17
出版日期:
1997-10-20
发布日期:
1997-10-20
JIN Shi-zhu, LIU Zhi-feng
Received:
2010-08-19
Revised:
2011-03-17
Online:
1997-10-20
Published:
1997-10-20
摘要: 以1991年、2001年与2006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几何校正、监督分类、动态变化分析等遥感技术对延吉市1991~2006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吉市的居民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而农田和草地的面积却大面积减少,由此引发的粮食和环境问题将严重影响延吉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延吉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中图分类号:
金石柱, 刘志锋. 基于TM影像的延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10): 1249-1253.
JIN Shi-zhu, LIU Zhi-feng. Dynamic Chang of Land Use in Yanji City Based on TM Imag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10): 1249-1253.
[1] 史培军,宫 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何春阳,史培军,陈 晋,等.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 2001, 20(6): 679~687. [4] 史培军,王静爱,冯文利,等.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与调控[J].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2): 111~119. [5] 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等.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 2008, 63(1):93~104. [6] 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51~57. [7] 曹 雪,柯长青.基于TM影像的南京市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6, 31(11): 958~961. [8] 张国庆,祝民强,林子瑜,等.基于TM影像的抚州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监测及分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 28(4):365~369. [9] 张友水,徐财江,李志勇.基于TM影像的绍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J].资源科学,2006,28(6):120~126. [10]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延吉市统计年鉴[M].延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200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GB /T 21010- 2007,2007. [12] 吉 喆,南颖,刘志锋.基于RS的延吉市农用地转换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5(4): 363~368. [13] 陈志钢, 保继刚. 典型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4): 544~550. [14] 鲁春阳, 杨庆媛, 文 枫.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协整检验与因果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4): 551~557. [15] 陈亨霖,兰樟仁,张东水.遥感技术支持下的闽江口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1~5. [16] 刘玉安,塔西普拉提·特依拜,沈 涛,等.基于"3S"技术的于田绿洲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 2005, 25(5): 706~710. [17] 郝志敏,齐实十,黄 勇.基于RS与GIS技术的西吉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6):42~47. [18] 牟凤云,张增祥,刘 斌,等.基于TM影像和"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J].遥感监测生态环境,2007,16(1):94~101. [19] McCauley L A, Jenkins D G. GIS-based estimates of former and current digressional wetlands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6,15:1199-1208. [20] Rosso P H, Us tin S L, Hastings A. Use of lidar to study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Spartina invasion in San Francisco Bay marshes[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6, 100:295-306. |
[1] | 侯志华, 刘敏, 樊晓霞, 贾宇平. 汾河流域城乡聚落体系发展潜能测度及空间模式探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78-1989. |
[2] | 赵映慧, 朱亮, 马百通, 许月, 姜博. 1998—2016年中国省际网络联系结构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71-1678. |
[3] | 王颖, 刘航, 陈晓红, 宋云婷. 城乡系统关联耦合的演化特征及地域类型划分[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150-1159. |
[4] | 杜群阳, 俞航东. 2003~2015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收入水平与人口城镇化[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25-532. |
[5] | 高鹏, 何丹, 宁越敏, 张凡. 长江中游城市群社团结构演化及其邻近机制 ——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网络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78-586. |
[6] | 初楠臣, 张平宇, 李鹤, 李欣. 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069-1078. |
[7] | 赵国梁, 郑新奇, 刘飞, 刘东亚. 基于路网分割的京津冀城乡空间识别及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159-1169. |
[8] | 王庆喜, 钱遂, 庞尧. 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演变——效率分析视角[J]. 地理科学, 2017, 37(1): 92-101. |
[9] | 李风琴, 杨效忠. 世界遗产地西湖的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关系[J]. 地理科学, 2017, 37(1): 102-109. |
[10] | 朱宇, 林李月.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20-828. |
[11] | 李俊, 董锁成, 李泽红, 黄永斌, 陈艳晓. 基于城镇用地和最小时间成本的城市影响区划分及其人口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7): 1036-1042. |
[12] | 吕添贵, 吴次芳, 李洪义, 游和远, 蔡潇.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39-246. |
[13] | 王建康, 谷国锋, 姚丽, 陈园园.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地理科学, 2016, 36(1): 63-71. |
[14] | 王艳飞, 刘彦随, 严镔, 李裕瑞.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1): 20-28. |
[15] | 杜湘红, 张涛.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09-1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