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分析

  • 王兆峰 ,
  • 余含
展开
  •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作者简介:王兆峰(1965-),男,湖南桑植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12-08-25

  要求修回日期: 2012-11-09

  网络出版日期: 2013-01-3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科基金课题(41261032)、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10YJA790193)、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166)资助

Disparity of Regional Response of Tourism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

  • WANG Zhao-feng ,
  • YU Han
Expand
  • Business Colleg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Received date: 2012-08-25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2-11-09

  Online published: 2013-01-31

Copyright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摘要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区域响应差异是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1996~2010年西南五省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等指标,分析了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其旅游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揭示各省市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的区域响应,研究发现:①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比较快,各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省市区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较快,由1996年的39.47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38.94亿元,区际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变异系数波动不大,并在波动中缓慢下降。② 西南五省市区同一阶段不同省市区具有不同的响应类型;同一省市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响应类型;旅游收入响应类型和旅游客流量响应类型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3个方面对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进行了阐释,提出未来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突破的关键是从旅游资源依赖型模式向产业依赖型模式转变。

本文引用格式

王兆峰 , 余含 . 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 33(3) : 322 -328 . DOI: 10.13249/j.cnki.sgs.2013.03.322

Abstract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disparity of the regional tourist economy and regional response is a core content of tourism research.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parity′s feature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 by indicators of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primacy ratio based on statistic data of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and tourist passenger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 has an overally fast but not balanced development rate of domestic tourism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 An absolute gap in the region is rising more and more faste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s in fluctuation and being a drop trend. The five region have different response types in the same development stage with various features for each region. Meanwhile the responses of tourism income and tourist passengers is not the same too. Tourism resoures, eco-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ransport location are thre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ducing the above results.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e key of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is to transform the mode from tourism resources dependent to tourism industry mode.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的提高,居民国内旅游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资料显示,1996~2010年国内旅游经济呈直线增长,旅游收入从1 638.4亿元增长到1.26万亿元,增长7.6倍;旅游客流量从6.4亿人次增到21亿人次。在国内整体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西南地区旅游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旅游收入和旅游客流量均大幅提升。西南五省区旅游收入均值由1996年的41.26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53亿元,旅游人次均值由1996年的1 818.2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4 125.06万人次。受地方政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投资、地区经济、交通区位等方面的影响,西南各省区国内旅游发展态势差异明显。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2010年,四川省国内旅游收入达1 862亿元,而处于西南地区末位的西藏自治区仅65亿元;就国内旅游发展速度而言,贵州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速为47%,而云南省处于末位的云南省的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速为23%,两者的年均增长速度相差24%。
学者们对于旅游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的研究比较多,具体包括旅游规模区域差异、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资源赋存和竞争力等方面,研究方法采用了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等方法进行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依然是研究的核心,涉及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变特征两方面[2~7],国家、省级旅游规模分布差异[8~1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新格局[13];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梯度差异,但随着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快速增长,梯度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而区域响应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引出的新概念,近年来逐渐成为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杨达源教授的《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可视为这个领域的代表性的学术专着[14]。近来,研究者将“区域响应”概念和思想应用到旅游研究 [15~17]。本文借鉴区域经济空间不平衡相关研究方法,以1996~2010年西南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客流量为基础,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指标,分析西南地区国内旅游区域响应差异,为西南地区旅游发展及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选取西南地区滇、黔、川、渝、藏5个省市区1996 ~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统计数据,采用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指标定量研究西部五省市区旅游收入和旅游客流量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及离散程度,并运用首位度指标反映省际旅游的集中度。分析西南地区国内旅游动态差异及区域响应,基础数据来源于各省市历年的统计年鉴 [18~22]

2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发展响应差异

2.1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分析

根据计算得出西南五省区1996~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图1)和西南地区五省市区接待客流量的标准差、差异系数和首位度(表1)。结合图1表1可以看出,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
Fig.1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of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in Southwest China

图1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收入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

