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德祥.我国历史上沼泽的名称、分类及描述.地理科学,1982,2(1):83~86
[2]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工作方向和任务的初步设想.地理研究,1984,3(1)
[3] 黄锡畴,马学慧.我国沼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1988,8(1):1~10
[4]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沼泽研究室.三江平原沼泽.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 牛焕光,张养贞.东北地区沼泽.自然资源,1981,(2)
[6] 谢又予.三江平原雁窝岛地区沼泽的成因问题.地理研究,1982,1(3)
[7] 张文芬.大小兴安岭山区沼泽及其林业利用.地理科学,1985,5(4)
[8] 张养贞.大小兴安岭山地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沼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自然资源,1983
[9] 郎惠卿.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森林沼泽类型及其演替.植物学报.1981,23(6)
[10] 柴岫,等.吉林东部沼泽类型及其农业利用.地理,1964,(4)
[11] 周昆叔,陈硕民.吉林省敦化地区沼泽的调查及其花粉分布.地质科学,1977,(2)
[12] 柴岫,等,若尔盖高原的沼泽.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13] 柴岫,金树仁.若尔盖高原沼泽类型及其发生与发展,地理学报,29(3),1963
[14] 赵魁义,等.西藏高原沼泽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1981,(2)
[15] 郑度,王秀红、申元村.青藏高原湿地初探.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6~240
[16] 李崇白高.新疆沼泽资源考察.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丛刊.1981.5(3)
[17] 张则友.神农架沼泽的分布及其形成.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
[18] 孙广友.横断山滇西北地区沼泽成因、分布及主要类型的初步研究.青藏高原文集(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9] 季中淳.温州地区海滨沼泽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1(1),1981
[20] 肖笃宁,等.我国北方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利用保护.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5,262~268
[21] 汪佩芳,等.辽宁省盘锦湿地的生态特征.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9~274
[22] 宋德人,等.环渤海岸湿地初步探讨.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75~279
[23] 梁海棠.中国北亚热带海岸湿地珍禽越冬环境研究.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0~285
[24] 季子修,等.江苏海岸湿地基本特征.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6~291
[25] 杨永兴,等.苏沪浙海滨沼泽湿地类型、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5,292~298
[26] 何岩,吕宪国.我国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刊,(4),1995
[27]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99~103
[28] 郎惠卿,祖文辰.中国沼泽.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4~166
[29] 马学慧,牛焕光.中国的沼泽.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33~195
[30] 季中淳.中国海岸湿地及其价值与保护利用对策.见:第四次中国海洋湖沼科学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66~73
[31] 刘兴土.中国沼泽综合分类系统的探讨.地理科学,17(增刊),1997,389~400
[32] 陆健健.中国湿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3] 马学慧,刘兴土.中国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方法.地理科学.17(增刊),1997,401~408
[34] 崔丽娟,宋玉祥.湿地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地理科学.17(增刊),1997,445~460
[35] Lu Xianguo,Yang Qing,Ma Xuehui.Research on the Primary Production of the Marsh Plants in the Sanjiang Plain.in: Wetland Environm ent and Peatland Utilizat ion.Changchun: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4,268-271
[36] 邵庆春,韩顺正.三江平原沼泽芦苇种群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初步研究.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 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4~139
[37] 牛焕光,马学慧,等.我国的沼泽.北京:商务印出馆,1985
[38] 陈刚起,张文芬.三江平原沼泽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初步分析.地理科学,1982,2(3):254~263
[39] 陈刚起.三江平原沼泽径流的实验研究.中国地理学会陆地水文学学术会议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40] 刘兴土.三江平原沼泽辐射平衡与小气候基本特征.地理科学,1988,8(2):127~135
[41] 陈刚起,吕宪国,杨青,等.三江平原沼泽蒸发研究.地理科学,1993,13(3):220~226
[42] 杨永兴,刘兴土,韩顺正,等.三江平原沼泽区稻苇鱼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研究.地理科学,1993,13(1):41~48
[43] 马学慧,吕宪国,杨青,等.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地理科学,1986,16(4)
[44] 闫敏华,马学慧.三江平原沼泽贴地气层CO2特征.地理科学,1997,17(增刊):434~440
[45] 崔宝山.影响沼泽地CH4 排放若干因子初探,地理科学,1997,17(增刊):419~426
[46] 杨青,吕宪国.三江平原湿地土壤中碳素向大气释放的研究.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5,141~146
[47] 赵魁义.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持续利用.见:陈宜瑜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8~54
[48] Lu Xianguo,Wang Rongfen.Study on Wetland Biodiversity in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6,6(1):15-23
[49] 刘兴土.松嫩三江平原湿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地理科学,1997,17(增刊):389~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