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1998, Vol. 18 ›› Issue (3): 249-254.doi: 10.13249/j.cnki.sgs.1998.03.249
郝永萍1,2, 方小敏2, 奚晓霞3, 胡双熙2, 管东红2
收稿日期:
1996-06-03
修回日期:
1997-02-06
出版日期:
1998-05-20
发布日期:
1998-05-20
基金资助:
Hao Yongping1,2, Fang Xiaomin2, Xi Xiaoxia3, Hu Shuangxi2, Guang Donghong2
Received:
1996-06-03
Revised:
1997-02-06
Online:
1998-05-20
Published:
1998-05-20
摘要: 柴达木盆地东缘典型剖面(古)土壤及其黄土母质的宏观特征和理化分析表明,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曾有几次较大的波动,反映了全球冰量影响的气候波动以及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弱变化特征.揭示出气候变化过程中温度和降水并不同步,温度主要受地球轨道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的影响;降水则主要取决于冬、夏季风的强弱对比关系.夏季风盛行时,降水丰沛.间冰段古土壤Sm的土壤发生特征和强度,揭示了除低温引起的蒸发减少外,降水丰沛也是导致5~3万a左右气候相当湿润的重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
郝永萍, 方小敏, 奚晓霞, 胡双熙, 管东红. 柴达木盆地东缘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古)土壤发生记录[J]. 地理科学, 1998, 18(3): 249-254.
Hao Yongping, Fang Xiaomin, Xi Xiaoxia, Hu Shuangxi, Guang Dongh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ED BY SOIL FORMATION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N EAST REGION OF QAIDAM BASI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18(3): 249-254.
1.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 安芷生,魏兰英.离石黄土中第五层古土壤及其古气候的意义.土壤学报,1980,17(1): 1~9 3. 李吉均,朱俊杰,康建成,等.末次冰期旋回兰州黄土剖面与南极东方站冰岩芯的对比.中国科学(B辑).1990(10):1086~1094 4. 陈克造,鲍勒J M.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盐湖演化.见:中国——澳大利亚第四纪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82~91 5. Kukla G. An Z. Loess stratigraphy on central China. Paleogeogre. Paleoclimat. and Paleoecol. 1989. (72):203~225. 6. Zhou L P. Partly pedogenic origin of magnetic variations in Chinese less. Nature, 1990, (346):737~739. 7. 文启忠.黄土元素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8. 郝永萍.奚晓霞,方小敏,等.西北干早一半湿润区土壤与气候间转化函数的初步研究.见:土壤地质(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9. 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10. 龚子同.土壤地球化学的进展和应用.见:土壤地球化学的进展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1. 刘东生,安芷生,陈明扬,等.最近0.6 Ma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初探.中国科学(D辑),1996,26(2):97~102 12. 李吉均.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第四纪研究.1990 (3) : 198~203 13. 杜乃秋.孙昭宸.等.青海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的孢粉组合及其在地理和植物学上的意义.植物学报,1983,25(3):275~281 14. 张彭熹,张保珍.柴达木盆地近三百万年来古气候环垅演化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1(3):327~335 |
[1] | 王来健, 张绍良, 尹鹏程, 王腊春, 彭山桂. 采煤沉陷湖人工湿地对周边土地价格的溢出效应研究——以徐州市九里湖湿地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34-1242. |
[2] | 孙朋, 巩杰, 贾珍珍, 谢余初. 基于通径分析的酒金盆地绿洲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6): 902-909. |
[3] | 王莉雯, 卫亚星. 基于减小叶片水分影响的湿地芦苇氮浓度高光谱反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 135-141. |
[4] | 陈利顶, 贾福岩, 汪亚峰. 黄土丘陵区坡面形态和植被组合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76-1182. |
[5] | 张永领, 董玉龙, 张东. 在三门峡水库影响下黄河有机碳的输送特征[J]. 地理科学, 2015, 35(7): 912-918. |
[6] | 赵雪雁, 薛冰.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户对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及适应 ——以石羊河中下游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12): 1622-1630. |
[7] | 廖芳均, 赵东升.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与动态模拟[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99-1107. |
[8] | 郗敏, 孔范龙, 吕宪国, 姜明, 李悦. 三江平原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养分特征及效应[J]. 地理科学, 2014, 34(3): 358-364. |
[9] | 李枫, 吴立, 朱诚, 孙伟, 王晓翠, 孟华平, 刘辉, 齐士峥, 龚琪岚, 朱光耀, 周凤琴, 李溯源, 欧阳杰. 江汉平原12.76 cal. 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7): 878-884. |
[10] | 杜会石, 哈斯, 李明玉. 1977~2008年延吉市城市景观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1, 31(5): 608-612. |
[11] | 刘德燕, 丁维新.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1, 31(2): 136-142. |
[12] | 徐明星, 周生路, 王晓瑞, 吴绍华, 曹伟, 张红富. 长江三角洲典型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0, 30(6): 880-885. |
[13] | 董红梅, 赵景波, 宋友桂. 长安少陵塬S4古土壤化学成分与环境变化[J]. 地理科学, 2010, 30(6): 904-909. |
[14] | 李阳兵, 邵景安, 周国富, 龙健.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异性定量研究——以贵州省盘县典型石漠化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7, 27(6): 785-790. |
[15] | 石超艺. 明代以来大陆泽与宁晋泊的演变过程[J]. 地理科学, 2007, 27(3): 414-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