Table 1 The difference and changes of domestic tourist traffic in southwest

表1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客流量差异及变动

年份
(年)
旅游人次量
标准差(万人)
旅游人次变异
系数
首位度
1996 1 370.49 0.75 1.85
1997 1 404.61 0.70 1.67
1998 1 608.12 0.70 1.60
1999 1 876.12 0.72 1.37
2000 2 009.76 0.70 1.41
2001 2 046.08 0.70 1.39
2002 2 761.98 0.72 1.41
2003 3 195.72 0.80 1.62
2004 4 250.30 0.84 1.90
2005 4 857.49 0.83 1.92
2006 5 981.43 0.83 2.15
2007 6 580.50 0.78 2.07
2008 6 158.05 0.67 1.7
2009 7 584.48 0.66 1.8
2010 9 428.66 0.67 1.67
2.1.1 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都很大。反映西南地区区域国内旅游收入绝对差异的标准差在2010年达到了638.94,该年四川省的旅游收入居于首位,其国内旅游收入为1 862亿元,而居于末尾的西藏自治区国内旅游收入仅为65.1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8.58倍。反映地区旅游收入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也是非常大的,在最低的2008年也达到了0.66。从旅游人次方面看,反映区域国内旅游人次绝对差异的标准差在2010年为9 428.66万人次,该年四川省的国内旅游人次居于首位,其国内旅游人次为27 100万人次,西藏自治区居于末位,其国内游客人次仅为662.31万人次,前者为后者的40.91倍。反映区域旅游人次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在最低的2009年为0.66。这些都表明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省市区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2.1.2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
西南地区五省市区旅游收入从1996年的39.4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638.94亿元,2010年是1996年的16.18倍,其标准差15 a来一直处于扩大的趋势。这说明西南地区国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距在逐年拉大;1997年,四川省国内旅游客流量居西南地区首位,接待游客量为3 838万人次,而居于末位的西藏自治区国内游客接待量仅为25.05万人次,前者是后者的153倍。2010年,四川省国内游客接待量为27 100万人次,是西藏游客接待量的40.92倍,但是国内旅游经济的省际差距相对较小,考虑西南地区旅游客流量标准差指标,总体来说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速度比较快。
2.1.3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
图1表1可以看出西南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客流量的变异系数在波动中缓慢降低。1996~2010年,西南地区旅游客流量首位度不断处于变动中,且变化幅度较大,介于1.37~2.15之间,这充分说明西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是存在一种顶端优势,四川省的国内旅游竞争力十分强大。但是自2008年以后,西南地区旅游客流量首位度在呈现一种下降的态势,说明西南地区国内旅游顶端优势随着各个省市区旅游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在逐渐下降。四川省的国内旅游竞争力优势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2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是指在全国旅游业高速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地旅游业在政策推进、旅游投资、资源开发、市场营销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与区域差异不同的是,区域响应强调的是动态发展过程,不同省份旅游发展基点不同,旅游发展速度对其未来旅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基期值、增长倍数、平均增长率3个指标,分2个时段测定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并根据其增长类型来划分其响应类型。
2.2.1 西南地区旅游客流量增长的区域响应差异
表2反映西南地区五省市区国内旅游客流量区域响应统计结果,本文依据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大小,将各省市区国内旅游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增长类型,这是旅游业发展区域响应的综合反映。
第一阶段是从1996~2001年,西南五省国内客流量增长了2.04倍,年均增长率为14.5%,旅游客流量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然而各省的国内旅游客流量区域响应差异比较大。本文依据1996年的国内旅游客流量作为基期值,将5省的国内旅游客流量发展的起点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西藏接待国内旅游客流量≤1 000万,国内旅游经济起点低;贵州、重庆接待国内旅游客流量≤2 000万,国内旅游经济起点居中;云南、四川接待国内旅游客流量>2 000万,国内旅游经济起点高。依据接待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倍数划分为3类:贵州、四川接待旅游客流量增长倍数≤2,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相对缓慢,云南、西藏接待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倍数≤2.5,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居中;重庆接待旅游客流量增长倍数>2.5,国内旅游增长速度高。依据旅游客流量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双指标组合,将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均为高或者其中一高一中定为高响应类型;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均为低或者其中一中一低定为位低响应类型;其他定为中响应类型,定性反映5省市区国内旅游客流量的区域响应。根据这一标准西藏、贵州是低响应,四川是中响应,重庆、云南是高响应。
第二阶段是从2002~2010年,西南五省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了5倍,年均增长率为22.5%。依据西南五省各省份2002年接待旅游客流量基期值的大小,将国内旅游起点划分为3种类型:云南、四川国内旅游客流量>5 000万,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起点高;重庆、贵州旅游国内旅游接待客流量≤5 000万,国内旅游业起点居中;西藏国内旅游≤1 000万,国内旅游经济起点低。依据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倍数划分为3类:云南、重庆旅游客流量增长倍数≤3.5,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相对缓慢,四川、贵州旅游客流量增长倍数≤6,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速度居中;西藏旅游客流量增长倍数>6,国内旅游增长速度高。依据旅游客流量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双指标组合,将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均为高或者其中一高一中定为高响应类型;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均为低或者其中一中一低定为位低响应类型;其他定为中响应类型,定性反映5省市区国内旅游客流量的区域响应。根据这一标准,在这一阶段,西藏、贵州由低响应变为中响应,四川由中响应变为高响应,而云南则由高响应变为了中响应,重庆由高响应变为低响应。
Table 2 Regional response of domestic tourism traffic in southwest five provinces

