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中出土大植物遗存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先民对植物资源的直接利用,也体现了其管理、控制和开发所塑造的人为景观。当前,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进行统计分析,在人为景观视角下揭示先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为国际植物考古新兴的研究方向,中国在此领域仍较薄弱。本文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并引入了淀粉类植物组合[水稻(Oryza sativa)、芡实(Euryale ferox)、菱角(Trapa bispinosa)、橡子(Fagaceae)、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长江下游8200—3200 a B.P.期间20处遗址出土的大植物遗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均匀度呈下降趋势;各淀粉类植物的比例存在历时性的变化;不同区域(浙闽丘陵、宁绍平原、江淮东部地区及环太湖地区)在植物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太湖地区开发了更多种类的植物资源;良渚时期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在植物资源利用上亦存在明显不同。人为景观和淀粉类植物组合的演变与差异性,集中反映了先民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适应与植物资源管理策略。环太湖地区对水稻的定向选择与开发,直接推动了该地区的社会复杂化进程。
本文运用河南省鸡公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全轮、早材与晚材径向生长数据,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鸡公山马尾松的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均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且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轮与早材主要受上年生长季前期和当年生长季前期和末期的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其中当年春季的水热组合是影响该地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晚材主要受上年秋季降水和当年生长季前期水热组合的影响。该地区在1994年发生气温突变后,全轮与早材的年轮指数增长明显,晚材的年轮指数变化不明显;随着气温的升高,全轮与早材对气温的响应增强,晚材对气温的响应变化不明显。通过分析鸡公山马尾松年轮的不同指标,可以较为深刻理解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变化,为大别山西部地区森林更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中国西南喀斯特流域——西江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利用实测降水、径流和GRACE重力卫星陆地水储量数据估算流域实际蒸散发,进而评估GLDAS-Noah和ERA5这2套网格蒸散发产品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21年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GLDAS-Noah和ERA5蒸散发产品在西江流域适用性较好(NSE>0.72,R2>0.78,Pbias分别为−11.0%和10.6%;2套产品组合平均后Pbias显著降低为−0.2%);② 流域蒸散发空间上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000—2021年年均蒸散发为866.5 mm,并呈2.7 mm/a的显著增加趋势;③ 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增加主要由植被恢复所致。
选择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评价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dex,HI)的空间分布模式,并以2 km×2 km网格计算HI,通过热点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来探讨兰坪盆地HI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兰坪盆地HI具有聚集分布特征,HI值介于0.198~0.746,平均HI为0.495,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期,HI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崇山、龙马山、雪帮山隆起带,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沘江和漾濞江的河谷,整体上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②HI与网格面积大小的相关性较差,但与海拔、起伏度和坡度等地形指标以及圆度指数、降水量等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HI无尺度依赖性,但受流域形态和地形气候的影响;③HI在不同岩性区的排序为:火成岩区(0.532)>变质岩区(0.503)>砂页岩区(0.494)>碳酸盐岩区(0.470)>松散岩区(0.446),表明在岩石抗蚀性较强的区域地貌发育演化更趋向壮年期特征。HI与构造因子的相关性表明距主断层的距离也是控制HI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随着距主断层距离的增加,构造活动性减弱,HI逐渐降低。综上,研究区地貌演化是构造隆升、降水侵蚀与岩性阻力相对抗的结果,研究可为未来自然灾害防治、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育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