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3, Vol. 23 ›› Issue (1): 49-51.doi: 10.13249/j.cnki.sgs.2003.01.49
薛春汀
收稿日期:
2001-05-23
修回日期:
2001-09-10
出版日期:
2003-01-20
发布日期:
2003-01-20
XUE Chun-Ting
Received:
2001-05-23
Revised:
2001-09-10
Online:
2003-01-20
Published:
2003-01-20
摘要: 亻表口牡蛎礁剖面原位胶结的牡蛎礁层之间有6层粉沙夹层,这一层序被认为是6500~3000 a B.P.多次海面波动的反映,该剖面的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全新世海面研究的重大成果。然而,组成蛎礁的属种长牡蛎和近江牡蛎产于低潮线附近至十余米水深,生活的盐度很广,可以在盐度10‰~30‰的海区栖息。它们在指示沉积物形成的深度上虽有一定意义,但并不是海水深度良好的指示标志。其兴衰不是由于海面变化造成的。泥砂沉积速率的变化是导致牡蛎礁与砂层交替出现的原因。亻表口牡蛎礁剖面既不能反映6500~5000 a B.P.存在高海面,也不能说明5000~3000 a B.P.海面波动频繁。
中图分类号:
薛春汀. 天津宁河县亻表口牡蛎礁剖面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J]. 地理科学, 2003, 23(1): 49-51.
XUE Chun-Ting.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olocene Sea Level Fluctuation and Biaokou Section, Ninghe, Tianj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23(1): 49-51.
[1] 赵希涛,韩有松,李平日,等. 区域海岸演化与海面变化及其地质记录. 赵希涛. 中国海面变化.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44~150. [2] 赵希涛,陈宗镛,朱季文. 结语. 赵希涛. 中国海面变化.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430~433. [3] 薛春汀,成国栋. 渤海西岸贝壳堤及全新世黄河三角洲体系. 杨子庚,林和茂. 中国沿海及近海地区第世纪进程与事件.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117~125. [4] Xue Chunting. Historical chang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J]. Marine Geology, 1993, 113 (3/4): 321-330. [5] Xue Chunting, Zhu Xionghua, Lin Hemao. Holocene sedimentary sequence, foraminifera and osracoda in west coastal lowland of Bohai Sea, China[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 1995, 14(5): 521-530. [6] 成国栋,薛春汀. 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质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 [7] 蔡英亚,张英,魏若飞. 贝类学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 大连水产学院. 贝类养殖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9] 张 玺,齐钟彦,李洁民,等. 南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10] 齐钟彦,马绣同,王祯瑞,等. 黄渤海的软体动物[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11] 韩有松. 牡蛎礁与新河古海岸线[J]. 海洋科学季刊,1980,第16集:59~66. [12] Ekdale A A, Bromlei R G, Permberton S G. Ichinology—the Use of Trace Fossils in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M]. Tulsa: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1984. [13] 李广雪,薛春汀. 黄河三角洲的生物逃逸构造[J]. 沉积学报,1992,10(2):88~93. [14] 刘爱菊,张延廷,黄易畅. 河北省海岸带潮汐特征[J]. 黄渤海海洋,1986, 4(3): 1~7. [15] 天津市地质矿产局. 天津市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259. |
[1] | 索安宁, 曹可, 马红伟, 王权明, 于永海. 海岸线分类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15, 35(7): 933-937. |
[2] | 马立杰, 杨曦光, 祁雅莉, 刘艳霞, 张金枝. 胶州湾海域面积变化及原因探讨[J]. 地理科学, 2014, 34(3): 365-369. |
[3] | 朱高儒, 许学工. 渤海湾西北岸1974~2010年逐年填海造陆进程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8): 1006-1012. |
[4] | 王颖, 季小梅. 中国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环境特征与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2): 129-135. |
[5] |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黄山. 古海蚀与相似地形的区别:形态与成因——以广东黄圃海蚀遗迹为例[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90-395. |
[6] | 吴小根, 王爱军. 人类活动对苏北潮滩发育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05, 25(5): 614-620. |
[7] | 朱晓华, 蔡运龙.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与自组织临界性特征[J]. 地理科学, 2004, 24(3): 264-269. |
[8] | 刘永学, 张忍顺, 李满春. 应用卫星影像系列海图叠合法分析沙洲动态变化——以江苏东沙为例[J]. 地理科学, 2004, 24(2): 199-204. |
[9] | 朱晓华, 杨秀春. GIS支持的中美澳海岸线分维及其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89-693. |
[10] | 朱晓华, 王建, 陈霞. 海岸线空间分形性质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1): 70-75. |
[11] | 王庆. 全新世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海面变化的河流地貌响应[J]. 地理科学, 1999, 19(3): 225-2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