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与旅游”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社会空间与旅游
    黄小娟, 魏雷, 周博
    地理科学. 2025, 45(5): 1062-1070.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9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498

    以家的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基于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探究经营型移民生计空间家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经营型移民家的营造实践表明了工作空间与家的共存性,具体来说:①稳定的经营场所是经营型移民营造家的核心,给予他们本体安全感和归属感。②商业空间家庭化的实践是建构“生计之家”的关键,自主创业与家庭式经营的管理方式,经营型移民可以灵活掌控事业与家庭,融合工作与生活的边界。③“生计之家”具有社会性,移民通过商业活动,建立本地的业缘关系网络,强化原有的亲缘、地缘网络。丰富了家的地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家的多元功能和多重尺度的认识,构建“生计之家”的理论框架,贡献了地理学视角下经营型移民的理解。

  • 社会空间与旅游
    李修远, 郭舒
    地理科学. 2025, 45(5): 1071-108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57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570

    本文选取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集中化指数以及资源优势度等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工业遗产资源与旅游利用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主要以重工业类为主,轻工业类较少,各省间类型分布差异化明显;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类型呈聚集分布,在市域尺度呈现较明显的不均衡结构;东北地区工业遗产资源优势度区别较大,主要有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密集区和稀疏区等分布特征。据此从推动工业遗产资源区域整体均衡发展、加快工业遗产资源向产品转化、推进工业遗产资源产品的品牌塑造等方面提出工业遗产旅游利用方式,为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社会空间与旅游
    阴姣姣, 谢双玉, 乔花芳, 徐欣, 陈广平
    地理科学. 2025, 45(5): 1083-109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7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475

    选取神农架林区为典型案例地,基于游客自我报告的活动细分法对游客类型进行划分,综合运用格网分析、行为链分析等方法分析各类型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并采用K-Means算法对游客的时空行为模式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①神农架游客可划分为自驾、骑行、徒步、观光和摄影、滑雪、登山、越野跑、其他8种主要类型,日内活动时段集中,春夏两季游客多且假期效应显著,登山及徒步类型游客在生态保护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②不同于传统景区游客的高度集中分布,分类视角下游客“分散集中”及“异中心化”的特点十分突出,流动结构呈现出“沿道路生长”和“小区域组团”的特征;③游客的时空行为模式可分为“热点打卡观景游”“丛林穿越深度游”和“休闲度假短线游”3种类型,其中丛林穿越深度游中深入尚未开发的生态保护区的游客轨迹占比高达39.82%,亟需作出策略性应对。

  • 社会空间与旅游
    张家其, 宗晗姝, 邓运员, 朱烜伯
    地理科学. 2025, 45(5): 1093-1104.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8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88

    开展旅游驱动传统村落系统重构的逻辑路径探究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推动该类村落保护性开发,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积极探索。通过构建旅游驱动传统村落系统重构的理论框架,明确重构目标定位,剖析重构驱动力、维度,继而解析系统重构逻辑,并以典型村落为例开展重构路径探究。结果表明:①传统村落重构驱动力主要来自资源、区位的自然本底条件支撑,民族文化体验的旅游市场需求,追逐利益的企业资本投入,改善民生的地方居民诉求及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与一般乡村重构驱动力相比,需重点关注共性驱动要素在这类特殊地域产生的溢出效应及强化效果;②重构对象包括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等多个维度,各维度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传统村落系统重构;③基于系统性重构思维,具体从空间范围、景观特点、生产类型、旅游开发形式、开发主体、利益分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老洞村重构路径探究,结合物质空间景观特点和保护开发形式将其划分为原真性景观核心保护区、过渡性景观缓冲区、建构性景观协调区,针对各区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差异,通过重塑生产逻辑与价值导向、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化市场发展模式、重视生态服务价值赋能生产方式转型,驱动生产关系由单一主体向多主体共治转变,形成复合社会关系网络,继而引导各区文化生态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