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4, Vol. 34 ›› Issue (11): 1353-1360.doi: 10.13249/j.cnki.sgs.2014.011.1353
收稿日期:
2013-08-08
修回日期:
2013-11-25
出版日期:
2014-11-10
发布日期:
2014-11-1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伯华(1979-),男,湖北黄冈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学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Bo-hua LI1,2(), Pei-lin LIU1,2, Yin-di DOU2, Peng WANG2
Received:
2013-08-08
Revised:
2013-11-25
Online:
2014-11-10
Published:
2014-11-10
摘要:
以系统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自组织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等3个方面总结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将旅游要素流的时空变换作为主要驱动因子,构建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模型,其演变过程经历了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驱动力量和作用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居效应有差异。其中,入侵过程可看做是旅游要素流的空间集聚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影响;竞争过程实质上是分化过程和共生过程的统一;反映过程是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与调整;调控过程是厘清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格局与旅游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王鹏.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53-1360.
Bo-hua LI, Pei-lin LIU, Yin-di DOU, Peng WA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of Edge Type of Scenic Spot: A Case Study of “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1): 1353-1360.
表1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过程及其人居效应"
演变过程 | 核心与边缘 关系 | 演变动力 | 人居效应 | |||
---|---|---|---|---|---|---|
动力 | 类型 | 空间形态 | 社会文化 | 生态环境 | ||
入侵过程 | 核心景区主导 | 核心区旅游 要素回流 | 外生型(自上而下) | 乡村旅游地聚落空间点状布局,村落空间无序发展 | 城市文化的入侵,乡村文化的衰退 | 乡村旅游地环境资源粗放式开发 |
竞争过程 | 核心景区与边缘区相互竞争 | 边缘区人居 系统响应 | 内生型(自下而上) | 聚落空间分异加剧,旅游 点衰落和繁荣更替加快, 村落景观特色丧失 | 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居民阶层分化,城乡文化冲突问题突出 |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 |
反应过程 | 两大系统的适应与调整 | 两大系统相 互作用 | 内生型和外 生型并重 | 地域空间结构重构步伐 加快,聚落景观和人居 空间面临全面转型的 挑战 | 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社会关系网络由封闭的、内向的形态向开放的、外向的形态演变 | 人居建筑样式、景观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均有向旅游城市方向转化的趋势 |
调控过程 | 政府主导下的和谐共生 | 外部力量的 介入 | 外生型(自上而下) | 聚落空间、人居空间功能 分区明显,空间布局合理 | 社区文化转型,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多元化的文化现象共存 | 景观生态有序发展,土地资源、环境资源集约型利用 |
[1] |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5(3):8~10. |
[2] | 杨蜜蜜,龙茂兴,刘建平.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生态经济,2009,(1):142~144. |
[3] | 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33(5):66~68. |
[4] | 周侃,蔺雪芹.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J].人文地理,2011,26(3):76~82. |
[5] | 雷振东. 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
[6] | 李志刚.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7] | 李伯华,曾菊新.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84~88. |
[8] | 李钰,王军.陕北旱作农业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8~13. |
[9] | 杨锦秀,赵小鸽.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22~26. |
[10] | 邓玲,侯欢欢.社会学视角下城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6):239~241. |
[11] | Bunce M.Rural settlement in an urban world[M].New York: Martins Press,1982. |
[12] | Dahms F.Settlement evolution in the arena society in the urban field[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8,14(2):299~320. |
[13] | Schnaiberg J, Riera J, Turner Metal.Explaining human settlement patterns in a recreational lake district: Vilas County,Wisconsin,US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30(1):24~34. |
[14] | Wiley J.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merica[J].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uion,1998,32(2):199~207. |
[15] | 万静. 旅游业对风景旅游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58~62. |
[16] | 张骏,古风,卢凤萍.基于人居环境资源视角的城市旅游吸引力要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3):556~563. |
[17] | 杨兴柱. 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J].旅游学刊,2011,26(11):9~10. |
[18] | 卢松,张捷,李东和,等.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J].地理学报,2008,63(6):646~656. |
[19] | 胡小海,黄震方.旅游地居民文化保护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34(2):100~106. |
[20] | 苏勤,钱树伟.世界遗产地旅游者地方感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8):1137~1148. |
[21] | 唐晓云,叶琴.近30年来国内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9):14~24. |
[22] | 刘沛林,于海波.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J].地理科学,2012,32(11):1304~1310. |
[23] |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 |
[24] | 陆林,鲍捷,凌善金,等.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1066~1074. |
[25] | 杨春宇,黄震方,毛卫东.基于系统科学的旅游地演化机制及规律性初探[J].旅游学刊,2009,24(3):55~62. |
[26] | 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34(2):186~190. |
[27] | 谢莉,杨载田.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J].地理科学,2011,31(5):627~633. |
[28] | 池静,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7):17~23. |
[29] | 卢松,陆林,徐茗,等.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J].地理科学,2005,24(4):581~590. |
[30] | 左冰,保继刚.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J].旅游学刊,2012,27(2):23~31. |
[31] | 李兆磊,吴群琪,张雅琪.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物流系统演化机理[J].长安大学学报,2010,12(4):34~37. |
[32] |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等.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4):515~524. |
[1] | 张春梅, 李雪铭. 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J]. 地理科学, 2021, 41(1): 92-99. |
[2] | 李雪铭,郭玉洁,田深圳,白芝珍,刘贺.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208-1218. |
[3] | 王文辉, 白冰, 张茵. 相对剥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研究——以江西婺源县李坑、思溪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11): 1814-1821. |
[4] | 王玉娟, 杨山, 吴连霞. 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研究——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156-1164. |
[5] | 杨晴青, 陈佳, 李伯华, 朱媛媛.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2): 195-205. |
[6] | 毕硕本, 凌德泉, 计晗, 沈香, 王军. 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人居环境宜居度指数模糊综合评价[J]. 地理科学, 2017, 37(6): 904-911. |
[7] | 谷永泉, 杨俊, 冯晓琳, 李闯, 李雪铭.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4): 410-418. |
[8] | 李雪铭, 田深圳. 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12): 1495-1501. |
[9] | 李雪铭, 张英佳, 高家骥. 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33-1040. |
[10] | 马仁锋, 张文忠, 余建辉, 王岱, 谌丽. 中国地理学界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470-1479. |
[11] | 李雪铭, 晋培育.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21-529. |
[12] | 段学军, 田方. 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市域人口增长调控分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45-52. |
[13] | 李雪铭, 李明. 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分析[J]. 地理科学, 2008, 28(6): 742-747. |
[14] | 甄峰, 赵勇, 郑俊, 赵国栋.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研究——唐山、秦皇岛乡村个案分析[J]. 地理科学, 2008, 28(4): 464-470. |
[15] | 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 地理科学, 2007, 27(1): 17-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