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聚落形态蕴含着所属民系的 “基因”信息,其演变过程可用作揭示历史迁徙的侧面证据。但是当前仍然缺乏在大地理范围内研究传统聚落形态的手段,难以获得整体普遍的规律。本研究提出一个遥感AI探索大地理尺度的传统聚落形态演变的思路,可以自动从村落遥感影像中提取其聚落形态的民系原型信息,结合村落背后的民系迁徙过程,以还原聚落形态演变的过程。研究发现韩江、梅江流域存在客家村落和潮汕村落的聚落形态原型,并沿着迁徙路径呈现出形态渐变规律。本文结合数据驱动结果和历史资料,从聚落形态和地理空间2个角度论证出,客家和潮汕2种聚落形态原型在民系迁徙驱动的文化融合过程中衍生出一种过渡聚落形态即“百鸟朝凤”型,兼具客家和潮汕原型特征,从而补充现有的聚落形态知识。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了城市智能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再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即智能化对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西部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力技能结构在西部城市没有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提出应当继续推进中国城市智能化建设并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强化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
基于2010—2022年中国110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的动态影响,分析政府治理能力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强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和成熟型城市最为明显。资本与劳动力错配状况整体上处于改善态势,但东北部及衰退型城市改善有限,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②环境规制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不同区域层面下,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东部地区最强,东北部地区最弱。不同类型城市层面下,环境规制对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错配有较强的改善效果,但对衰退型资源型城市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弱。③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在环境规制与资源错配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当市场化进程未达到第一门槛值前,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无显著影响;当市场化进程跨越第一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当市场化进程越过第二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越发明显。④分析发现,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的改善,环境规制不仅可以改善本地资源错配,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改善邻近地区的资源错配。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① 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② 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③ 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④ 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
加密技术可防止非授权用户浏览数据。可逆水印技术可用于对数据的一致性或来源进行认证,并可无损恢复原始数据。针对矢量地图数据的安全保护问题,结合加密技术和可逆水印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非对称公钥同态加密的矢量地图加密域可逆水印方法。所提算法,基于加密算法的同态特性,在地图数据密文域中实现了基于改进直方图平移的可逆水印嵌入机制。对3个不同类型的地图数据进行算法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3个地图数据的水印嵌入性能的分析及与相关明文域和密文域矢量地图可逆水印算法的比较,发现本文算法具有更大的水印容量,更好的水印透明性及更安全的数据加密效果,是一种针对矢量地图的理想的非对称同态加密域可逆水印方案。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与遗产领域中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的重要对象。对旅游背景下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建构及其地方效应进行研究发现,人与梯田的旅游利益联结机制、梯田历史与梯田边界构成了龙脊梯田社会建构的3个重要对象,内含自然−社会要素的丰富互动与多元建构,深刻引致了龙脊梯田的物质性变化,以及多元主体围绕“谁的梯田”对遗产主体身份的争夺,最终共同影响与形塑了龙脊地方特质与意义,使其成为一个随着人与梯田关系变化而动态重组的地方。这表明自然的社会建构是一个“人−自然−地方”相互联结形成的关系网络。
以截至2024年3月7日的CNKI和WOS中主题为资源型地区或资源型城市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全面分析了历年的研究动态。研究发现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识别出10条主要研究主线,涵盖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中国研究侧重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而国际研究更强调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揭示了国内外研究的发展阶段差异,并分别归纳了3个发展阶段。最后,从全球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社会包容性和公平性、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合、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综合治理模式的探索6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旨在为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沉浸式旅游场景对于形成难忘、非凡旅游体验至关重要,互动是沉浸式旅游场景中的关键因素,深入挖掘沉浸式旅游场景中游客多元互动及其组态影响路径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合扎根理论和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APS理论),基于“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单元”探究了沉浸式旅游场景游客多元互动的概念、维度,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游客多元互动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本文提出了沉浸式旅游场景的概念,是集技术、叙事及互动等为一体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虚拟或现实空间。根据CAPS理论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游客多元互动的量表,涵盖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及行为互动等维度。最后,在目的地要素、目的地魅力、消费者创新性、游客涉入度、地方认同及地方依赖6个影响因素中,利用fsQCA方法共提炼出11条组态路径,将其归纳为4类逻辑,即地方依恋逻辑、情境参与逻辑、形象认知逻辑及深度体验逻辑。研究为今后开展游客沉浸式体验、旅游场景、游客互动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参考,同时为旅游目的地沉浸场景的开发、管理及营销提供了实践启示。
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目标协同视角,以2010—2021年东北地区的地级行政区为样本单元,测算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分析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而通过回归分析探索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系,计算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的适度规模。结果表明:①2010—2021年东北地区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上升,其中黑龙江省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大、耕地利用效率较高,辽宁省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小,吉林省和蒙东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较低。②在此期间,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扩大、离散性增强,规模较小和效率较低的地区仍占据较大比例,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明显,耕地利用效率的两极分化得到缓解。③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当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增长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正变负。④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在不考虑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前提下为11.61~11.95 hm2,考虑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则为10.04~10.10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