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960—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首序, 董玉祥
    地理科学    2023, 43 (3): 552-563.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017
    摘要1040)   HTML59)    PDF (3348KB)(236)   

    基于中国主要沿海地区6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的观测数据,采用风蚀气候侵蚀力计算的FAO公式及Mann-Kendall检验模型、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变化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① 沿海地区年际风蚀气候侵蚀力介于0.34~197.32,平均值为38.78,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相近,其季节差异表现为冬季(14.13)>秋季(11.74)>春季(9.99)>夏季(2.57);② 1960—2019年沿海地区年际、季节风蚀气候侵蚀力明显下降但不存在突变点,年际变化的第1主周期为12 a,季节变化主周期则分别为春季和冬季5 a、夏季与秋季26 a;③ 起沙风日数是中国沿海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的主控正向因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则通过影响降水量而间接负向驱动其变化,干旱和降水主要在风速减弱的冬季对风蚀气候侵蚀力产生较弱的负向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从芝加哥、洛杉矶到上海
    古荭欢, 孙斌栋
    地理科学    2023, 43 (2): 185-196.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001
    摘要935)   HTML237)    PDF (1238KB)(485)   

    源自西方的现代城市理论显然无法解释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城市的全部特征。为了使城市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城市社会空间分析为例,聚焦高、中、低3类社会/收入阶层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这一主题,对中国上海、美国芝加哥和洛杉矶3座典型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尝试在捕捉地方性特征的同时提炼有关社会空间的普适性规律,为理论体系补充新的认知。研究表明,与美国“外高内低”的社会空间模式截然相反,中国城市呈现出“内高外低”的典型特征;在演化趋势上,美国城市体现为以低社会阶层邻里扩张为主的“社会空间下沉”,同时在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出现了高社会阶层群体向中心城内核的回流,而中国城市则呈现以中等收入邻里扩张为主的“社会空间上升”,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内核少许高收入居民的外流。中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差异源自两国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别,但都遵循一些共同规律:各国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与城市化阶段相对应的;其差异和演变都可以采用城郊的人口吸引力和交通可达性这样的统一分析框架来理解;背后深层次的动力机制是相同的,本质上都反映了社会地位不均衡在空间上的映射,是优势群体主导区位竞争的空间体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北低山丘陵典型区侵蚀沟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影响研究
    焦鹏, 阎百兴, 欧洋, 李明堂, 任明, 温磊磊, 崔虎, 田莉萍, 程磊, 刘惠平
    地理科学    2022, 42 (10): 1829-1837.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0.015
    摘要900)   HTML42)    PDF (1203KB)(281)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高强度的农业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危害日益加剧。选择东辽河上游106.5 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分辨率2 m的遥感影像,在GIS人工预判读侵蚀沟的基础上,野外实地验证并测量了研究区内长度≥50 m、且深度≥0.5 m的侵蚀沟的几何参数与经纬度;基于DEM获取了侵蚀沟所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高程等空间信息;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演化趋势,探讨了坡度和坡向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目前研究区已形成侵蚀沟322条,分布密度为3.0条/km2,沟壑密度为0.8 km/km2,割裂度为1.4%,侵蚀沟发展速度快,沟蚀强度已达强烈程度,应引起足够重视。② 侵蚀沟主要分布在6°~9°的坡耕地上,坡度对沟蚀的影响明显,坡耕地高强度垦殖是沟蚀加剧的主要驱动力;③ 阳坡(S、E)上侵蚀沟分布相对较多,而阴坡(N)上侵蚀沟分布最少,坡向对沟蚀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为认识东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发生与演化提供了科学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岩溶槽谷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以贵州铜仁万山区为例
    何鑫, 钟九生, 林双双, 代仁丽, 何志远, 时国庆
    地理科学    2022, 42 (12): 2207-2217.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2.017
    摘要747)   HTML51)    PDF (1861KB)(279)   