表2 西南五省国内旅游客流量区域响应

地区 第一个阶段(1996~2001年) 第二个阶段(2002~2010年)
基点值(万人) 增长倍数 平均增速 增长类型 响应类型 基点值(万人) 增长倍数 平均增速 增长类型 响应类型
西藏 25.1 2.2 17.9 低起点中增长 低响应 72.5 9.1 39.4 低起点高增长 中响应
云南 2 027 2.3 17.9 高起点中增长 高响应 5 110.1 2.7 13.2 高起点低增长 中响应
贵州 1 800 1.2 3.1 中起点低增长 低响应 2 200.3 5.8 23.8 中起点中增长 中响应
四川 3 838 1.7 10.6 高起点低增长 中响应 7 217.9 3.8 18.7 高起点中增长 高响应
重庆 1 401 2.8 23.2 中起点高增长 高响应 4 620 3.5 17.5 中起点低增长 低响应
2.2.2 西南地区旅游收入增长的区域响应差异
表3为西南五省市区国内旅游收入区域响应的统计结果。 1996~2001年,西南五省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4.9倍,年均增长率21%,旅游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然而各省的国内旅游收入区域响应差异比较大。本文以五省1996年的国内旅游收入作为基期值,将五省的国内旅游发展的起点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西藏和贵州国内旅游收入≤1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起点低;云南、重庆国内旅游收入≥4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起点居中;四川国内旅游收入≥8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起点高。依据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倍数划分为3类:四川旅游收入增长倍数≤3.5,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云南、重庆旅游收入增长倍数≤4.5,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居中;西藏、贵州旅游收入增长倍数≥4.6,国内旅游增长速度高。依据旅游收入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双指标组合,将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均为高或者其中一高一中定为高响应类型;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均为低或者其中一中一低定为位低响应类型;其他定为中响应类型,定性反映5个省市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区域响应。根据这一标准该阶段西南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响应类型均为中响应。
2002~2010年,西南五省旅游收入增长了7.06倍,年均增长率为28.4%。依据西南五省各省份2002年旅游收入基期值的大小,将国内旅游起点划分为3种类型:云南、四川国内旅游收入≥25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起点高;重庆、贵州旅游国内旅游收入≥90亿元,国内旅游业起点居中;西藏国内旅游收入≤10亿元,国内旅游经济起点低。依据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倍数划分为3类:云南、重庆旅游收入增长倍数≤5,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四川旅游收入增长倍数≤9,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居中;西藏、贵州旅游收入增长倍数≥10,国内旅游增长速度高。依据旅游收入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双指标组合,将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均为高或者其中一高一中定为高响应类型;基期值和增长速度均为低或者其中一中一低定为位低响应类型;其他定为中响应类型,定性反映五省市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区域响应。根据这一标准这一阶段重庆由中响应变为低响应,云南、西藏仍旧是中响应,贵州、四川则由中响应变为高响应。
根据西南五省区1996~2001年和2002~2010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响应差异分析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响应具有以下特征:① 同一阶段不同省市区具有不同的响应类型。例如在1996~2001年这一阶段,云南和重庆旅游客流量响应类型为高响应,四川为中响应,而西藏和贵州为低响应。② 同一省市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响应类型也不同。例如重庆旅游客流量的区域响应在第一阶段为高响应,到第二阶段则演变为低响应。③ 西南各省市区旅游收入和旅游客流量响应类型不相同。在第一阶段,各省市区的旅游收入均为中响应类型,而第一阶段云南重庆旅游客流量响应类型为高响应,四川为中响应,西藏和贵州为低响应。
Table 3 Regional response of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in five provinces of Southwest China

