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4): 427-433.doi: 10.13249/j.cnki.sgs.2011.04.427
宋志军1,2, 刘黎明1
收稿日期:
2010-05-11
修回日期:
2010-08-04
出版日期:
2011-04-20
发布日期:
2011-04-20
通讯作者:
刘黎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E-mail:liulm@cau.edu.cn
基金资助:
Song Zhi-jun1,2, LIU Li-ming1
Received:
2010-05-11
Revised:
2010-08-04
Online:
2011-04-20
Published:
2011-04-20
摘要: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各圈层因自然条件、城市化、产业化的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生产/非生产性功能。应用农业多功能化推移图谱和产业经济理论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北京市农业由近郊平原区到远郊山区的可分成两种演化模式:一是由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传统农业推移的模式;一是呈扇形推移的农业演化模式。在距中心城市30~40 km范围内,有一个非农产业主导的城乡功能推移的分界区。该区以外,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其非生产性功能逐渐增强,生态功能更成为中远圈层多种功能的主导。
中图分类号:
宋志军, 刘黎明.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多功能演变的空间特征[J]. 地理科学, 2011, 31(4): 427-433.
Song Zhi-jun, LIU Li-m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Suburban Agricultural Areas in Beiji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4): 427-433.
[1] Wilson G A.From ‘weak’to ‘strong’multifunctionality:Conceptualising farm-level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al pathway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8,24(3):367-383 [2] Wilson G A.The spatiality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A human geography perspective[J].Geoforum,2009,40(2):269-280. [3] Potter C,Tilzey M.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the WTO:Resistance or accommodation to the neoliberal project for agriculture?[J].Geoforum,2007,38(6):1290-1303. [4] Rong Tan,Volker Beckmann,Leo van den Berg.Governing farmland conversion:Comparing China with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J].Land Use Policy,2009,26(4):961-974. [5] Hualou Long,Yansui Liu,Xiubin Li,et al.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J]. Land Use Policy,2010,27(2):457-470 [6]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19. [7] 赵珂.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5~40. [8] 钱静,律江.北京市城郊生态-循环-立体型都市现代农业[M].北京: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58. [9] 方志权,吴方卫,王威.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521~525. [10] 于伯华,吕昌河.城市边缘区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08,28(3):348~353. [11] 张凤荣,赵华甫,陈阜.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12] 段晓峰,许学工.基于GIS的北京山区优势林分生态位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5):667~671. [13] 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4] 王鹏飞,鲁奇,傅桦.1980年以来北京农用地时空演变与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5,60(6):953~964. [15] Richard S L,Michael T H,Casey R M,et al.Yanarella. Generating sustainable towns from Chinese Villag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7(2):305–316. [16] 梁进社,楚波.北京的城市扩展和空间依存发——基于劳瑞模型的分析[J].城市规划,2005,29(6):9~14. [17] 刘春霞,朱青,李月臣.基于距离的北京制造业空间集聚[J].地理学报,2006,61(12):1247~1258. [18] 陈红霞,李国平.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6):794~801. [19] 高晓路,季珏,张文忠.北京市交通出行环境的空间评价[J].地理科学,2009,29(6):817~824. [20] 余建辉,张文忠.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安全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9,29(2):167 ~173. [21]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3):320 ~324. [22] 周天勇,胡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J].中国人口科学,2007,21(1):18~26. [23] 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中国软科学,2007,12(7):23~29. [24] 邱化蛟.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5] 谈明洪,朱会义,刘林山.北京周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及解释[J].地理学报,2007,62(8):861~869. [26] 王宏斌.基于RS和GIS的都市农业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7] 王鹏飞.大城市地区农村改革的政治生态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3):453~463. [28] 齐永华,张凤荣,吕昌河.大城市郊区农户要素投入特征及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4):13~17. [29] 杨志新.北京市城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效应价值的综合评价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0] 冯健,周一星.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J].地理研究,2004,23(2):227~242. |
[1] | 李阳兵, 陈会, 罗光杰. 贵州不同规模等级坝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11): 1830-1840. |
[2] | 宋洋, 朱道林, 张立新, 杜挺, 张晖. 中国土地行政复议案件时空格局演变及宏观驱动机制[J]. 地理科学, 2019, 39(11): 1749-1756. |
[3] | 张海朋, 樊杰, 何仁伟, 刘汉初.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以藏北那曲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10): 1642-1653. |
[4] | 杨丽, 傅春. 赣南生态屏障区林地时空变化分情景模拟[J]. 地理科学, 2018, 38(3): 457-463. |
[5] | 裴亮, 刘阳, 陈晨. 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403-1410. |
[6] | 张洪, 王安琦, 宋贝扬. 基于OWA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78-1784. |
[7] | 于皓, 张柏, 王宗明, 任春颖, 毛德华, 贾明明. 1990~2015年韩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55-1763. |
[8] | 宋戈, 王盼盼. 松嫩高平原县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以巴彦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18-1225. |
[9] | 李阳兵, 李潇然, 张恒, 邱从毫, 罗光杰, 白晓永. 基于聚落演变的岩溶山地聚落体系空间结构整合——以后寨河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10): 1505-1513. |
[10] | 陈永林, 谢炳庚, 李晓青. 长沙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空间粒度效应[J]. 地理科学, 2016, 36(4): 564-570. |
[11] | 宇林军, 孙大帅, 张定祥, 郑博, 韩乐然, 宇振荣. 基于农户调研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程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7): 1043-1049. |
[12] | 谢余初, 张影, 钱大文, 巩杰, 颉耀文, 常根应. 基于参与式调查与主成分分析的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2): 312-320. |
[13] | 谭雪兰, 周国华, 朱苏晖, 欧聪.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2): 204-210. |
[14] | 谭雪兰, 周国华, 朱苏晖, 欧聪.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2): 203-209. |
[15] | 冯应斌, 何建, 杨庆媛.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效应评估[J].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504-15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