    以地处岩溶槽谷地貌的万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非粮化”耕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耕地“非粮化”区域差异驱动因素,并结合岩溶槽谷地形地貌环境研究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万山区未耕种“非粮化”耕地较多,并且耕地向林地与园地调整比例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性。② 在众多因素中,距离农村道路的远近是引起区内所有耕地“非粮化”的主导驱动力,导致耕地形成不同的“非粮化”类型。③ 区内“非粮化”耕地的形成与分布受外在驱动力的影响显著,不同“非粮化”耕地类型的主导驱动力不同,但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④ 在原始驱动力(地形因素)与外在驱动力(区位因素)并伴随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措施诱导的作用下,槽谷谷底、谷坡、谷顶耕地“非粮化”类型大体相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杭州市智慧网谷小镇的尺度重构与空间转型
    徐元朔, 梁家和, 张衔春
    地理科学    2023, 43 (2): 230-240.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005
    摘要730)   HTML52)    PDF (1336KB)(144)   

    以杭州市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为例,剖析特色小镇如何通过行政职能重构和“政府?市场”关系重塑实现次城市尺度的空间转型。得出结论:① 为应对土地利用转型压力,浙江省与杭州市政府进行基于土地管制、治理网络与政策激励的尺度下移与外移,以强化次城市尺度行政机构的管制能力和自主性,实现网谷小镇空间的行政权力在地化。② 针对拱墅区工业发展瓶颈,多层级政府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建设、政策动员与企业补偿、行政惩罚等方式淘汰低效产业;同时,通过资源注入、行政赋权和提高小镇社会影响力等手段引导新兴企业在地化,实现小镇产业“腾笼换鸟”与企业积累模式转型。③ 次城市尺度的行政职能配置和市场积累模式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网谷小镇成为承载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空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系视角下大都市区产业空间组织演变——上海和洛杉矶的比较分析
    匡爱平, 汪明峰
    地理科学    2023, 43 (2): 208-218.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003
    摘要626)   HTML61)    PDF (1424KB)(247)   

    构建基于多尺度的生产关系、社会?空间关系和行动者关系网络的城市比较分析框架,对比上海和洛杉矶大都市区产业空间组织演化的空间特征、组织规律和演化机制,以探究其中的中国特色。研究发现:① 新产业空间的增长与扩散促进了上海和洛杉矶产业空间组织的多中心结构,但前者是中心转型主导的都市区功能扩散,后者是新兴经济中心增长主导的区域化发展。② 从推动演化的关系机制来看,部门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日益细分是二者遵循的共同规律,但在制度环境关系的塑造作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构建基于关系视角的多尺度比较分析框架,为理解和分析特定情境下的空间组织演变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藏高原耕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魏慧, 吕昌河, 尹旭
    地理科学    2023, 43 (3): 379-387.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001
    摘要581)   HTML93)    PDF (2251KB)(402)   

    基于0.51~1.02 m的Google Earth高分影像,目视解译获取2018年青藏高原耕地数据;运用GIS和地理探测器,识别耕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18年青藏高原有耕地133.73万hm2,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异特征,其中33.27%聚集在一江两河地区和湟水河流域,76.02%和75.41%分布在距道路1600 m和距河流5 000 m范围内;② 受地形、气候影响,耕地以海拔3 500~4 000 m、坡度6°~15°、年均降水量400~600 mm和年均温度0~5℃分布最集中,其它区域面积较少,呈点状分布;③ 耕地空间格局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子和经济、人口等人文因子共同影响,以生长季日照时数、生长季降水和坡度影响最大,基本决定了青藏高原耕地的空间格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市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研究
    谢智敏, 甄峰
    地理科学    2023, 43 (1): 1-10.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1.001
    摘要573)   HTML106)    PDF (1721KB)(352)   

