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J].地理科学,2001,21(1):24~29. [2] 张芸,朱诚,于世永.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J].地理科学,2001, 21(3): 267~271. [3] 梁锦梅.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2001,21(4): 381~384. [4] 李双成,郑度,张镱锂.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的区域范式[J].地理科学,2002,22(3): 270~275. [5] 王根绪,王建,仵颜卿.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5): 527~534. [6] 黄方,刘湘南,张养贞.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1): 95~100. [7] 刘惠清,许嘉巍,吴秀芹.西藏自治区乃东县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3,23(3): 366~371. [8] 李森,李凡,孙武,等.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04,24(1): 61~67. [9]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危机与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反思[J].地理科学,2004,24(1): 157~162. [10] 韩茂莉.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J].地理科学,2004,24(5): 550~556. [11] 禹贡.城市生态环境形象设计的生态背景值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5):605~609. [12] 钟巍,熊黑钢,王立国,等.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近 4 000年来的环境变化[J].地理科学,2004,24(5): 687~692. [13] 赵跃龙,刘燕华.脆弱生态环境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7(2):57~60. [14] 刘燕华.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初探. 见:赵桂久,刘燕华, 赵名茶.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10. [15] 赵德龙, 张玲娟.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17(1):67~72 [16] 方光迪. 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带初步探究. 见:赵桂久,刘燕华, 赵名茶.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52~159. [17] 郑国璋.山地稳定性研究的动态数值模型[J].山地学报,1999,17(4):363~367. [18] 韩博平.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及其表征[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2):37~45. [19] 李晓秀. 北京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初步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 2000, 16(1):21~25. [20] 钟祥浩,刘淑珍,王小丹,等.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安全策略[J]. 山地学报, 2003, (21):1~6. [21] 李森,董光荣,申建友,等.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J].中国科学(D辑),1999,29(1):88~95. [22] 肖洪浪.青藏高原西部狮泉河宽谷的荒漠化过程[J].干旱区研究,1994,11(2):41~45. [23] 王小丹,钟祥浩,范建容.西藏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规律[J]. 地理学报,2004,59(2):183~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