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怀仁、徐馨: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期1980年.
[2] 杨怀仁、陈西庆:中国晚第四纪古环境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五集),地质出版社,1988年.
[3] 杨达源:江南的晚更新世风成砂丘,中国沙漠,5(4),1986年.
[4] 杨达源、冯文科、赵希涛:中国东部晚更新世的环境变化,地理科学,7(4),1987年.
[5]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V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海洋学报,10(5),1988年.
[6]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中国科学(B辑),11期,1988年.
[7] 吴钖浩: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更新世云杉冷-杉植物群记录的古温度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6号,1985年.
[8] 吴钖浩:庐山冰期气候可以发育冰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丛,4期,1988年.
[9] 冯文科、薛万俊、杨达源:南海北部晚第四纪地质环境,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年.
[10] Verstappea,H.Th.:Quaternary climatic chaag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SE Asia,Geojournal 4(1),45-54,1980.
[11] CLIMAP Project Members:The surface of the Ice-Age earth’.Science,191,1131-1137, 1976.
[12] 谢又予、吴淑安:九江-庐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地理集刊,13号,科学出版社,1981年.
[13] 郑美滋:从汉寿地区的抱粉组合看洞庭湖的第四纪气候波动,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五集),地质出版社,1988年.
[14] 俞锦标、韩辉友:贵州普定穿洞古人类活动时期的地理环境研究,同文献〔13)1988年.
[15] 吴标云:南京下蜀黄上沉积特征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5(2),1985年.
[16] 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17] 郭旭东:中国第四纪冰斯气候与环境探讨,地理科学,8(2),1988年.
[18] 李吉钧、文世宣等: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中国科学,6期,1979年.
[19] 郑本兴、施雅风:珠穆朗玛峰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第四纪地质,科学出版社,1976年.
[20] 李炳元、王富葆等:西藏第四纪地质,科学出版社,1983年.
[21] 黄姜侬、方家殊等:南京下蜀黄土沉积时代的研究,地质论评,34(3),1988年.
[22] Prell, W.L.et al.:Surface circulation of the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approximately 18000yr B.P.,Quaternary Res,, 14, 309-336, 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