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99~204. [2]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J].文物,1997,(6): 27~35. [3] 韩茂莉,张一,方晨,等.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J].地理研究,2008,27(5):1118~1128. [4]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3):329~336. [5] 顾维玮,朱诚.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 239~243. [6] 朱光耀,朱诚,凌善金,等.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3): 346~352. [7] 韩昭庆.清末西垦对毛乌素沙地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6):728~734. [8] 刘晓清,赵景波,于学峰.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3):445~450. [9] 王心源,吴立,张广胜,等.安徽巢湖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2008,28(4):548~553. [10] 史威,朱诚,马春梅,等.中坝遗址约4250 a B.P.以来古气候和人类活动记录[J].地理科学,2008,28(5): 703~708. [11] 杨林,闾国年,毕硕本,等.基于gis数据库的田野考古地层剖面空间数据挖掘——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28~31. [12] 侯光良,刘峰贵,刘翠华,等.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J].地理学报,2009,64(1): 53~58. [13]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等.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7,62(3): 227~242. [14]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49~655. [15] 高超,王心源,金高洁,等.巢湖西湖岸新石器——商周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J].地理研究,2009,29(4):979~989. [16]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660. [17]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643. [18] 中国地貌图集编辑组.中国地貌图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5:209. [19] 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80. [20]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484. [21] 苏新宁,杨建林,邓三鸿,等.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71. [22] 刘建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5. [2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神木新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03. [24] 胡松梅,张鹏程,袁明.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8,27(3):232~248. [25] 胡松梅,孙周勇.陕北靖边五庄果墚动物遗存及古环境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5,(6):72~84. [26]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新华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1):3~12. [2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县寨峁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3):3~18. [28] 朱显谟.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496. [29]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