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志强, 孙成权. 全球变化十年新进展[J]. 科学通报, 1999, 44(5): 464~477. [2] IGBP. IGBP in Action: Work Plan 1994-1998. IGBP Report No.28, 1994. [3] 林 海.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学前缘, 2002, 9(1): 19~25. [4] 邓慧平,李爱贞, 刘厚风,等.气候波动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及极端旱涝事件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0, 20(1): 56~60. [5] 陈敬安,万国江,陈振楼,等.洱海近代气候化的化学记录[J].地理科学,2000,20(1): 83~87. [6] 骆高远.我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0,20(3): 264~269. [7] 曹建廷,王苏民, 沈 吉,等.近千年来内蒙古岱海气候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J].地理科学,2000,20(5): 391~396. [8] 杨 保,康兴成,施雅风.近2000年都兰树轮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中国其它地区温度代用资料的比较[J].地理科学,2000,20(5): 397~402. [9] 龚道溢,王绍武.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1,21(2): 108~112. [10] 张一平,李佑荣,彭贵芬,等.昆明城市发展对室内外平均气温影响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3): 272~277. [11] 王亚军,陈发虎, 勾晓华.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祁连山中段春季降水的变化[J].地理科学,2001,21(4): 373~377. [12] 杨 保,施雅风.近2000年古里雅冰芯气候变化的子波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6): 488~492. [13] 赵昕奕,张惠远,万 军.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气候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22(2): 190~195. [14] 吴正方.东北地区植被过渡带生态气候学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2):219~225. [15] 孙 力,安 刚,丁 立.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 311~316. [16] 张玉兰, 杨永兴.中全新世以来黑龙江同江地区的孢粉组合与植被、气候演化[J].地理科学,2002,22(3): 426~429. [17] 曹建廷,金章东,沈 吉,等.近800年来内蒙古岱海地区古气温的定量重建[J].地理科学,2003,23(3): 298 ~303. [18] 邵晓华,汪永进,孔兴功,等.南京葫芦洞石笋生长速率及其气候意义讨论[J].地理科学,2003,23(3):304~309. [19] 吴正方,靳英华,刘吉平,等.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J].地理科学,2003,23(5):564~570. [20]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3,23(1): 101~106. [21] 张金屯.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J]. 地理科学, 1998, 18(5): 463~471. [22] 杨 保, 施雅风. 近2000年古里雅冰芯气候变化的子波分析[J]. 地理科学, 2001, 21(6): 488~492. [23] 姚檀栋, 刘晓东, 王宁练.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J]. 科学通报, 2000, 35(1): 98~106. [24] 施 能, 陈家其, 屠其璞. 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 气象学报, 1995, 53(4):431~439. [25] 陈龙勋, 朱文勤, 王 文,等.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 气象学报, 1998, 56(3):257~271. [26] 王绍武, 蔡静宁, 慕巧珍,等. 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气候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415~422. [27] 廉 毅, 高枞亭, 任红玲,等. 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与气候区域变化[J]. 气象学报, 2001, 59(6): 730~736. [28] 姜逢清, 朱 诚, 胡汝骥. 1960~1997年新疆北部降水序列的趋势探测[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69~672. [29] 王张华,陈中原,寇 莹,等.太湖流域960年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 22(5): 546~551. [30] 王红亚,汪美华,谢 强,等.泥河湾盆地东部中全新世晚期的干/冷干事件与中全新世湿润状况的结束[J].地理科学,2002,22(5): 557~562. [31] 何云玲,张一平,刘玉洪,等.昆明城市气候水平空间分布特 征[J].地理科学,2002,22(6): 724~729. [32] 王翠花,李 雄,缪启龙.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地理科学,2003,23(4): 442~448. [33] 赵景波.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土壤与气候变迁[J].地理科学,2003,23(5):554~559. [34] 闫敏华,邓 伟,陈泮勤.三江平原气候突变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6): 661~667. [35] 史培军, 王静爱, 谢 云,等. 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3):197~203. [36] 邱新法, 曾 雁, 缪启龙.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 地理学报, 2001, 56(3):316~322. [37] 林振山. 气候建模、诊断和预测的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6. [38] 刘洪滨, 邵雪梅, 黄 磊. 中国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近500年来初夏干燥指数序列的重建[J]. 第四纪研究, 2002, 22(3):220~229. [39] Levin S A. The problem of pattern and scale in ecology[J]. Ecology, 1992, 73:1943-1967 [40] Stein A, Riley J, Halberg N. Issues of scales for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87(2): 215-232. [41]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