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一鸣,杨存建,金菊良,等.洪水灾害评估与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J].水科学进展,1999,10(1):25~30. [2] 师长兴.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2):183~189. [3] 杨世伦,杜景龙,郜 昂.近半个世纪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演变[J].地理科学,2006,26(3):335~339. [4] 左书华,李九发,时连强.基于GIS的长江河口没冒沙动态演变及稳定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5): 701~706. [5] 韩志远,田向平,欧素英.人类活动对磨刀门水道河床地形和潮汐动力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0,30(4): 582~587. [6] 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倪晋仁.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 刘希林.我国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回顾与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4):6~8. [9] 张继权,李 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 黄春长.渭河流域3 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J].地理科学,2001,21(1):30~35. [11] 赵景波,蔡晓薇,王长燕.西安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洪水演变[J].地理科学,2007,27(2):225~230. [12] 李同升,徐冬平.基于SD模型下的流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时空协同分析——以渭河流域关中段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5):551~556. [13] 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泾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洪水序列频率分析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6): 858~863. [14] 查小春,延军平.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4):403~407. [15] 宋进喜,曹明明,李怀恩.渭河(陕西段)河道自净需水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3):310~316. [16] 李景宜,石长伟,傅志军,等.渭河关中段洪水资源化潜力评估[J].地理研究,2008,27(5):1203~1211. [17] 李景宜.陕西渭河下游湿地环境风险因素浅析[J].地理科学,2007,27(3):371~375. [18] LI Jingyi.Mechanism and Effect of Channel Evolution at Estuary of Weihe River to Huanghe River[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6,16(2):122-126. [19] 屠新武,王 烨,丁宪宝,等.渭河下游冲淤与洪水变化分析[J].人民黄河,2006,28(1):26~28. [20] 杨平东,田建文.黄渭洛汇流区河势演变及其影响分析[J].陕西水利,2003,3:34~35. [21] 赵鹏大.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64. [22] 张念强.基于GIS的鄱阳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南昌:南昌大学,2006. [23] 王敏捷.杨武学.渭河下游近期泥沙淤积带来的防洪问题[J].1999,21(10):4~9. [24] 张玉芳,邢大韦,粟晓玲.黄河北干流与渭河相遇洪水分析[J].灾害学,1995,10(1):57~62. [25] 粟晓玲,邢大韦,张玉芳.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洪水趋势及防洪形势分析[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6, 7(3): 8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