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与人口”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乡发展与人口
    刘慧君, 吴鹏
    地理科学. 2025, 45(2): 278-289.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18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184

    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其实质是认定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服务之间未协同发展,但是这一结论的提出缺乏论证和判据。基于此,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与全国性老龄调查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区域层面系统考察中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服务的耦合协调性,从而鉴别和揭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论断的现实图景。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服务两两之间、3系统之间,均达到勉强协调水平,但不同区域和省际层面具有显著异质性。这说明中国整体上虽无需过度担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但是3系统间协调关系的区域和省际差异仍然需要重点关注,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及其东北地区。

  • 城乡发展与人口
    李宇珅, 冯志昕, 刘晔, 吴景豪
    地理科学. 2025, 45(2): 290-302.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10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101

    快速的城镇化深度改变了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导致地区间居住环境配置的不均衡,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构成了风险。本文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GIS空间可视化和Tobit回归模型,揭示了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各个地区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分析了地市级和县区级行政单元的2个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化率和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差异,同时考虑了两者的混杂影响。研究发现:① 自评为健康的老年人的全国平均比例为87.25%,只有城镇化率超过76%的地区才达到或超过这个平均水平。② 在全国地市级和县区级单元全样本模型中,城镇化率与老年人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PM2.5质量浓度、绿量NDVI、地表温度、道路密度、人均建筑面积、医院床位数等因素均对老年人健康水平产生影响。③ 不同城镇化阈值的地区环境特征也会导致城镇化率与老年人健康水平影响关系的差异。④ 城镇化率具有调节效应,影响了地表温度、PM2.5质量浓度、道路密度和人均建筑面积等环境因素与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为构建老年宜居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城乡发展与人口
    杜志威, 金利霞, 张虹鸥
    地理科学. 2025, 45(2): 303-314.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98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985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经济结构、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率分别向服务业化、多样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升级,并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② 2010年以后全省区县人口缩减的范围和程度加剧,呈现“珠三角增长-粤东西北缩减”以及“城区增长-县市缩减”的空间分化;③ 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路径有显著差异:经济结构的服务业化和经济效率的高效化对人口缩减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功能的多样化则有助于实现人口增长;④ 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效果和显著程度与区县所在地区和所属类型相关。

  • 城乡发展与人口
    李伯华, 邹靓, 程波, 窦银娣
    地理科学. 2025, 45(2): 315-325.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132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132

    基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面临的实体空间认知困境,以逻辑空间为更新视角,以实现有机更新为目标导向,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村为例,探索了基于逻辑空间的有机更新实践路径。结果表明:① 图式语言作为从实体空间到逻辑空间转变的媒介,为逻辑空间更新认知重建提供方法支撑;通过典型图式的提取、空间秩序和意境的解析为逻辑空间的识别创造了条件。② 有机更新是逻辑空间更新的理论落脚点,图式语境和图式语法指导逻辑空间更新与有机更新理念是契合的,拓展了有机更新研究的视角。③ 针对高椅村逻辑空间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出了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3条实践路径:延续村落格局,织补空间意境;移植街巷肌理,修复空间秩序;建设文化场域,传承地域文脉。以期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

  • 城乡发展与人口
    刘继斌, 伊梦晗, 杜雪, 赵瀚, 马佐澎
    地理科学. 2025, 45(2): 326-338.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26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265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在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作用要素变化的适应性调整与目标情景的结构性重构叠加过程,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具有保障粮食安全等多目标导向性、职能类型与空间组织复杂性、聚落层级与重构治理差异性等特征。研究认为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面临着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促进乡村产业现代化、重构乡村空间秩序与引导乡村建设现代化、重构城乡融合格局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重塑乡村功能与促进乡村转型发展等任务;提出了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应关注城乡对等理念下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等新质生产力作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机制,多样化、特色化乡村职能导向下的聚落发展类型与地域空间组织,学科融合、技术集成支持下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以及乡村现代化情景目标下的聚落重构规模与空间组织等内容,以支持农业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

  • 城乡发展与人口
    雷馨, 海新权
    地理科学. 2025, 45(2): 339-348.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74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741
    PDF全文 (143) HTML (1443)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土地利用耦合模型(PLUS-InVEST),分析2000—2020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差异,预测2030年兰州市“自然发展(BAU)、城镇发展(RED)、耕地保护(CPS)和生态保护(EPS)”4种发展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时空差异,结合复利现值/终值公式估算2000—2030年兰州市碳储量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00—2020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草地面积减少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为主,20 a碳储量损失61.77万t;除EPS模式碳储量增加5.09万t,2030年其他模式与2020年相比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损失,其中RED模式碳储量损失最多,为56.46万t;通过复利现值法得到2000—2020年兰州市碳储量经济价值增加10.3亿元,主要归因于碳价格在时间尺度上大幅增加。与2020年碳储量经济价值相比,EPS模式下碳储量经济价值最高,为34.58亿元,是研究区最优发展模式。研究对预测未来碳储量及经济价值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 城乡发展与人口
    向慧, 彭保发, 伍铁牛, 张浩哲, 付冬暇, 杨庆媛
    地理科学. 2025, 45(2): 349-363.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47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470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级的行政单元不断向高等级转化,其等级结构不断优化;② 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变化均较为缓和,并呈“中心–外围”式分布特征;③ 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演变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自然条件是影响其格局及演变的基础,农业技术是其演变的牵引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品市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④ 区域未来种植业发展应当关注碳排放问题,并注重发挥相对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 城乡发展与人口
    曹婧, 李溁锋, 王亚, 蔡晓梅
    地理科学. 2025, 45(2): 364-375.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07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071

    共享单车是与城市绿色发展相关的低碳基础设施。为了弥补现有研究对共享单车能动性关注不足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拼装为方法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共享单车关系“黑箱”。首先,通过非线性和动态的关系视角阐释了共享单车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实践,发现共享单车是人与非人元素不断协商的社会关系产物;其次,从城市本体、社会-技术互动、技术对主体性影响3个方面反思,以期人文地理学者能结合全球城市化和智能化新趋势进行地理知识生产。通过对共享单车多元权力博弈和空间演化过程的分析,洞见了更广范围的社会和技术互动,并从新的视角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和治理提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