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锡畴, 马学慧. 我国沼泽研究的进展[J]. 海洋与湖沼,1988,19(5):499~504.
[2] 张养贞. 三江平原沼泽土壤的发生、性质与分类[J]. 地理科学, 1981,1(2):171~180.
[3] 宋海远, 夏玉梅. 三江平原古冰丘泥炭地[J]. 冰川冻土, 1988,10(1):76~83.
[4] 汪佩芳, 夏玉梅, 王曼华. 西藏南部全新世泥炭孢粉组合及自然环境演化的探讨[J]. 地理科学, 1981,1(2):144~155.
[5] 马学慧. 我国泥炭性质及发育的探讨[J]. 地理科学, 1982, 2(2):106~116.
[6] 马学慧, 夏玉梅, 王瑞山. 我国泥炭形成时期的探讨[J]. 地理研究, 1987,6(1):31~42.
[7] 黄锡畴. An outline of China’s marshe[C]. In Ma, L J C, Noble A G. The Environment: Chinese and American views. Methuen. New York, 1981.
[8] 黄锡畴. 试论沼泽的分布和发育规律[J]. 地理科学, 1982,2(3):193~201.
[9] 黄锡畴. 沼泽生态系统的性质[J]. 地理科学, 1989, 9(2):97~104.
[10]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沼泽研究室. 三江平原沼泽[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11] 黄锡畴. 中国沼泽研究[C],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2] 杨永兴. 三江平原沼泽发育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J]. 海洋与湖沼, 1990, 21(1):37~38.
[13] 汪佩芳, 夏玉梅. 吉林柳河T302孔孢粉组合及泥炭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0, 14(3):287~292.
[14] 夏玉梅. 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孢粉纪录及泥炭发育和演替过程研究[J]. 地理科学, 1996, 16(4): 337~344.
[15] 朱颜明, 霍文毅. 大兴安岭泥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1997, 17(2): 158~162.
[16] 孙广友. 论若尔盖高原泥炭赋存规律成矿类型及资源储量[J]. 自然资源学报, 1992, 7(4): 334~346.
[17] 杨永兴. 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J].山地学报, 1999, 17(4): 318~323.
[18] 孙广友. 关于湖泊—沼泽相互演化模式的探讨[J]. 海洋与湖沼, 1990,21(5):485~489.
[19] 孙广友.沼泽湿地的形成演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8, (4): 33~35.
[20] 马学慧. 沼泽的沉积环境信息与若干冰后期的环境变化.见:欧阳自远主编,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C].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46~48.
[21] 马学慧. 中国沼泽研究的几个问题[J]. 湖泊科学, 1993,5(1):78~84.
[22] 吕宪国, 黄锡畴. 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J]. 地理科学. 1998, 18(4): 293~293.
[23] 马学慧, 牛焕光. 中国的沼泽[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4] 陈宜瑜. 中国湿地研究[C],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5] 孙广友. 横断山区沼泽和泥炭[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6] 赵魁义, 孙广友, 杨永兴,等. 中国沼泽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7] 刘兴土, 吕宪国. 东北山区湿地的保育与合理利用对策[J]. 湿地科学, 2004, 2(4): 241~247.
[28] 夏玉梅. 大小兴安岭泥炭的孢粉记录及演变过程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0, 17(2): 218~227.
[29] 杨永兴. 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森林沼泽形成、发育与古环境演变[J]. 海洋与湖沼, 2003, 34(1): 74~82.
[30] 贾 琳, 王国平, 刘景双. 长白山圆池泥炭常量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山地学报, 2006, 21(6): 662~666.
[31] 史彩奎, 贾益群, 王国平. 长白山雨养泥炭表层多环芳烃组成分布及来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5): 385~388.
[32] 史彩奎, 贾益群, 王国平. 大兴安岭摩天岭雨养泥炭沼泽多环芳烃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J]. 湿地科学, 2007, 5(3): 260~265.
[33] 孙广友, 罗新正, Turner. 青藏东北部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学研究[J]. 沉积学报, 2001, 19(2):177~181.
[34] 夏玉梅, 汪佩芳. 密山杨木3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J]. 地理研究, 2000, 19(1): 53~59.
[35] 杨永兴, 黄锡畴, 王世岩, 孔昭宸. 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J]. 地理科学, 2001, 21(3): 242~249.
[36] 李取生, 邓 伟.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的形成与演化[J]. 地理科学, 2000, 20(4): 362~367.
[37] 裘善文, 万恩璞, 李凤华,等. 兴凯湖北部平原的发展与湿地的形成[J]. 湿地科学,2007, 5(2): 153~158.
[38] 王国平, 刘景双, 汤 洁, 等.吉林向海沼泽湿地典型剖面沉积及年代序列重建[J]. 湖泊科学,2003,15(3):221~228.
[39] 王国平, 刘景双, 汤 洁. 半干旱区沼泽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J]. 干旱区研究,2003,20(3):211~216.
[40] 王国平, 刘景双. 向海湿地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高分辨沉积记录[J]. 地理科学,2003,23(2):208~212.
[41] 王国平, 张淑芹. 向海湿地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J]. 湿地科学,2003,1(1): 57~62.
[42] 刘兴土, 马学慧. 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对自然环境影响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J]. 地理科学, 2000, 20(1):14~19.
[43] 张树清, 张 柏. 三江平原湿地消长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6): 836~841.
[44] 刘红玉, 吕宪国, 张世奎. 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多样性及其50年变化研究[J]. 生态学报, 2004, 24(7): 1472~1479.
[45] 王海霞, 万忠娟, 于少鹏, 等. 松嫩平原距今150年湿地景观结构重建[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6(2): 75~81.
[46] 郭跃东, 何艳芬. 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 湿地科学, 2005, 3(1):54~59.
[47] 赵魁义, 何池全. 人类活动对若尔盖高原沼泽的影响与对策[J]. 地理科学, 2000, 20(5): 444~449.
[48] 田 昆, 陆 梅, 常凤来, 等. 云南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J]. 湖泊科学, 2004, 16(1): 35~42.
[49] 吕宪国.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50] 吕宪国.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1] 刘兴土. 东北湿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52] 刘兴土, 邓 伟, 刘景双. 沼泽学概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