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1999, Vol. 19 ›› Issue (4): 320-331.doi: 10.13249/j.cnki.sgs.1999.04.320
顾朝林, 徐海贤
收稿日期:
1999-05-10
修回日期:
1999-07-10
出版日期:
1999-07-20
发布日期:
1999-07-20
Gu Chaolin, Xu Haixian
Received:
1999-05-10
Revised:
1999-07-10
Online:
1999-07-20
Published:
1999-07-20
摘要: 改革开放20a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新技术在城市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对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技术作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中图分类号:
顾朝林, 徐海贤.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1999, 19(4): 320-331.
Gu Chaolin, Xu Haixian. 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SINCE 1978[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 19(4): 320-331.
1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2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 崔功豪,等.城市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4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 5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 顾朝林.战后西方城市研究的学派.地理学报,1994,49(4):371~382. 7 宋家泰,顾朝林.城市地理学与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见: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8 许学强,朱剑如.努力发展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1986,6(1):10~14. 9 周一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评价与展望,人文地理,1991,6(2):54~58. 10 姚士谋.城市地理学发展动态.地理科学,1991,11(1);60~66. 11 宋家泰.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调查研究.地理学报,1980, 35(4):277~287. 12 胡序威.城镇发展的区域研究.经济地理,1984,4(1):28~32. 13 顾朝林,赵晓斌.中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地理研究,1995,14(4):8~22. 14 杨吾扬.中地论及其在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中的作用.城市规划,1985,(5):7~12.m 15 崔功豪.城市规划中区域分析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82,2(1):56~61. 16 王平虬.关于城市郊区的范围问题.城市规划汇刊,1981,(14):25~28. 17 陈田.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地理学报,1987,42(4):308~318. 18 宋家泰,等.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9 城镇合理规模组,研究城镇合理规模的理论和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0 周一星,张勤.关于中国城市规划中确定城市性质问题.地理研究,1984,4(1):29~31. 21 田文祝,周一星.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分类.地理研究,1991,10(1):12~23. 22 丁景熹.苏锡常通在上海经济区城镇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科学,1984,4(3):207~212 23 孙盘寿.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地理学报,1984,39(4):345~358. 24 董黎明.城市土地综合经济评价理论方法初探.地理学报,1989,44(3):323~333. 25 赵民.城市土地多因子经济评价.城市规划汇刊,1986,(4):33~40. 26 闫小培,许学强.广州市中心商业区土地利用特征、成因及发展.城市问题,1993,(4):14~20. 27 吴友仁.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城市规划,1979. 28 夏宗.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变化的回顾.城市规划汇刊,1992,(2):5~14. 29 张庭伟.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城市规划,1983,(5);59~62. 30 严国芬.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城市规划,1988,(1): 39~41. 31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3):193~206. 32 许学强,等.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城市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33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53(5):470~477. 34 薛凤旋,等.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1995,(6):21~27. 35 许学强,等.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经济地理,1986,41(1):8~22. 36 邹军,等.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框架.城市规划,1997,(1):14~15. 37 刘红星.温州城镇化特点分析和水平预测.城市规划,1987,(2):39~43. 38 张小林.苏南乡村城市化发展研究.经济地理,1996,16(3):27~32. 39 郑宏毅,等.农村城市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0 甄峰.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探讨.城市规划汇刊,1998,(6):28~31. 41 胡兆量.北京“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城市规划汇刊,1997,(3):28~30. 42 《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跨世纪发展若干战略问题.城市规划,1997,(1):23~26. 43 马清裕.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初步研究.经济地理,1983,3(2):126~131. 44 林志群.对城镇化历史进程的几点认识.城市规划,1984,(5):29~36. 45 周一星.城市发展战略要有阶段性的观点.地理学报,1984,39(4):359~ 369. 46 胡序威.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城市规划,1983,(2):23~26. 47 张文范.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问题.