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彤, 施雅风. 气候变暖, 长江水灾与可能损失[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2): 277~284. [2] 曹建廷,王苏民,沈吉,等.近千年来内蒙古岱海气候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J].地理科学,2000,20(5):391~396. [3] 冯利华.江淮流域大洪水的发生规律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5): 427~430. [4] 周寅康,王腊春,许有鹏,等.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动力系统研究 [J].地理科学,2001,21(1): 41~45. [5] 刘权.GIS在河流洪泛区灾害监测中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6): 712~716. [6] 汤洁,林年丰, 黄奕龙因子分析法在洪水引起水环境突变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3,23(3): 374~377. [7] 冯利华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的配置[J].地理科学,2003,23(4): 504~507. [8] 李茂田,丁霞,陈中原.40年来长江九江河段河道演变及其趋势预测[J].地理科学,2004,24(1):76~82. [9] 姜加明,吴敬禄,沈吉.安固里淖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迁[J].地理科学,2004,24(3):346~351. [10] 朱晓华. 中国1840~1996年洪水灾害若干特征分析[J]. 灾害学, 1999, 14(2): 7~12. [11] 祁幼林. 忠县文物保护与移民同步[J]. 中国三峡建设, 2002, 2(1): 45~46. [12] 徐馨, 何才华, 沈志达,等. 第四纪环境研究方法[M]. 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2.100~110. [13] 杨达源, 谢悦波. 古洪水平流沉积[J]. 沉积学报, 1997, 15(3): 29~32. [14] 张强, 姜彤, 施雅风,等. 6 000年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显著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J]. 冰川冻土, 2003, 25(4): 368~374. [15] 张强, 朱诚, 姜逢清,等. 重庆巫山张家湾遗址2000年来的环境考古[J]. 地理学报, 2001, 56(3): 353~362. [16] 程龙刚. 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盐泉发现时期考[J]. 盐业史研究, 2001, (2): 41~43. [17] 李小波. 三峡盐业考古发现及其意义[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8): 50~55. [18] 张强, 张生, 朱诚. 大宁河流域3 000年来沉积环境与河床演变研究[J]. 水利学报, 2002, (9): 66~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