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4, Vol. 24 ›› Issue (5): 605-609.doi: 10.13249/j.cnki.sgs.2004.05.605
禹贡
收稿日期:
2003-10-12
修回日期:
2004-02-20
出版日期:
2004-09-20
发布日期:
2004-09-20
基金资助:
YU Gong
Received:
2003-10-12
Revised:
2004-02-20
Online:
2004-09-20
Published:
2004-09-20
摘要: 城市生态背景值包括自然生态背景值与人文生态背景值。城市生态背景值越高,城市生态环境形象建设与管理的成本就越低。通过城市生态背景值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量化分等,在选择分析的中国14个特大城市中,生态背景值相差甚远。按综合分值分等,第一等空缺,第二等和第三等分别只有广州市和上海市,第四等有7个城市,第五等有3个城市,得分最低的第六等有兰州市和乌鲁木齐市。按自然生态背景值分值划分,第一等空缺,得分最高的第二等只有广州市,最低的第九等是乌鲁木齐市。按人文生态背景值分值划分,第一等空缺,第二等是北京市,其余为第三等和第四等。文章以城市生态背景值为依据,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广州市何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城市变为"国际花园城市"的原因。
中图分类号:
禹贡. 城市生态环境形象设计的生态背景值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5): 605-609.
YU Gong. Study on Ecological Background Values of Desig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ag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5): 605-609.
[1] 禹 贡.区域形象系统探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14~16. [2] 禹 贡.区域形象资源及其开发与区域形象建设研究[J].学术交流,1999,(6):82~86. [3] 禹 贡.区域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71~74. [4] 李天杰.土壤地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25~150. [5] 牛文元.农业自然条件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62~63. [6] 赵 济.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90~125. [7]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04~121. [8] 霍治国,李世奎,王石立.中国气候资源[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159~160. [9] 伊恩·罗伯逊.赵明华,戚建平(译).现代西方社会学[M].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65~80. [10]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8~156. [11] 王雅林,董鸿扬.闲暇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31~35. [12] 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城市形象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31~35. [13] 康 中.满意不满意,读表看读数.广州:羊城晚报, 1998-05-07(A2版). [14] 丘 敏,邹勇刚.广州喜获联合国人居奖.广州:信息时 报,2002-06-29 (A2版). |
[1] | 杜群阳, 俞航东. 2003~2015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收入水平与人口城镇化[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25-532. |
[2] | 初楠臣, 张平宇, 李鹤, 李欣. 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069-1078. |
[3] | 王庆喜, 钱遂, 庞尧. 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演变——效率分析视角[J]. 地理科学, 2017, 37(1): 92-101. |
[4] | 李风琴, 杨效忠. 世界遗产地西湖的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关系[J]. 地理科学, 2017, 37(1): 102-109. |
[5] | 朱宇, 林李月.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20-828. |
[6] | 王建康, 谷国锋, 姚丽, 陈园园.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地理科学, 2016, 36(1): 63-71. |
[7] | 林李月, 朱宇. 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时空结构特征及其性别差异: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6): 725-732. |
[8] | 甘静, 郭付友, 陈才, 刘继生, 李正. 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5): 565-574. |
[9] | 张荣天, 焦华富.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效率测度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4): 433-439. |
[10] | 冯徽徽, 刘慧平. 基于误差反馈控制的变系数城市扩张模型构建及应用[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94-600. |
[11] | 梁辰, 王诺. 基于Logistic回归的沿海经济区建设用地演变驱动因素研究——以大连市新市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56-562. |
[12] | 林李月, 朱宇. 流动人口初次流动的空间类型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调查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39-546. |
[13] | 张琳琳, 岳文泽, 范蓓蕾. 中国大城市蔓延的测度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4): 394-400. |
[14] | 王富喜, 毛爱华, 李赫龙, 贾明璐.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11): 1323-1329. |
[15] | 吴雪玲, 邓伟, 谢芳婷, 张继飞, 杨勇. 四川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066-10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