    以特大城市南京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通过耦合协调度和二分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量化评价,利用多源数据创新市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的思路与方法,探索性构建由城镇化发展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设施均等化水平与城乡联系水平四大子系统所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① 南京市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圈层扩散与点轴扩散并存的蛛网结构;② 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土地粗放利用与设施建设短板是制约发展协调地区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发展失调地区多受限于交通区位,城乡联系较为薄弱,因而发展动力不足。③ 各项指标发展水平的聚类特征明显,呈现出城市、城市边缘、小城镇、乡村4级9类的城乡融合单元。其中城市边缘地区细分为边缘新城、郊区副城、郊野公园3类单元,乡村地区则包括城市辐射型、观光休闲型、人口聚居型与偏远独立型4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土丘陵沟壑区现代沟道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黄云鑫, 刘彦随, 刘正佳
    地理科学    2023, 43 (1): 130-141.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1.014
    摘要568)   HTML68)    PDF (1068KB)(272)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① 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③ 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④ 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沟道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效益,推动沟道农业现代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陆港型物流枢纽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蒋自然, 雷丽萍, 金环环, 张建珍
    地理科学    2022, 42 (11): 1857-1866.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01
    摘要551)   HTML77)    PDF (1524KB)(291)   

    从多维度解析陆港型物流枢纽的发展机理,运用2001―2018年面板数据测度中国陆港型物流枢纽的综合发展实力,并采用空间分析、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枢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探究中国陆港型物流枢纽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枢纽实力在胡焕庸线两侧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东南部地区枢纽总体比西北部地区发展更成熟、更稳定;② 枢纽发展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且差异程度在不断增加;③ 基础设施和物流运营对枢纽的基尼系数贡献较大,但信息技术的影响提升更加明显;④ 人口规模、金融发展和外部环境因素促进枢纽发展,经济实力、教育水平和政府投资对不同等级枢纽的影响不尽相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遗传算法和图论法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武汉市为例
    王子琳, 李志刚, 方世明
    地理科学    2022, 42 (10): 1685-1694.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0.001
    摘要544)   HTML257)    PDF (2767KB)(238)   

    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及生态需求识别武汉市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利用遗传算法获取最优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分别提取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将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叠加构建2017年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2017年武汉市生态源地总面积约为1 917.342 km2,其中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780.217 km2和1 137.125 km2;利用遗传算法识别的最优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分别为65和32个,所提取的生态廊道总长度为2 305.37 km,其中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长度分别为1 497.86 km和807.51 km;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呈现“三横、三纵、三团簇”特征。此外,分别新增了8个陆地和水域生态垫脚石及5个生态源地,运用图论法对比优化前后相关指标,发现优化后可构建更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可行。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方法可为高速发展的大都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生计韧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苏飞, 郑艳艳, 童磊, 张盼盼, 林芊含
    地理科学    2022, 42 (12): 2047-2056.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2.001
    摘要497)   HTML47)    PDF (1373KB)(227)   

    采用定量与定性混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杭州东部的上城区与钱塘区为案例区,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生计韧性变化。定量研究部分,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方面构建生计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生计韧性进行测度,通过核密度分析对失地农民生计韧性进行组间对比。定性研究部分,对部分失地农民进行跟踪回访与观测,挖掘失地农民生计韧性变化的内在因果和发展规律。结果表明:① 案例区失地农民生计韧性指数整体较低,3个维度的单项测度结果依次为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② 生计韧性水平与距离城市中心区的区位、征地面积、征地用途、征地时间等存在关联性,但非简单的线性关系;③ 受个体差异与外部因素影响,失地农民生计大致沿“外部扰动–缓冲恢复–路径异化–内卷趋平”的轨迹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市域间日常人口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施响, 王士君, 王冬艳, 浩飞龙, 李卓伟
    地理科学    2022, 42 (11): 1889-189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04
    摘要475)   HTML43)    PDF (1692KB)(223)   

    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分析了2015—2018年中国368个城市间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并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识别了与人口流入、流出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形成了以京、深、沪、穗、蓉、莞为“中枢”的菱形空间结构。② 通过社区划分得到的城市子群结构表明,社区间呈现明显的地理临近和省际分异特征,既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受省界制约明显的中心–腹地结构的小型城市子群,也形成了跨越省界的多中心结构的大型城市子群,但大部分城市以省界为主要流动圈层,省域内人口流动更为密切。③ ERGM模型确定的人口流入、流出网络影响因素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相一致,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市场因素和经济因素在人口流动中仍然具有主导性作用。④ 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属性特征,而城市人口外流更依赖于外部网络关联要素,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推拉理论中城市“拉力”的主导力量,以及各类距离因素的综合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50—2020年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杨绪红, 金晓斌, 杨永可, 薛樵风, 刘荣高, 周寅康
    地理科学    2022, 42 (11): 1996-2005.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14
    摘要473)   HTML33)    PDF (4278KB)(214)   

