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张宇, 罗金玲, 刘秋华, 聂树健, 谢余初, 胡宝清, 阮红燕, 张素欣
为量化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并有效识别其碳汇功能增效提质的潜力区,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评估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揭示碳储量冷热点及其增减变化速度,确定和划分流域碳汇功能的潜力区。结果表明:① 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林草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明显,致使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趋势,累计损失0.77×106t。② 1990—2020年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在空间上沿东北向西南的方向呈现“低–高–低”的分布格局,并表现出中游地区最高、上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③ 南流江流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密切相关,流域碳储量热点区多分布在植被覆盖好、生态用地集中连片的山林地;而冷点区则多集中在生态空间破碎高、国土开发强度大、人类活动频繁的城镇区和农耕区。④ 以碳汇功能提升为目标导向,在乡镇尺度上,将南流江流域划分为碳汇重点潜力区、重要潜力区、一般潜力区和生态建设区(非潜力区)4个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生态保护建议。该研究可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双碳”战略规划和碳汇能力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