表3 西南五省国内旅游收入区域响应

地区 第一个阶段(1996~2001年) 第二个阶段(2002~2010年)
基点值/万 增长倍数 平均增速 增长类型 响应类型 基点值/万 增长倍数 平均增速 增长类型 响应类型
西藏 0.78 4.7 40.1 低起点高增长 中响应 5.6 11.8 46.6 低起点高增长 中响应
云南 55 4.1 35.1 中起点中增长 中响应 255 3.6 17 高起点低增长 中响应
贵州 8.5 8.9 72.9 低起点高增长 中响应 99.9 10.5 34.5 中起点高增长 高响应
四川 99 3 27.2 高起点低增长 中响应 363.6 5.1 23.3 高起点中增长 高响应
重庆 43 3.8 30.8 中起点中增长 中响应 201.5 4.3 20.8 中起点低增长 低响应

3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影响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省市区际旅游业发展的绝对差距逐年扩大。这一空间差异的形成主要归结于3种影响因素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第一是旅游资源禀赋,特别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发展入境旅游的物质基础[10]。主要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造成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重要基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会从旅游产品竞争力方面影响旅游区域响应差异;第二是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决定了地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旅游业的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对当地旅游产业结构会产生重大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的层面对区域旅游差异产生影响;第三是地域的区位交通条件,它对游客进入的可达性产生影响,区位交通条件会从旅游客源市场方面对区域旅游产生影响(图2)。
Fig.2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difference regional response in domestic tourism of Southwest China

图2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区域响应差异影响机制

3.1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禀赋是旅游收入差异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地区旅游业初期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有无吸引力的资源。资源的空间差异是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区域差异比较明显,空间分布不均匀。本文以西南地区各省市2001~2010年的A级景点数量作为数据基础,运用公式R=5.0X1+ 2.5X2+1.5X3+0.75X4+0.25X5计算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4]。式中R代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标;X1X2X3X4X5分别为5A、4A、3A、2A、A景点的个数;5.0、2.5、1.5、0.75、0.25分别是5A、4A、3A、2A、A景点的权重。根据计算,西南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性很大,2010年,四川省资源丰度指数达161.5,而贵州和西藏的资源丰度指数仅为39和23.5。资源丰度指数的差异由2001年的27.34增长到2010年的63.77,增长了2.3倍。利用SPSS分析可知,西南各省市区旅游收入和旅游资源丰度相关性很强(表4)。四川省的旅游资源丰度和国内旅游收入相关性最强,达0.892,相关性最差的西藏地区为0.707。造成这一相关性差异的原因除了受西南地区各省市区本身资源禀赋品质差异影响外,还受到各省市区对本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创新旅游产品程度有关。西藏自治区一方面本身区域内4A级和4A级以上的旅游景点相对比四川省少,另一方面受区域经济和交通的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很多景点仍旧处于“藏在深山人不知”的状态,没能给当地旅游经济产生强烈的影响。而四川,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神奇的九寨”更是享誉全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西南地区整体旅资源丰度和旅游收入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4,达到显著水平为0.01的显著相关标准。这充分说明西南地区各省市区国内旅游收入与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呈现较高的吻合度,也就是说,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地域旅游资源丰富程度是较为符合的,显示了区域旅游资源丰度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笔者使用SPSS软件构建了西南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资源丰度之间的拟合直线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 104.804+8.840x。假设某省市区增加一个5A级景区(相当于资源丰度指数增加5),则该省市区旅游收入增加44.2亿元。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西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处在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资源禀赋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正是由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区域旅游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四川省旅游业在西南地区一区独大,外围相对弱小的旅游收入和旅游客流量的空间差异格局。

3.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收入差异变动密切相关,至少从两个方面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越多,参与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其发展必须具备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西南地区各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2010年四川省的GDP达16 898.6亿元,而西藏自治区GDP仅为507.46亿元,两者相差33倍。各省市区的GDP的标准差也由1996年的1 090.5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 039亿元,增长了5.5倍。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西南地区各省市区旅游收入和各地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各省市区的GDP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关性均达0.9以上,重庆市GDP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关性最高,相关性达0.997,相关性最差的西藏自治区国内旅游收入与自治区GDP相关性也达0.939(表4)。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省市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产生很大差异,也影响了各省市区对辖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从而对西南地区国内旅游区域响应差异产生影响。
西南地区整体的旅游收入和地区GDP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6,这充分说明与旅游资源丰度相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西南地区旅游收入影响更为显著,也就是说,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实力是较为符合的,显示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使用SPSS软件构建了西南地区旅游收入和地区GDP之间的拟合直线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656.629+0.142x。从公式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地方GDP增长5亿元,则该省市区的旅游收入增加0.71亿元。这充分说明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促进省市区旅游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近距离的旅游在旅游者出游中是最主要的形式,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省市区际经济发展差距也对西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很大的影响。