    基于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并分析1950—2020年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 地形图中记载的林地信息能有效反映20世纪中期东北地区林地基本特征;研究期内林地呈先增后减态势,增幅达10.04×104 km2,同期覆盖率从34.67%增至44.97%;市域林地均呈增加态势,净增幅前5的市域均超5 000 km2。② 研究期内林地不变、增加和减少区面积分别为28.36×104 km2、15.49×104 km2和5.45×104 km2;林地不变区沿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呈倒U字形分布,占2020年林地面积的64.68%;林地增加区集中于辽河平原、长白山西侧、三江平原东侧、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林地减少区零星分散、未呈明显集聚。③ 林地减少的流向表明,农业拓垦是东北地区林地减少的主因,侵占林地规模占林地减少量的88.18%,转化为耕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与山脉结合处及河谷地带;河流水体与城乡建设占用的林地基本相当,约占林地减少量的2.00%,城乡建设未对林地造成较大损坏。④ 研究期立地条件有大幅改善,林地距城镇平均距离缩减2.26 km,半数新增林地位于城镇10 km范围内;林地平均高程下降41.44 m,超半数新增林地位于高程300 m以内,林地向城镇延伸和“下山进平原”现象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形态结构对空间紧凑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以上海为例
    陈飞, 李永贺, 张帅, 马晓晴, 于艺婷
    地理科学    2023, 43 (5): 763-773.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5.001
    摘要456)   HTML49)    PDF (2938KB)(264)   

    基于空间紧凑发展内涵,构建综合指数模型,分析2005—2020年上海空间紧凑度的演变特征并与国内外城市进行比较,进一步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城市形态结构对空间紧凑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 空间紧凑度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圈层式分布特征,中心城区普遍趋于稳定,外围城区增长较快,且与其他同类城市比较处于高紧凑发展水平;但受政策及规划影响,紧凑度分指标在空间格局上存在显著差异。② 城市密度与空间紧凑度呈倒“U”型关系,功能混合度和用地形态与空间紧凑度呈近线性关系,且城市密度与之关联性最强。③ 整体上城市密度和功能混合度均对空间紧凑发展产生促进效应,而用地形态表现出抑制效应;分区尺度上形态、功能和密度要素对空间紧凑度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④ 通过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的差异性空间结构调整,控制国土空间规划形态结构指标来提升城市紧凑发展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网红村”居民的怀旧、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的特征及互动关系——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恼包村为例
    李猛, 乌铁红, 钟林生
    地理科学    2022, 42 (10): 1799-1806.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0.012
    摘要445)   HTML20)    PDF (1389KB)(141)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旅游“网红村”——恼包村为例,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旅游网红村居民的怀旧、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3种情感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在旅游效应作用下,3种情感之间内在的互动机理。研究显示,在非本地旅游景观融入地方旅游社区的情境下,居民依然非常认同当前的景观与建筑,并对旅游发展保持积极态度;怀旧、集体记忆如果失去了物质载体,会在文化载体上集中表现;旅游景观的嬗变没有隔断居民对从前村落的集体记忆,但旅游景观优化带来的旅游效应削弱了居民的怀旧情感;居民的怀旧与集体记忆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居民的集体记忆显著影响地方认同,旅游发展效应对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储卤层渗透特征及卤水富集机制
    胡舒娅, 任婕, 李吉庆, 赵全升
    地理科学    2022, 42 (11): 2039-2046.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18
    摘要419)   HTML33)    PDF (2889KB)(182)   

