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7, Vol. 27 ›› Issue (4): 567-572.doi: 10.13249/j.cnki.sgs.2007.04.567
刘运明, 李有利, 吕红华, 李新坡
收稿日期:
2006-04-18
修回日期:
2006-08-27
出版日期:
2007-07-20
发布日期:
2007-07-20
基金资助:
LIU Yun-Ming, LI You-Li, LU Hong-Hua, LI Xin-Po
Received:
2006-04-18
Revised:
2006-08-27
Online:
2007-07-20
Published:
2007-07-20
摘要: 通过对保德至克虎段不同地点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的野外统计与测量,并对不同地点和不同阶地上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进行对比,发现同一地区不同阶地砾石岩性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不同地区同一阶地砾石中灰岩砾石成分从上游向下游由主导成分变为次要成分,灰岩砾石粒径也从大变小,反映该区砾石为南北向古黄河冲积物。由于较老的一套砾石层为晚第三系红粘土所覆盖,说明黄河至少在晚第三纪已经在该区已形成。
中图分类号:
刘运明, 李有利, 吕红华, 李新坡. 从阶地砾石的统计特征看保德至克虎段河流演化[J]. 地理科学, 2007, 27(4): 567-572.
LIU Yun-Ming, LI You-Li, LU Hong-Hua, LI Xin-Po. Im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Terrace Pebbles to River Evolution from Baode County to Kehu Tow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4): 567-572.
[1] 德日进,杨钟健.山西西部陕西北部蓬蒂纪后黄土期前之地层观察[J].地质专报,1930(甲种),(8):1~19. [2] 王乃樑.对于张伯声先生"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一文的意见[J].科学通报,1956,(7):67~72. [3] 李容全.黄河的形成与变迁[A].见:杨景春.中国地貌特征与演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52~59. [4] 袁宝印,王振海.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J].第四纪研究,1995,(4):353~357. [5] 李吉均,方小敏,马海洲,等.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中国科学(D辑),1996,26(4):316~322. [6] Lin Aiming,Yang Zhenyu,Sun Zhiming,et al.How and when did the Yellow River develop its square bend[J].Geology,2001,29(10):951-954. [7] 朱照宇.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水系演化[J].地理学报,1989,44(4):429~439. [8] 程绍平,邓起东,闵伟,等.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J].第四纪研究,1998,3:238~248. [9] 潘保田,李吉均,曹继秀.黄河中游的地貌与地文期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1):115~123. [10] 杨东,方小敏,彭子成,等.陇西六盘山黄土及最近1.8MaB.P.以来的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2006,26(2):192~198. [11] 张抗.黄河中游形成史初探[J].中国第四纪研究,1988,8(1):185~193. [12] 潘保田,王均平,高红山,等.河南扣马黄河最高级阶地古地磁年代及其对黄河贯通时代的指示[J].科学通报,2005,50(3):255~261. [13] 周春林,袁林旺,刘泽纯,等.南京汤山地区的地貌与岩溶发育演化[J].地理科学,2006,26(1):47~51. [14] 郑朝贵,朱诚,高华中,等.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泥炭层δ13C记录的古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2006,26(3):328~334. [15] 朱丽东,叶玮,周尚哲,等.中亚热带第四纪红粘土的粒度特征[J].地理科学,2006,26(5):586~591. [16] 胡春生,潘保田,高红山,等.最近150 ka河西地区河流阶地的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5):603~608. [17] 胥勤勉,杨达源,葛兆帅,等.金沙江三堆子乌东德河段阶地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609~615. [18] 高玄彧.地貌形态分类的数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1):109~114. [19] 李景宜.陕西渭河下游湿地环境风险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3):71~375. [20]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1] 马丽芳.中国地质图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22] 杨达源,吴胜光,王云飞.黄河上游的阶地与水系变迁[J].地理科学,1996,16(2):137~143. |
[1] | 高超, 王随继. 黄河青藏高原网状河段不同流量下活动河道的分布规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618-627. |
[2] | 张建, 胡小飞, 耿豪鹏, 陈殿宝, 潘保田. 钻孔及现代河流重矿物特征揭示的更新世以来酒东盆地水系演化历史[J]. 地理科学, 2017, 36(10): 1595-1604. |
[3] | 胡春生, 吴立, 杨立辉. 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沉积环境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6): 951-958. |
[4] | 师长兴. 黄河上游内蒙古段河床演变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95-901. |
[5] | 齐述华, 熊梦雅, 廖富强, 刘贵花, 郑海金.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泥沙收支平衡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88-894. |
[6] | 邵文伟, 师长兴, 范小黎, 周园园. 1960~1990年间渭河下游河段滩槽冲淤动态与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0): 1268-1276. |
[7] | 欧朝敏, 李景保, 余果, 杨燕, 邓楚雄, 张磊. 水沙过程变异下洞庭湖系统功能的连锁响应[J]. 地理科学, 2011, 31(6): 654-660. |
[8] | 孙祝友, 杜国云, 朱大奎, 张永战. 莱州湾东岸河流的分形特征与流域地貌发育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5): 755-759. |
[9] | 韩志远, 田向平, 欧素英. 人类活动对磨刀门水道河床地形和潮汐动力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0, 30(4): 582-587. |
[10] | 许炯心.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对冲淤临界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0, 30(3): 403-408. |
[11] | 张世杰, 焦菊英, 李林育, 黄晓华. 黄河河龙区间河流泥沙对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09, 29(6): 905-910. |
[12] | 胡春生, 潘保田, 苏怀, 李吉均. 兰州盆地黄河800kaB.P.阶地的发现及其古地磁年代[J]. 地理科学, 2009, 29(2): 278-282. |
[13] | 师长兴. 黄河河口泥沙扩散规律分析——以钓口河流路为例[J]. 地理科学, 2009, 29(1): 83-88. |
[14] | 左书华, 李九发, 时连强, 应铭, 徐海根. 基于GIS的长江河口没冒沙动态演变及稳定性分析[J]. 地理科学, 2007, 27(5): 701-706. |
[15] | 胡春生, 潘保田, 高红山, 徐树建. 最近150 ka河西地区河流阶地的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06, 26(5): 603-6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