经济地理,1992,12(1):19~22. 48 马清俗.省域人口城镇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地理研究,1990,9(1):1~9. 49 周一星.关于明确中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概念.城市规划,1986,(3):10~15. 50 沈迟.关于城市化水平计算方法的探讨.城市规划,1997,(1):22~23. 51 周干峙.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1998,(3):8~9. 52 顾朝林.地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模式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87,(2):37~46. 53 顾朝林.城镇体系研究及其进展.城市规划汇刊,1988,(1):6~13. 54 杨吾扬.论城市体系.地理研究,1987,6(3):1~8. 55 虞蔚.省域城镇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及其影响范围的统计模拟.城市规划汇刊,1989,(1):43~49. 56 顾朝林,张勤.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2):14~26. 57 陈彦光.城市体系中OH雪花模型实证研究——中心地K3体系的分形与分维.经济地理, 1998,18(4):33~37. 58 中科院地理所编.城镇与工业布局的区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59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0 宋家泰,等.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地理学报,1988,43(2):97~107. 61 房庆方,等.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城市群规划及其实施.城市规划,1997,(1):7~10. 62 李梦白.正确认识和贯彻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城市规划,1983,(1):8~14. 63 行之.对城市发展方针的再探讨.城市规划,1985,(2):37~38. 64 陈秉钊.中国城镇化道路初探.城市规划汇刊,1987,(2):3~8. 65 余罡.多样化城市规模方针.城市规划汇刊,1988,(3):42~46. 66 周一星,等.对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城市规划,1988,(3):33~36. 67 陈雯.试论中国城市发展方针.地理研究,1996,15(3):16~22. 68 胡兆量.大城市发展规律探讨.城市问题,1984. 69 方磊.中国大城市发展问题简论.城市规划汇刊,1988,(5):20~23. 70 庞效民.关于中国世界城市发展条件与前景的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6,15(2):67~ 73. 71 方磊,等.中国城市分类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88,43(1):1~10. 72 周干峙.促使小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规划,1988,(4):3~5. 73 王淑华,等.中国小城镇发展与建设问题的探讨.地理科学,1988,8(1):63~70. 74 林初升,马润潮.中国小城镇功能结构初探——以广东为例.地理学报,1990,45(4): 412~420. 75 宁越敏,严重敏.中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地理学报,1993,48(2):97~104. 76 余罡.中国大城市郊区城镇发展机制与空间结构.经济地理,1992,13(1):38~41. 77 楚义芳.CBD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1992,(3):3~8. 78 申维丞.澳门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1986,6(4):266~271. 79 杨悟生.“同心圆式”和“一城多镇”城市形态.城市规划汇刊,1981,(16):9~14. 80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 81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城市规划,1994,(5):45~50. 82 顾朝林.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地理研究,1989,8(3):95~101. 83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地理学报,1990,45(4):399~411. 84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城市规划,1990,(2):38~42. 85 林炳耀,臧淑英.试论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若干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城市规划汇刊,1991,(6):7~12. 86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地理学报,1993,48(4):317~328. 87 顾朝林,等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88 孙胤社.城乡边缘带的人口空间组织.经济地理,1995,15(2):70~75. 89 张建明,许学强.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地理,1997,12(3):5~8. 90 柴彦威.郊区化及其研究.经济地理,1995,15(2):48~53. 91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 1996, 16(3): 198~206. 92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地理学报,1997,52 (4):289~299. 93 周敏.杭州城市郊区化问题初步研究.经济地理,1997,17(2):85~88. 94 曹广忠,等.大连市内部地域结构转型与郊区化.地理科学,1998,18(3):234~241. 95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城市郊区化,规划师.1998,14(2);102~104. 96 闫小培.关于西方国家逆城市化的思考.城市规划,1990,(3):46~49. 97 孙一飞.城镇密集区的界定.经济地理,1995,15(3):36~40. 98 李世超.长江中下游城市带研究.南京大学硕士论文,1987. 99 李世超.关于城市带的研究.人文地理,1989,4(1):34~44. 100 姚士谋.中国的城市群.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101 许学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回顾与前瞻.见: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102 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地理学报,1992,(6):552~560. 103 宁越敏,等.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城市规划,1998,22(1):16~20. 104 刘青昊.关于沪宁城市带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1995,(3):17~21. 105 李王鸣,等.浙江沿海都市带连绵区分析.经济地理,1996,16(3):16~20. 106 李王鸣,等.杭州都市区经济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经济地理.1998,18(1):35~40. 107 闫小培.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地理研究,1997,(2):22~29. 