    通过野外抽水试验方法,确定了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储卤层渗透系数,并结合地下卤水赋存特征与沉积环境对其渗透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区石盐层大多不纯,石盐晶体内包裹有泥、砂,且晶体间也有泥、砂充填。在石盐沉积期间,由于受到洪水与间歇性河流影响,导致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中沉积形成的储卤层渗透性能在各处相差较大,区域地下卤水的连通性相对较弱。根据试验开采区27口开采井钻孔资料和地下卤水监测数据,进行了储卤层差异性分类,将钻孔所揭露储卤层划分为3种类型,不同类型储卤层卤水富集性能具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渗透系数和单井涌水量在平面分布上的较大数值差距。通过对钻孔岩心岩性、孔隙特征及补给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卤水富集性能强的基本条件:储卤层具备天然良好的颗粒骨架和稳定的卤水补给来源与通道。依据储卤层渗透性能和卤水富集规律,将马海盐湖试验开采区划分出不同地下卤水富集区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魏伟, 尹力
    地理科学    2023, 43 (2): 324-336.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014
    摘要415)   HTML37)    PDF (2542KB)(146)   

    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两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近20 a东北地区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的同时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中小城镇“人口–土地”失衡问题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规模有所减少;② 农业空间是城镇扩张的主要来源,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中农业空间流失严重;“生态–农业”空间的相互交叉转换现象明显,集中发生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③ 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内景观破碎化、异质化趋势明显,农产品主产区中农业空间作为优势类型的地位下降,重点生态功能区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④ 国土开发政策是东北“三区空间”演化的关键驱动力;地理基础条件是基本动力,对形态变化的驱动作用更强;社会经济条件是重要驱动力,对交叉转换规模的作用尤为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铁对城市公交系统特性和可达性的影响——基于空间结构差异视角
    吴函纯, 刘艳军, 孙宏日, 付慧
    地理科学    2022, 42 (12): 2057-2067.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2.002
    摘要412)   HTML31)    PDF (1654KB)(188)   

    以沈阳市主城区和大连市主城区为例,探讨地铁对空间结构不同的城市在公交系统特性和可达性上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存在的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 地铁开通对沈阳市和大连市公交系统的特性和可达性均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以地铁线路为轴向外围递减;② 地铁开通后大连市公交系统特性和可达性的变化更明显,地铁自身产生的影响在沈阳市表现得更显著,两城市公交系统特性和可达性的差异在地铁开通后扩大;③ 地铁开通后,单中心圈层结构城市公交系统集聚中心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该类型城市内部各区域公交系统特性及可达性差异扩大,多中心组团结构城市公交系统特性及可达性水平则趋向均衡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呼伦贝尔草原火时空格局及特征分析
    周粉粉, 郭蒙, 钟超, 常禹, 于方冰
    地理科学    2022, 42 (10): 1838-1847.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0.016
    摘要404)   HTML23)    PDF (2014KB)(207)   

    以Fire_CCI51为主要数据源,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2001—2019年草原火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呼伦贝尔草原火时间上具有年际波动较大、循环周期不定和春、秋两季双峰式集中的特点;空间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森林草原、边境线附近,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主要气象因子(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小相对湿度、最大风速)与草原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气象因子与草原火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通过对呼伦贝尔市1981—2015年的草原起火原因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草原火发生的主要因素。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边境线20 km缓冲区内的草原火进行了提取,发现境外过火面积远高于境内而且俄罗斯的过火面积远高于蒙古和中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维邻近下中国三大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机制研究
    杜亚楠, 王庆喜, 王忠燕
    地理科学    2023, 43 (2): 197-207.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002
    摘要404)   HTML54)    PDF (4304KB)(211)   

