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物蕴含有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介质。本文采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古湖沼学记录,举例说明研究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湖泊分类、代用指标指示意义、湖泊状态转变历史等如何影响不同代用指标记录的解释。对湖泊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合理地解释代用指标记录,正确重建过去湖泊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对深入理解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及机制也大有裨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了1990—2020年中国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并提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线,即古代的农牧业分界线。在过去30 a,耕地变化在此线南北两侧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北侧(古代牧区)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南侧则相反,呈减少趋势。耕地减少最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由东南沿海和(中国地势)二级阶梯的南段共同构成的“马蹄形”区域。最后,系统分析了引起40°N线南北两侧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西低东高”空间格局;而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呈“北高南低”空间特征。②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提高1单位,人类福祉碳强度相应降低1.138单位。数字经济通过降低用电能耗与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人类福祉碳强度,人均用电量、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单位,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分别降低0.645、0.083单位,降低用电能耗的促减效应明显更强。③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促降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发展数字经济对本省及邻近省域的人类福祉碳强度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建议缩小中国数字经济的东西差距与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南北差异,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少用电能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
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从多维角度综合评价公共健康水平,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门槛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ECM)系统研究环境规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环境规制能够改善公共健康,同时应注重环境规制的适度性以有效发挥其公共健康改善效应。②沿海省份环境规制的公共健康改善效应比内陆省份更为明显,而相较于低煤炭消费占比的省份,高煤炭消费占比省份环境规制的公共健康改善效应未出现明显增强。③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效率在环境规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④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环境规制的公共健康改善效应逐渐减弱,而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影响下,环境规制的公共健康改善效应逐渐增强。⑤PECM结果证实环境规制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均具有公共健康改善作用。本研究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参考。
从多个维度感知街道活力并探究建成环境与多维街道活力之间的关系,是提升街道活力的基础。以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大众点评数据、POI数据,从社会、经济、文化3个维度测度街道活力,结合XGBoost和SHAP分析多维街道活力与建成环境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维度的街道活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社会、经济活力整体空间分布呈现多中心点状空间结构,文化活力则呈现多中心片状结构,社会活力与经济活力空间分布差异小,经济活力与文化活力空间分布差异大;②建成环境显著影响了多维街道活力,其中,功能密度、最近商圈距离、最近地铁站点距离、建筑密度4个建成环境指标对多维街道活力的重要性程度更高,且累积解释力度均达到了60%;③建成环境对多维街道活力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明显,且对不同维度街道活力的影响共性与差异并存。多维街道活力与功能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公交站点密度整体上均呈现正相关趋势,与最近地铁站点距离整体上均呈现负相关趋势;高功能混合度、高绿视率与文化活力存在正相关趋势,而与社会和经济活力存在负相关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街道活力、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