108 顾朝林.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城市规划汇刊,1994,(4):1~9. 109 张新生,等.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学报,1997,52(6):507~517. 110 薛东辉,等.仪征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1):32~35. 111 卢武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华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2(2):235~240. 112 牛新国,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环境保护,1998,(8):21~23. 113 黄光宇,等.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7). 114 俞孔坚,等.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城市规划,1997,(4):14~17. 115 刘健.转变认识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7). 116 童明.现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走向一种生态观念.城市规划汇刊,1997,(6). 117 林炳耀.试论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南京大学学报(地理版),1983. 118 张伟.城市系统演化模型与模拟分析.经济地理,1991,11(2):32~36. 119 陈勇,等.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经济地理,1993,13(3):48~53. 120 吴殿廷,等.区域城市体系的定量分析——以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研究为例.人文地理,1995,10(2):52~58. 121 李后强,等.关于城市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经济地理,1996,16(1):65~70. 122 陈述彭.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报,1991,46(1):1~7. 123 王丹.应用摄影测量为城市GIS生产空间基础数据.城市规划,1998,(1):50~52. 124 张春虎.采用航空遥感技术研究上海交通问题.城市规划,1992,(2):45~48. 125 何建邦,等.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报,1993,48(1):84~89. 126 徐红,等.十堰市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1994,(3). 127 丁建伟,等.广州珠江新城土地开发信息系统研究.城市规划,1995,(2). 128 张启来,等.济南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城市规划,1995,(3). 129 曹桂发,等.城市规划与信息管理系统.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130 菀剑英.虚拟城市模型.城市规划汇刊,1997,(1):36~38. 131 施良等.可视化城市设计初探.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4):611~617. 132 顾朝林,等.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52(5):1997,(5):385~393. 133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与预测.城市规划,1986(6):25~29 134 许学强,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地理学报,1989,44(4):385~399. 135 顾朝林.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研究.城市规划,1997,(4):12~15. 136 周春山,许学强.广州市人口变动地域类型特性研究.经济地理,1996,16(2):25~31. 137 孟延春,曹广忠.北京南郊“浙江村”的结构、定位与特征研究.人文地理,1997,12(4):5~16. 138 李植斌.中国城市住区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人文地理,1997,12(2):18~22. 139 李九权,王兴中.中国内陆大城市场所的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以西安为例.1997,12(3):9~15. 140 李郇,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人文地理,1993,8(3):27~35. 141 邓卫.论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性.城市规划,1994,(3):18~21. 142 甄峰,等.城乡现代化与城乡文化.城市规划汇刊,1999,(1):51~53. 143 姚士谋,等.试析国际性城市的现代化功能.人文地理,1996,11(3):9~18. |
[1] | 阮一晨, 刘声, 李王鸣, 章明宇. 城市社区中心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1): 74-82. |
[2] | 洪学婷, 黄震方, 陈晓艳, 徐冬.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1): 55-63. |
[3] | 郑殿元, 文琦, 黄晓军. 干旱风沙区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49-156. |
[4] | 黄亚平, 郑有旭.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21-128. |
[5] |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
[6] |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27-2036. |
[7] | 赵臣, 陈扬乐, 张凯, 申文灿. 三亚市季节性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64-2072. |
[8] |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55-2063. |
[9] | 白雪, 乔观民, 李加林, 梅思雨, 马仁锋. 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0-2018. |
[10] | 李伯华, 徐崇丽, 郑始年, 王莎, 窦银娣. 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84-1794. |
[11] | 武荣伟, 王若宇, 刘晔, 古恒宇. 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22-1830. |
[12] | 王永生, 文琦, 刘彦随.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40-1847. |
[13] | 朱政, 贺清云, 覃伟. 长沙市居住区空间宜居程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59-1867. |
[14] | 薛冰, 肖骁, 苏芳, 唐呈瑞, 程叶青, 谢潇, 赵宏波, 王燕侠, 张子龙, 李京忠. 地理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中的学术响应及展望[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593-1600. |
[15] | 陈浩然, 安宁, 朱竑. 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27-16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