    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主战场,具有引领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模型等,对1995—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深度剖析并对比差异成因。研究发现:① 三大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日益紧密且逐渐稠密化,1995—2007年发展较快,2008年后速度放缓。长三角创新网络最稀疏但最具创新活力,珠三角份额最小但增速最快。② 三大城市群节点地位等级差异明显,呈“金字塔”型结构。京津冀等级“断层”现象最显著,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表现出均衡化和两极化趋势。③ 空间蔓延方面,京津冀呈现双核引领,倒“V”型蔓延态势,长三角表现为多核心引领,围绕主核心城市抱团状外延与围绕环杭州湾向南同时扩展的态势,珠三角基于成熟的一核三轴空间格局,向珠江口倒“V”型跳跃式蔓延。④ 影响因素方面,网络效应和城市双边属性是三大城市群创新合作的重要保障,多维邻近性则表现出典型的城市群异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以普若岗日冰原为例
    田梦祺, 段克勤, 石培宏
    地理科学    2023, 43 (6): 943-951.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6.001
    摘要398)   HTML58)    PDF (6209KB)(240)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以青藏高原中部的普若岗日冰原为例,探讨了快速批量处理遥感数据并获取冰川面积变化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GEE平台结合像元级影像合成和最小归一化积雪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 NDSI),可快速获取年度合成影像,提取冰川边界。通过对1988—2020年共512景遥感影像合成计算,获得了1988—2020年普若岗日冰川面积变化特征,分析发现:33 a间冰川面积减小了31.08 km2,年均退缩率为0.23%/a,冰川面积退缩主要发生在冰川末端,部分末端在20 a间退缩了1506 m。相对于冰川的实地观测或传统遥感监测法,本方法提高了影像利用率和数据处理效率,可快速实现冰川面积变化长时序分析,为现代冰川变化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MODIS温度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研究
    龚婷婷, 高冰, 吉子晨, 曹慧宇, 张蕴灵
    地理科学    2022, 42 (10): 1848-1856.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0.017
    摘要391)   HTML33)    PDF (3066KB)(255)   

    基于MODIS温度数据,采用TTOP模型和Stefan公式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冻土分布并计算了活动层厚度,并与地面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03—201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为1.01×106 km2;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区域平均值为1.79 m, 活动层厚度区域平均的变化率为3.67 cm/10a,且草甸地区的变化率明显大于草原地区,5100~5300 m高程带的活动层厚度变化速率最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省会城市行政边界扩张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孙斌栋, 郑涛
    地理科学    2023, 43 (7): 1133-1143.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7.001
    摘要387)   HTML24)    PDF (1004KB)(194)   

    选取1997—2018年全国2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以反事实分析的方式探讨了2000年后部分省会城市行政边界扩张对全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样本省会城市行政边界扩张没有起到提高全省(区)人均GDP的作用;对于经济规模占全省(区)份额本就很高的省会城市而言,通过行政手段做大其规模反倒对全省(区)人均GDP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且作用强度随时间呈不断扩大趋势。因此,各省(区)在制定空间治理政策时应结合省会城市现有经济体量,注重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造成“一市独大”抑制全省(区)经济增长的弊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与时空跃迁特征分析
    张中浩, 聂甜甜, 高阳, 谈晟荟, 高峻
    地理科学    2022, 42 (11): 1923-193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07
    摘要379)   HTML16)    PDF (2567KB)(138)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突变级数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6市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测度和定性评价,分析了各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和时空跃迁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市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城市处于较不安全和较安全水平区间,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不高。② 长三角城市群中部和东南部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空间结构稳定性更好;南通市具有最大的空间依赖性,而上海市表现出最小的空间依赖性;LISA(Local Indications of Spatial Association)时间路径移动方向的分析则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在生态安全演变上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③ Moran’s Ι 的空间凝聚度 $ {K}_{t} $ =0.698,即不发生类型跃迁的概率为69.8%,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存在一定的格局变动但自身相对位置不易发生改变。探讨区域生态安全的协同增长机制,可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问题的诊断与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为其他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王绍博, 罗小龙, 陆建城, 徐坤瑶, 毛锦凰
    地理科学    2023, 43 (2): 219-229.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004
    摘要379)   HTML46)    PDF (1881KB)(249)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研究将上海郊区置于后郊区化图景,用后郊区化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空间增长。研究发现:① 后郊区化是郊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多元要素离心分散发展后呈现的新的空间聚落形态。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② 上海郊区已经进入后郊区化时代,远郊功能空间更加复杂多元,郊区空间更加独立,类城市体形态凸显。③ 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后服务工业生产的工业卫星城镇;改革开放后先行先试的开发区;2000年后综合功能空间营造的新城。不同空间载体重塑着郊区景观格局,推动着新空间聚落形态的形成。④ 开发导向下的后郊区化空间建设,是地方政府新一轮郊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保持自身增长的资本积累策略,其形成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增长联盟共同推动的结果。政府企业化行为;资本的空间修补;居民的空间生产参与,均对中国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港城脱钩的可能性机理与实际估测————以环渤海港口城市为例
    李南, 刘恩梅
    地理科学    2022, 42 (11): 1879-1888.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03
    摘要376)   HTML21)    PDF (1204KB)(79)   

