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其他研究论文
    何静, 冯学钢
    地理科学. 2025, 45(6): 1259-1269.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82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823

    科学认识文化与旅游(以下简称文旅)融合的多元化效应,有效激发文旅融合在构建强韧性经济格局中的内在潜力,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熵值法测度2006—2022年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水平和经济韧性,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文旅融合水平上升态势明显,东部省份为文旅融合“先发区”;经济韧性持续增强,空间上呈“东-中-西”递减的分布格局。②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旅消费需求升级、文旅财政支持力度、信息化技术水平正向调节了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的积极效应。③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具有地区异质性影响,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的积极效应在西部和北方地区更为突出。

  • 其他研究论文
    王冠孝, 王伟, 张佑印, 李永霞
    地理科学. 2025, 45(6): 1270-1283.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15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153

    应对国家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本文从系统论视角构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环境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多源数据定量评价了山西省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环境,划分了其活化利用环境的等级类型,并依据等级类型差异确定了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策略与工作重点。结果显示:①山西省活化利用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于地级市的市区、城郊地带和晋中西部,活化利用环境较差或落后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于汾河、浊漳河、丹河等河流的邻近地带以及省际、市际交界地区。②需求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呈现明显的人口指向和收入指向,中介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引力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于文娱设施相对完善、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支持环境优越或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于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③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环境分为5个等级15种类型,处于全维度优势级、三维度优势级、双维度优势级、三维度劣势级、全维度劣势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74、72、95、154和136处。④针对5个等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提出全力、积极、适度、有限、保护性活化利用策略;依据活化利用环境的类型,确定了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工作重点。

  • 其他研究论文
    朱建华, 龚悦, 杨潇
    地理科学. 2025, 45(6): 1284-1294.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57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571

    以中三角地区38个地级市(州)为样本单元,选取2011年和2021年为时间节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数理统计与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中三角地区陆路交通与旅游经济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研究发现:①中三角地区交通水平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陆路交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由中部向外围片区呈“三角状”梯度递减;②中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持续向好,旅游经济水平省际差距明显,由“单核突出”向“多中心显现”转变;③在陆路综合交通与旅游经济的同步协调性方面,市州规模的协调型远小于失调型,匹配水平较低,省际存在一定发展差异。基于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和旅游供需有效适配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导向。

  • 其他研究论文
    麻学锋, 赵洁
    地理科学. 2025, 45(6): 1295-1303.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00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005

    随着旅游富民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互动关系研究对于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厘清以乡村治理为支撑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共同富裕协同推进,选取湘西地区为案例地,刻画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适配特征,并揭示二者之间的适配机制。研究发现:①2007—2021年湘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适配性有所提高,整体呈现先稳步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适配性类型占比的变化态势稳中向好。②适配性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均大体呈现“U”型的空间分异特征,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沅陵县一直处于适配状态,而辰溪县为高度错配。③结合共生理论,聚焦湘西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之间的适配机制主要为共生单元适配、共生模式适配和共生环境适配,具体表现为人口、土地和产业均互利共生,内部系统架构协调和外部资源利用高效,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环境有效驱动。

  • 其他研究论文
    项欣怡, 席广亮, 甄峰, 沈丽珍
    地理科学. 2025, 45(6): 1304-1317.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10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107

    优化生活服务供给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但既有研究缺乏从网络外部性视角探究都市圈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机制。本文以南京都市圈的乡镇街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网络联系强度、邻近耦合度、转变中心性和转变控制力分析街镇之间的联系网络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探究网络外部性对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南京都市圈生活服务供给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在各区县内具有“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②都市圈不同街镇的网络特征差异明显,并可分为全局核心型、局域控制型、网络边缘型和网络隔离型4类。③整体上,在街镇联系网络中占据优势有助于提高本地生活服务供给水平,网络联系强度对所联系街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④城市网络对不同规模街镇具有异质作用,邻近耦合度和网络地位对中小规模街镇产生更大正向边际效应,但网络联系强度的影响则相反。本研究为推动都市圈生活服务发展及一体化建设提供启示。

  • 其他研究论文
    许岭怡, 韩会然, 杨成凤
    地理科学. 2025, 45(6): 1318-1329.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102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102

    基于居民主被动健康行为需求构建多层次城市健康资源体系,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结合基尼系数评估城市健康资源的机会公平性,通过分位数回归探讨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影响反映健康资源的结果公平性。结果表明:①各类健康资源与居住小区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差异明显。②各类健康资源可达性差异显著,供需失衡较严重,呈现显著的不公平性。③合肥市主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不平等,健康资源可达性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健康资源用地布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肖露子, 余秋瑶, 杨栀, 吴林琳, 张春霞
    地理科学. 2025, 45(6): 1330-1340.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60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600

