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天骧. 新疆哈密盆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J]. 地理科学, 1990, 10 (3):280~285. [2] 朱颜明, 霍文毅, 陈定贵. 大兴安岭泥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1997, 17 (2):158~162. [3] 陶澍, 曹军, 李本纲, 等. 深圳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成因分析[J]. 土壤学报, 2001, 38 (2):248~255. [4] 王冬艳, 许文良, 冯宏, 等. 吉林省西部草地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及其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 (6): 763~768. [5] 王金达, 刘景双, 于君宝, 等. 沼生植物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季节变化特征——以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为例[J]. 地理科学, 2003, 23 (2):213~217. [6] 刘光德, 李其林, 黄昀. 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12 (5):462~466. [7] 许峰, 蔡强国, 吴淑安, 等. 三峡库区坡地生态工程控制土壤养分流失研究[J]. 地理研究, 2000, 19 (3):303~310. [8] 张芸, 朱诚, 于世永.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J]. 地理科学, 2001, 21 (3): 267~271. [9] 范月娇. 基于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 (5):593~597. [10]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 中国紫色土(上篇)[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1~340. [11] 何毓蓉(主编). 中国紫色土(下篇)[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406. [12] 郑度,申元村. 坡地过程及退化坡地恢复整治研究——以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为例[J]. 地理学报, 1998, 53 (2):116~122. [13] 蔡强国, 吴淑安. 紫色土陡坡地不同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 (2):1~8,35. [14] 黄丽, 丁树文, 张光远, 等.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耕作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初探[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7 (1):45~49. [15] 许峰, 蔡强国, 吴淑安. 等高植物篱在南方湿润山区坡地的应用——以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为例[J]. 山地学报, 1999, 17 (3):193~199. [16] 史志华, 蔡崇法, 丁树文, 等. GIS在三峡库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 (1):74~78,96. [17] 黄闰泉, 刘贵开, 袁传武, 等. 三峡库区坡面农林复合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 (3):41~45. [18] 王玉宽, 文安邦, 张信宝.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 (2):77~80. [19] 谭钦文, 尹黎明, 卢玉东, 等. 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耕地土壤侵蚀量预测模型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1):19~21. [20] 何太蓉, 姜洪涛, 杨达源, 等. 长江三峡库区现代坡地剥蚀速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 (1):89~93. [21] 四川省丰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丰都县志[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1. 47~65. [22] 郉光喜, 朱建国. 土壤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7~51. [23] 魏复盛(主编).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 87~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