    在探讨城市发展是否可能与港口运营脱钩的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采用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测,构建了包括产业多样化指标的港口及城市评价体系,以2000—2019年环渤海地区12个主要港口城市为样本,实证检验港城脱钩类型。研究发现:尽管大部分港口城市的脱钩状态时常变化,但港城脱钩确实可能成为港口城市的演化路径,其过程是渐进的。港城脱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市发展阶段、产业多样化等,港口运营与本地经济一直未能深入融合的城市以及经济实力雄厚、发展路径多样的中心城市实现港城脱钩的难度相对较小。在环渤海案例区,丹东和秦皇岛已处于港城脱钩状态,天津和青岛未来出现港城脱钩的潜力较大,大连的港城关系演化尚不稳定,唐山、营口、日照等多数样本的港城关联仍然密切、脱钩可能性较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稀土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变与影响机制————基于产业链的视角
    庄德林, 李嘉豪, 陈紫若, 刘雨晨
    地理科学    2022, 42 (11): 1900-191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05
    摘要373)   HTML35)    PDF (1085KB)(199)   

    基于稀土产业链视角,通过依赖关系构建稀土初级加工品、中级加工品和制成品贸易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对稀土贸易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3个环节稀土贸易网络均呈现向复杂网络演变的趋势,且稀土中级加工品贸易网络的变化趋势依次领先于稀土制成品和初级加工品贸易网络;② 从主干结构看,3个环节稀土贸易网络依次由欧洲主导向欧美并立演变、由中国主导向欧亚并立演变、由欧美亚三足鼎立向亚洲主导演变;③ 中国在3个环节稀土贸易网络中均发展成为直接影响力前三甲国家(地区),但其领先优势逐渐缩小,而间接影响力仅在初级加工品和制成品网络进入前三甲行列,且增幅较小;④ 互惠、三角形、星形辐射和星形扩张结构效应对3个环节稀土贸易网络动态演变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峡库区腹地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路径分析————以奉节县为例
    夏春华, 李阳兵, 陈爽, 黄孟勤, 唐金京, 王若沣
    地理科学    2022, 42 (11): 1975-1985.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12
    摘要370)   HTML17)    PDF (4301KB)(147)   

    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为研究区,基于198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区域划分和土地利用模式划分等方法,从“全域?局域”的空间尺度分析奉节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理清土地利用演变路径,并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1980—2020年奉节县和各小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一致,有林地、园地和撂荒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灌木林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② 奉节县全域土地利用演变整体趋向于生态保育型,各小区域则主要表现为单一的粮食供给型和生态经济合作型、粮食供给型和生态经济合作型综合发展、由粮食供给型向生态经济合作型逐渐过渡。③ 1980—2000年奉节县土地利用演变受自然、三峡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主要受三峡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综合影响,2010—2020年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双重制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居民非通勤出行群体画像——以苏州市为例
    付晓, 陈梓丹, 黄洁
    地理科学    2022, 42 (10): 1727-1734.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0.005
    摘要367)   HTML20)    PDF (1028KB)(142)   

    构建考虑多维特征的城市居民非通勤出行群体画像概念模型,提出一种按序结合相关系数矩阵与二阶聚类的方法,以进行非通勤出行群体画像。利用苏州市手机信令数据,基于非通勤出行时空规律和社会属性将城市居民出行者进行群体划分,并结合城市居民非通勤出行群体画像概念模型对不同类型非通勤出行群体进行多维度解析。结果显示:① 城市居民出行者可划分为:活跃?波动?工作日主导型群体、非活跃?稳定?均衡型群体。② 不同类型非通勤出行群体画像在多维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③ 根据群体画像标签关联分析,除显性关联外,群体画像不同标签间存在隐性关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