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1, Vol. 21 ›› Issue (4): 368-372.doi: 10.13249/j.cnki.sgs.2001.04.368
周厚云, 余素华, 郭国章
收稿日期:
2000-09-13
修回日期:
2001-06-07
出版日期:
2001-07-20
发布日期:
2001-07-20
基金资助:
ZHOU Hou-yun, YU Su-hua, GUO Guo-zhang
Received:
2000-09-13
Revised:
2001-06-07
Online:
2001-07-20
Published:
2001-07-20
摘要: 综合考虑矿物、元素地球化学和孢粉等多方面的资料,对珠江口北岸SX97孔揭示的7000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提出了一种5阶段划分方案,这种阶段性在SX97孔的各项指标上均有很好的对应,也与华南地区基于海岸沙丘、海滩岩和海相沉积地层等的早期研究成果能较好地对应。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气候环境变化中的流域响应,发现SX97孔揭示出气候环境变化中有很好的流域响应。如当气候环境偏湿偏热时,流域风化作用更加强烈,有更多的铁元素流失,同时流域植被更发育,对降水有更好的缓冲作用,导致河口沉积物中含有更多的铁元素(包括二价铁和三价铁)、更少石英矿物和更多粘土矿物。当气候环境偏干偏凉时则相反。
中图分类号:
周厚云, 余素华, 郭国章. 珠江口SX97孔7000a B.P.的气候环境变化及流域响应[J]. 地理科学, 2001, 21(4): 368-372.
ZHOU Hou-yun, YU Su-hua, GUO Guo-zhang. Core SX97: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70000 a B.P. and Drainage Respons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21(4): 368-372.
[1] 张虎男.断块型三角洲[J].地理学报,1980,35(1):58~67. [2] 钟建强,聂颂平.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与区域稳定性分析[J].热带海洋,1991,10(4):29~36. [3]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岩石地层[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212. [4] 余素华,杨晓强,周厚云,等.深圳湾北岸新民孔的Q33-Q41气候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4):109~113. [5] 张玉兰,余素华.深圳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2):109~114. [6] 吴正,吴克刚,黄山,等.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岸沙丘研究[J].中国科学(B),1995,25(2):211~218. [7] 吴正,等.华南海岸风沙地貌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8~118. [8] 黄镇国.中国、日本晚更新世海岸古沙丘之比较[J].热带地理,1993,13(1):1~12. [9] 李平日.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8(4):21~29. [10] 王建华.华南沿海全新世海滩岩的特征及其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1):111~122. [11] 刘以宣,詹文欢,陈欣树.南海晚近海平面变化与构造升降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3):24~33. [12] 黄玉昆,夏法,邹和平,等.从顺德北窖ZK3钻孔资料看珠江三角洲的演变[J].热带地貌,1995,16(2):22~30. [13] 王绍鸿,杨建明.闽江下游及临近地区冰后期海平面变动[J].海洋学报,1990,12(1):64~74. [14] 杨建明,郑晓云.福建沿岸6000年来的海平面波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10(4):67~75. [15] 曾从盛,杨建明.福建古牡蛎礁与海面海岸线变动[J].热带海洋,1991,10(4):22~27. [16] 江大勇,杨守仁.浙江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动物群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14(4):53~59. [17] 张伟强,黄镇国.台湾沿岸全新世海平面波动[J].热带地理,1996,16(3):226~235. [18] 王开发,蒋辉,张玉兰,等.南海及沿岸地区第四纪孢粉藻类与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32~44,80~101. [19] 陈木宏,赵焕庭,温孝胜,等.伶仃洋L2和L16孔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14(1):11~21. [20] 郑卓,李前裕.韩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古气候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1):161~172. [21] 杨作升.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中粘土的矿物组合、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区气候环境关系[J].海洋与湖沼,1988,19(4):336~346. [22]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3] 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等.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38~57,127~165. [24] 吴志峰.华南花岗岩红色风化壳崩岗侵蚀研究[J].热带地貌,1997,12(2):23~52. [25] 李平日.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78. |
[1] | 高超, 王随继. 黄河青藏高原网状河段不同流量下活动河道的分布规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618-627. |
[2] | 颜阁, 梁收运, 赵红亮. 基于GIS的斜坡单元划分方法改进与实现[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64-1770. |
[3] | 杨林, 董玉祥, 黄德全, 张雪琴, 杜建会. 海岸沙席形态及近表层沉积物粒度对台风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43-1250. |
[4] | 杜会石, 张爽, 陈智文. 图们江下游圈河流域河岸沙丘动态变化[J]. 地理科学, 2017, 37(3): 400-405. |
[5] | 张建, 胡小飞, 耿豪鹏, 陈殿宝, 潘保田. 钻孔及现代河流重矿物特征揭示的更新世以来酒东盆地水系演化历史[J]. 地理科学, 2017, 36(10): 1595-1604. |
[6] | 胡春生, 吴立, 杨立辉. 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沉积环境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6): 951-958. |
[7] | 师长兴. 黄河上游内蒙古段河床演变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95-901. |
[8] | 齐述华, 熊梦雅, 廖富强, 刘贵花, 郑海金.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泥沙收支平衡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88-894. |
[9] | 孙禹, 杜会石, 刘美萍, 哈斯. 风蚀坑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5, 35(7): 898-904. |
[10] | 张正偲, 董治宝. 横向沙丘表面气流湍流特征野外观测[J]. 地理科学, 2015, 35(5): 652-657. |
[11] | 潘志新, 彭华. 国内外红层分布及其地貌发育的对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12): 1575-1584. |
[12] | 周娜, 张春来, 邹学勇, 吴晓旭, 张峰. 地形对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护体系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4, 34(7): 889-896. |
[13] | 董玉祥, 黄德全. 海岸新月形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典型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7): 863-869. |
[14] | 杨岩岩, 刘连友, 屈志强, 张国明. 新月形沙丘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4, 34(1): 76-83. |
[15] | 张志刚, 王建, 白世彪, 徐孝彬, 常直杨. 地表岩石侵蚀速率对宇生核素暴露测年影响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1): 116-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