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生态环境
    张宇, 罗金玲, 刘秋华, 聂树健, 谢余初, 胡宝清, 阮红燕, 张素欣
    地理科学. 2025, 45(6): 1206-1217.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16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163

    为量化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并有效识别其碳汇功能增效提质的潜力区,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评估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揭示碳储量冷热点及其增减变化速度,确定和划分流域碳汇功能的潜力区。结果表明:① 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林草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明显,致使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趋势,累计损失0.77×106t。② 1990—2020年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在空间上沿东北向西南的方向呈现“低–高–低”的分布格局,并表现出中游地区最高、上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③ 南流江流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密切相关,流域碳储量热点区多分布在植被覆盖好、生态用地集中连片的山林地;而冷点区则多集中在生态空间破碎高、国土开发强度大、人类活动频繁的城镇区和农耕区。④ 以碳汇功能提升为目标导向,在乡镇尺度上,将南流江流域划分为碳汇重点潜力区、重要潜力区、一般潜力区和生态建设区(非潜力区)4个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生态保护建议。该研究可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双碳”战略规划和碳汇能力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生态环境
    姜悦, 侯现慧
    地理科学. 2025, 45(6): 1218-123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57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21577

    本研究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陕西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并利用多层次线性模型(HLM)探索分析了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向好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占总面积89%,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区域集中于陕西省中部和北部。②在社会-生态系统中,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导致二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特征。③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陕西省不但需要继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而且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 生态环境
    张鹏钾, 王夏青, 罗增, 吕飞亚, 玉晓丽, 周科翰, 蒋雨苗
    地理科学. 2025, 45(6): 1232-1245.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82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482

    人类活动已显著且不可逆地改变了地球系统的进程和面貌,故国内外众多学者将上述影响突出变化的1950年以来这一时期称为人类世。然而,在人口集聚且工农业活动频繁的长江中游地区开展人类世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对西洞庭湖澧水流域武陵山东麓山顶湘西北天池的沉积岩芯开展了137Cs和210Pbex测年、含水量、粒度、元素、烧失量、TOC和TN等理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该岩芯形成于1945—2022年间,是重建长江中游人类世环境演变的理想载体。通过结合当地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数据,研究发现1985年以来的化肥投入、柑橘(Citrus reticulata)种植等农业活动共同导致了天池水库集水区地表土壤颗粒变粗和TOC、TN、C/N等营养物的富集,同时期原煤采掘和火力发电等工业活动则使得湖内硫含量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人类世以来工农业活动对当地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为理解人类世的地理环境变化提供了长江中游的例证,也为该区域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 生态环境
    孔冬艳, 陈会广, 吴孔森
    地理科学. 2025, 45(6): 1246-1258.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7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478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土壤数据和DEM数据,建立SWAT模型数据库;并定义“三生空间”面积变化率,以此揭示1990—2018年西苕溪流域“三生空间”结构变化特征,然后综合运用SWAT模型和AHP-熵权法对研究区洪涝灾害危险度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三生空间”结构对区域洪涝灾害危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研究区“三生空间”结构变化明显,农业生产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变化较大,而农村生活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面积变化较小,各类空间面积变化方向各异。②研究区的洪涝灾害危险度等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较高危险度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的东南以及下游靠近河道的部分子流域。③研究区“三生空间”结构对洪涝灾害危险度具有显著影响。农业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变化率对西苕溪流域危险度变化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生活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的面积变化率对西苕溪流域危险度变化率的影响整体以负向为主,林地和水域生态空间的面积变化率对西苕溪流域危险度变化率的影响因空间而异,且各类空间对洪涝灾害危险度影响的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