    已有线上购物研究主要关注其对实体购物出行的影响,但是线上购物与线下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关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使用联通手机信令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借助K-均值聚类方法对广州市2746个社区进行聚类分析,并使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类型社区影响因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K-均值聚类结果可将所有社区划分为3类。其中,“高商店数量-高购物时长”社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及副中心区域;“低商店数量-低购物时长”社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及远郊农村地区;“低商店数量-高购物时长社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地带,包括城中村、工业园区和新兴城区。②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社会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配情况、劳动收入比例是影响不同类型社区“线上-线下”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特征方面,社区的商店密度及人均占有商店数量对社区类型存在显著影响。在线上购物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本研究可为城市商业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王妍力, 王永芳, 郭恩亮, 包刚, 艾丽亚, 马浩文
    地理科学. 2025, 45(6): 1341-1354.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01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017

    土地沙漠化问题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沙区生态平衡、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紧迫任务。本文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运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的土地利用和降水量等数据,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进行分析,通过生态需求评估识别生态源地,借助电路理论,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箱和Circuitscape软件提取生态廊道、识别夹点区和改善区;最终构建研究区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生态源地数量、面积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源地面积增幅达8.37%,这与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有关。2010—2020年源地数量下降,源地面积减少了1.38%,说明研究区近年来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②1990—2010年生态廊道数量从32条增加到120条,2010—2020年生态廊道数量减少了30条,表明生态源地面积的增减显著影响生态流的流动强度;③夹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林地和草地集中地区,改善区则分布在未利用土地与城区周围;④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一带、两轴、三中心”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策略,为科尔沁沙地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手段。

  • 其他研究论文
    李明星, 丽娜, 那日苏, 银山, 许志丽, 毕力格
    地理科学. 2025, 45(6): 1355-1368.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16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163

    本文基于MCD64A1火烧迹地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大兴安岭野火时空格局演变,利用逻辑回归模型,揭示影响大兴安岭野火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001—2021年大兴安岭野火过火面积总体呈递减趋势,季节变化表现为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其中春季过火面积占全年的73%。从空间分布上看,大兴安岭春季野火主要聚集于研究区东北部以及中部区域,而夏、秋、冬季野火则多集中在研究区中部。此外,春秋两季野火在空间上呈较高的聚集性。近20 a研究区37%的区域野火面积呈上升趋势,而63%的区域呈减少趋势。按影响因子对野火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居民点密度>月总降水量>水系网密度>月平均饱和水汽压差>植被类型>坡向>月平均风速>坡度>道路网密度>海拔高度,表明大兴安岭人为因子、与湿度相关的因子以及植被因子是野火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

  • 其他研究论文
    靳文, 吴圣楠, 贾洋
    地理科学. 2025, 45(6): 1369-1380.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72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272

    强震作用容易带来严重的植被覆盖破坏,加剧震区生态脆弱性,导致震区震后泥石流多发、频发、重发。为认识震后震区不同背景下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本文选取2007―2020年MODIS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聚类分析及地理空间探测器等获取研究区小流域植被覆盖演变规律、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小流域震后植被覆盖指数变化情况可划分为地震和强降雨双控型、地震强控型、强降雨强控型及无明显影响型4种类型;②研究区平均高程和平均降水量在不同植被变化类型中差异性明显;③震后不同植被覆盖变化以高程驱动为主,流域平均高程与距离地表破裂平均距离交互驱动程度最大;④研究区震后不同植被覆盖指数变化类型具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和泥石流链生发育影响。本研究加深了对不同环境背景下震后植被覆盖变化的认识,可为震后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童菲, 方凤满, 马康, 李静文, 林跃胜, 方正
    地理科学. 2025, 45(6): 1381-1391.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869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869

    精准评估区域传输对大气粗颗粒物(PM2.5~10)质量浓度的影响对于联防联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山东半岛为研究案例地,基于2015—2022年逐时质量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和浓度权重轨迹模型(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 CWT)定量测度区域传输对大气PM2.5~10污染影响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2015—2022年山东半岛大气PM2.5~10年均质量浓度由(58.06±15.36) μg/m3显著下降至(33.27±6.96) μg/m3(Z<0, P<0.001),但PM2.5~10质量浓度占PM10质量浓度的比例由43.17%增长至46.27%,重污染时期集中分布在3—4月。②空间上,山东半岛大气PM2.5~10质量浓度整体呈西部内陆向东部沿海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德州、济南、聊城等地污染程度高。③山东半岛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流轨迹主要受西北境外远距离传输的影响,而夏季主要以近距离传输为主。西北远距离输送气团的占比逐渐增大,而东南海洋大气输送气团的占比逐渐减少。④CWT分析显示,潜在源区如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对山东半岛大气PM2.5~10输送的质量浓度由28.47 μg/m3降低至9.00 μg/m3,开封、衡水、濮阳等地输送的质量浓度降低较多,而长沙、湘潭、天门等地需要加强管制。研究结果定量评估了区域传输对山东半岛大气PM2.5~10污染的贡献,为未来大气PM2.5~10污染联防联控提供决策参考。