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高质量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乡高质量发展
    张伟丽, 马自豪, 李建新, 郑道霖, 魏瑞博, 覃成林
    地理科学. 2025, 45(4): 756-769.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7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74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界定并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揭示其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有利于形成共同富裕的空间动能。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分布演进及驱动力量,发现:①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高水平城市发挥“溢出效应”向周边城市辐射,中部城市“追赶效应”显著,西部城市正处在震荡阶段,东北城市亟待遏制发展颓势。②全国和 4 大区域均在相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0.93,0.99] 内转移概率由向上转为向下。东部高水平城市抵御下行能力较强,西部向上转移概率略低于全国,东北向上转移潜力羸弱,未来全国城市“东优西次,南强北弱”的不均衡现象仍将存在。③创新活力直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协调和服务共享是重要渠道,生态文明和开放互联起次要作用,增收共促具有间接作用,且各因子交互也驱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4大区域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创新活力和产业协调驱动,东部和中部以创新活力为主导,西部的创新活力和服务共享交互作用较强,东北则突出产业协调对生态文明和服务共享的积极影响。不同规模城市中,创新活力是首要驱动,超大城市依赖其与生态文明、产业协调的交互作用,大城市依赖创新活力与生态文明合作,而中小城市则依赖其与服务共享、产业协调的交互作用。

  • 城乡高质量发展
    李伟, 王宛, 伏怡铭, 胡晓辉, 贺灿飞
    地理科学. 2025, 45(4): 770-782.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21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210

    产业有序更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十分重视产业演替研究,但存在重产业进入而轻产业退出的问题,并且没有较好方法定量识别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产业。本文提出了一个定量识别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产业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的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并重点研究了(非)关联性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产业退出以非关联性产业退出为主,关联性产业退出相对较少。1998—2012年中国非关联性退出产业约占退出产业总数的65%,而关联性退出产业约占退出产业总数的35%。②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存在一定空间差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具有更高比例的关联性退出,西部地区具有更高比例的非关联性退出。③技术关联在产业退出中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关联性产业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非关联性产业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有序退出提供政策建议。

  • 城乡高质量发展
    林诗佳, 曹湛, 钮心毅, 晏龙旭
    地理科学. 2025, 45(4): 783-794.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5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57

    运用融合时空行为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综合手机信令数据与微观企业大数据,以上海郊环内164个街镇为研究对象,在描绘不同街镇单元产业关联矩阵和通勤网络格局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内部产业动态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与城市通勤格局变化(通勤距离和通勤来源分布)的因果规律。研究发现:①若街镇单元产业演化越路径依赖,从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会趋于减小,且从业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会趋于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地产业发展保持稳定,其对从业者技能的需求变化不大,从业者会主动寻求通勤状态的改善;②若街镇单元产业演化越路径突破,从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会趋于增加,且从业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会趋于分散,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地产业发展变化显著,其对从业者技能的需求改变较大,会吸引更远、更分散且本就业地缺少的从业者。研究指出城市产业升级转型和提升城市通勤效率间既存在矛盾冲突也存在调和可能,需要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政策工具通过统筹考虑、相互配合、弹性管控来平衡和兼顾超大城市产业升级与通勤改善的现实需求。

  • 城乡高质量发展
    李克乐, 刘永庆, 杨宏力
    地理科学. 2025, 45(4): 795-807.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64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646

    全面测度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助于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熵值法测算2016—2020年黄河流域8省(区)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刻画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长相对缓慢,尤其是创新维度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内生增长动力;②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呈现“上游–下游>上游–中游>中游–下游”特征,并且地区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③全流域Kernel密度分布曲线的中心向右移动,说明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分布曲线在2018年后出现由单峰向双峰或多峰转变,说明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在2018年后呈现极化分层特征。本研究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黄河流域合理构建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 城乡高质量发展
    陈广平, 王琛
    地理科学. 2025, 45(4): 808-821.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872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872

    长三角是中国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探究其创业时空差异及影响机制对于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和强化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企查查和天眼查等开源数据平台,测算了2002—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创业率,并识别其时空格局特征。在区分创业类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涵盖区域制度、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与外资进入等多维因素的分析框架,采用时间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区域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在观测期内,长三角地区的创业活跃度稳步提升,机会型创业率呈现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且各项创业率呈动态分散的特征。②不同时期创业空间格局差异明显,2002年长三角较高创业率的城市呈“Z”字型分布格局,2012年则出现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而到2022年则展现出金华市“一枝独秀”的局面。③政府对创业的关注度、城市创新能力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仅对机会型创业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提升城市的创业服务水平对生存型创业的正向效应强于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城市金融发展水平的作用效果则恰恰相反;外资的进入会抑制机会型创业活动的发生,但能间接促进生存型创业。④城市金融环境的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本地的创业水平,还能够通过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城市的创业发展。

  • 城乡高质量发展
    程建兄, 潘洪义, 姚材仪, 张天翼, 何艳梅
    地理科学. 2025, 45(4): 822-834.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94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941

    探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路径对城市健康发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平均位置中心性指数和平均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从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扩展2方面定量描述199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区、市)的形态特征;通过聚类划分城市形态类型,识别城市形态的变化与停滞并梳理其演化历程;以宏观地貌类型为基础,对比且归纳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形态演变的典型路径。研究发现:①四川省城市形态复杂性增加,紧凑度上升,扩展区呈现“外延−回填”的动态特征。②四川省城市形态类型划分为:破碎外延型小城市(A型)、散布组团型小城市(B型)、集聚邻接型中等城市(C型)、紧凑边缘型大中城市(D型)、复杂内填型大城市(E型),时空分布特征各异。③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形态和扩展态势呈现多元化,空间扩散与集聚并存。④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形态典型演变路径差异显著,分别为:平原型:B→C→D→E、丘陵型:A→B→C和B→C→D、山地型:A→B→C、高原型:A→B。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四川省城市空间形态时空演变过程的认识,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