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锡畴,马学慧.我国沼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1988.8(1),1~9.
[2] 黄锡畴.试论沼泽的分布和发育规律,地理科学,1982,2(3),193~200.
[3] 马学慧.我国沼泽的特点与开发.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38~41.
[4] Ma Xuehui, Liu Xingtu,Wang Rongfen.China's Wetlands and 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Ecologicxl Engineering,1993, (2). 291~301.
[5] 马学慧,牛焕光.中国的沼泽.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 扬永兴,刘兴土,韩顺正,等.三江平原沼泽区“稻-苇-鱼”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研究.地理科学,1993.13(1),41~48.
[7] 钟功甫.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一个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地理学报,1980,35(3).
[8] 钟功甫.对珠江三角洲桑荃鱼塘系统的再认识.热带地理,1984,4(3),129~135.
[9] 钟功甫.基塘系统的待征及其实践慈义.地理科学,1981,8(1),12~17.
[10] 张文芬.大小兴安岭山区沼泽及其林业利用.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98~206.
[11] 孙广友.张文芬.张家驹等.若尔盖高原沼泽生态环境及其合理开发的研究.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 305~314.
[12] 赵魁义,王德斌,宋海远.西藏沼泽的初步研究.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27~235.
[13] 杨福明.若尔盖高原沼泽植被类型及其利用,中国草原.1986(4).
[14] 易富科,李祟(白嵩),郑宣风等.三江平原沼泽类型及其开发利用.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89~96.
[15] 牛焕光,马学慧.我国的沼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885.790~52.
[16]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三江平原沼泽.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7] 李祟(白嵩),易富科,郑宣风等.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沼泽区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452~462.
[18] 沼泽研究室泥炭组.吉林省泥炭资源.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16~225.
[19] 孟宪民,牛焕光,宋海远.三江平原地区泥炭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81~187.
[20] 刘兴土.我国沼泽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3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