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华君.我国绿洲的分布和类型.干旱区地理,1987,10(4):25~29. 2 沈玉凌.绿洲”概念小议.干旱区地理,1994,17(2):70~73. 3 刘秀娟.对绿洲概念的哲学思考.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13~18. 4 张林源,王乃昂.中国的沙漠和绿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147. 5 陈隆亨.荒漠绿洲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49~55. 6 贾宝全.绿洲景观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干旱区地理,1996,19(3):58~64. 7 韩德林.绿洲系统与绿洲地理建设.干旱区地理,1992,15(增刊):5~11. 8 樊自立.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变.地理学报,1993,48(5):421~426. 9 文子祥,董光荣,等.应重视和加强我国沙漠绿洲的研究.绿洲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 10 陈正江,韩德林.绿洲经济-生态系统及其研究方法.干旱区地理,1992,15(增刊):12~18. 11 陈仲全,张正栋.绿洲的结构与绿洲开发.干旱区地理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18~24. 12 毛德华.新疆的绿洲与生态环境.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6~13. 13 赵成义,闫顺.绿洲及高效持续发展.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38~43. 14 韩德林.关于绿洲若干问题的认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13~31. 15 梅成瑞.绿洲农田土地系统能量转换与调控. 绿洲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 16 刘普幸,陈仲全,等.绿洲系统的结构优化及数据库. 绿洲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 17 李小明,张希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绿洲生态系统.干旱区研究,1995,12(4):10~16. 18 李兰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化及其调控对策.干旱区地理,1992,15(3):71~75. 19 刘秀娟.绿洲形成机制和分类体系.新疆环保,1995,17(1). 20 周兴佳,黄小江,等.新疆克里雅河绿洲形成、演变与综合整治.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65~72. 21 曲耀光,马世敏.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水与绿洲.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93~99. 22 王永兴,张小雷,阚耀平.绿洲地域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干旱区地理,1999,22(1):62~68. 23 汪永文.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1~11. 24 韩德林.绿洲稳定性初探.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5 徐国昌,任瑾.河西绿洲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见: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与区域开发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148~152. 26 汤奇成.绿洲的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107~111. 27 陈仲全,张正栋,等.绿洲节水系统模型与调控.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100~106. 28 马长炯,马宁,等.内蒙古后套绿洲水资源合理利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113~121. 29 贾宝全,许英勤.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和分类.干旱区地理,1998,21(2):8~12. 30 黄培佑.绿洲化与沙漠化过程的初步研究.新疆环境保护.1990,12(2):13~16. 31 黄培佑.莫索湾绿洲的建立与梭梭荒漠的动态研究.绿洲理论与实践.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 32 梁运强.试论绿洲外缘沙漠化的治理. 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133~137. 33 张鹤年.塔干南缘-绿洲过渡带综合治理示范研究.干旱区研究,1995,12(4):1~9. 34 刘钰华,王树清.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87~91. 35 徐德炎.和田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的调查报告.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108~116. 36 文华,刘钰华,等.和田的混农林业.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96~101. 37 李文胜.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结构优化模型与应用研究. 绿洲理论与实践.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 38 韩德林,陈正江.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绿洲经济-生态系统.地理学报,1994,49(4). 39 韩德林,陈正江.试论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的发展.干旱区地理,1992,15(增刊):19~28. 40 李述刚,程心俊,王周琼,等.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41 袁国映.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及持续发展关键问题.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54~57. 42 赵丰等.发展绿洲立体生态农业的探讨.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51~53. 43 牛达奎,王永兴.绿洲城市环境地质利弊分析.干旱区地理,1991,14(1):6~11. 44 刘创琳.甘肃绿洲型城镇体系及其发展机制研究.干旱区地理,1991,14(4):65~69. 45 张小雷.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干旱区地理,1997,20(2):1~8. 46 张恭.试论绿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干旱区地理,1996,19(4):56~59. 47 刘秀娟.绿洲的地理建设对策.新疆环境保护,1995,17(2):7~13. 48 申元村.绿洲形成条件与良性演替调控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44~48. 49 韩德林.绿洲与绿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认识.见:干旱区资源环境与绿洲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6~33. 50 陈仲全,詹启仁,等,甘肃绿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1 黄文房.绿洲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8. 52 王永兴.吐鲁番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53 黄盛璋.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2)(总第15辑):1~24. 54 黄盛璋.研究绿洲、建设绿洲,在中国首先创建世界科学-绿洲学.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2):173~177. 55 韩德林.加强中国绿洲的研究与建设.干旱区地理,1996,19(1):4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