3.3 区位交通因素

旅游区位条件会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客源市场,而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区域的可进入性,区位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的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东、中部地区落后,但是经过多年努力,西南很多省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但是受地形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的交通通达性差依然明显。一般来说,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里程数越大,说明交通通达性越好,反之越差。通过分析西南地区各省市区的铁路、公路、高速路以及内河航运里程我们可以看出,5省市区的交通条件与旅游收入排序大体呈现一致。四川省的交通通达性在西南五省市区中最好,2010年四川省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里程达284 035 km,而西藏58 780 km,两者相差4.8倍。五省市区的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里程标准差由1996年的27 619 km增加至2010年的86 479 km,增长了3.1倍。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西南地区各省市区旅游收入和各地区位交通条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表4),各省市区的区位交通条件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关性很强,四川省的相关性最高,达0.976,云南省相关性最差,为0.815。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地质条件的影响。西藏自治区至至今铁路仍只有531 km,很大程度是受地理地质条件的影响。云南省的喀斯特地质为云南的交通建设也带来很大困难。区位交通的区际差异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市场辐射区域和可进入性,影响景点的游客数量,对南地区国内旅游区域响应差异产生影响。
运用SPSS分析可知(表4),西南地区旅游收入与交通条件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西南地区的交通条件与旅游收入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3。通过使用SPSS软件构建了西南地区旅游收入和交通条件的拟合直线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2 187.493+0.007x。从公式可以分析出,某省市区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或者内河航运里程增加1 000 km,其地区旅游收入能增加7亿元。各省市区的区位交通差异会直接对西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很大的影响。
Table 4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n resource abundance index, GDP, traffic conditions and tourism revenue in Southwest China

表4 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GDP、交通条件和旅游收入相关系数

省市区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与旅游收入相关系数 旅游收入与GDP相关系数 旅游收入与交通条件相关系数
云南 0.823 0.989 0.815
贵州 0.884 0.994 0.950
四川 0.892 0.988 0.976
重庆 0.809 0.997 0.866
西藏 0.707 0.939 0.843

4 结 论

本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指数定量分析了1996~2010年西南地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差异性,又依据1996年和2002年基期值,揭示各省市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的区域响应。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西南地区国内旅游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业总体发展比较快,各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省市区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绝对差距逐年扩大,省市区际旅游业发展的相对差距在波动中缓慢缩小。四川省长期以来是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的领头羊,并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垄断性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各地区对旅游经济的重视,西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格局在缓慢改变。
2)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业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96~2001年为平缓增长期,2002~2010年为快速增长期。五省市区国内旅游的增长具有相同的增长趋势,但是受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的差异性影响,各省市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响应差异很大:同一阶段不同省市区具有不同的响应类型;同一省市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响应类型也不同;同时各省市区旅游收入和旅游客流量的响应类型也不相同。
3) 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和响应差异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受各省市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等要素的“生产力空间组合”影响。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与西南地区旅游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0.996,0.983。因此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是旅游资源和区域经济双重依赖型发展模式,未来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突破的关键是从旅游资源依赖型模式向产业依赖型模式转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张广瑞.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J].旅游学刊,2008,23(5):6.

[2]
Fleishera B,Li H,Zhao M Q.Human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2(2):215-231.

[3]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4]
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5]
杨建明. 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J].地理科学,2009,29(4):613~618.

[6]
余凤龙,陆林.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3):124~127.

[7]
沈惊宏,陆玉麒,周玉翠,等.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2,22(10):1220~1228.

[8]
朱竑,吴旗韬.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J].地理学报,2005,60(6):919~927.

[9]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10]
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9):44~48.

[11]
柳百萍. 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J].地理研究,2011,30(8):1520~1527.

[12]
王圣保,姜国华.三江平原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湿地科学,2011,9(4):367~372.

[13]
Kanbur R,Zhang X.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to 1995[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9,27(4):686-701.

[14]
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5]
马丽君. 城市国内客流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4):680~685.

[16]
张毓,孙根年,薛佳.东部沿海国内旅游发展的动态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0,(12) :782~788.

[17]
张建忠,张毓.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与区域响应分析——以黄河-陇海-兰新线为例[J].生态经济,2010,(12):91~94.

[18]
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19]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20]
四川省统计局编纂委员会.四川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21]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22]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