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成邦,王 琳,吉笃学,等.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J].第四纪研究,2006,26(6):923~927. [2] 朱 诚,张 强,张 芸,等.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环境考古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6):705~712. [3] 施少华.中国全新世高温期环境与新石器时代古文化的发展[M].//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85~191. [4] 顾维玮,朱 诚.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与环境演变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239~243. [5] 朱 诚,张 强,张 芸,等.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环境考古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6):705~712. [6] 邓 辉,陈义勇,贾敬禹.8 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地理学报,2009,64(9):1113~1125. [7] 黄宁生.文化遗址叠置系数及其环境意义[J].大自然探索,1996,15(2):51~53. [8]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1~17. [9]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1:36~40. [10] 张绪球.屈家岭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7~38. [11] Dornkamp J C.Trend-surface analysis of planation surface:with an East African case study,Spatial Analysis in Geomorphology[M].Harper &Row Publishers,1972:247-283. [12] 蒋忠信.低次趋势面描述云南地势宏观特征的探讨[J].地理研究,1990,9(1):10~17. [13]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等.江汉平原9 ka以来气候演化[J].地理科学,2006,26(2):199~204. [14] 童潜明.长江中游地区地质构造及其对洪灾治理的影响[J].湖南地质,2000,19(1):13~18. [15]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M]//施雅风,孔昭宸.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18. [16] 李明霞,汪永进,邱庆伦.中全新世7~6 ka B.P.东亚季风的石笋记录[J].地理科学,2007,27(4):519~524. [17] 周凤琴.云梦泽与荆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J].湖泊科学,1994,6(1):22~32. [18] 何 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J].江汉考古,2004(1):5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